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月花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除了在本书的引言中,你很少在书中读到“清教徒先父”这个词,尽管这个词说起 来很响亮,而且有呼之欲出之感。不错,布拉德福德在形容他们离开荷兰时曾说过他们知道他们是清教徒,但 他后来没有再用过这个词(除了在一首诗中)。他们肯定没有自称“清教徒先父”,而是用了许多其他名称: 圣徒、陌路人、老客、老农、农民和后来称的“先父”。神话将所有这些简化为“清教徒先父”这个很晚很晚 才出现的词。 

  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清教徒先父”究竟是哪些人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的。简单说来,你可以说他 们是“五月花号”上所有的乘客,但这要包括那些为了商业原因来的“陌路人”。这些人如果听到有人称他们 为“清教徒先父”的话,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另一门派认为即使你把这个词局限于从莱登来的人,你还会遇到 问题:从莱登来的威廉·林应该上的是“Speedwell号”,他没上“五月花号”,回荷兰去了。他算不算是“清 教徒先父”呢?约翰·奥尔登不是从莱登来的,的确上了“五月花号”,他又怎么算呢?再说,那些1630年随 后前来的莱登弥撒团员又怎么算呢?唯一的答案是:我们有一个神话就足够了。 

  这里还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想象一群先父,戴着高帽,心中怀着坚定的信仰,横渡狂暴的大洋,靠 着他们的双手,创建了一个伟大的自由国家的壮举当然令人舒坦,有时,这个事件正是这样代代相传的;但这 些人都是些偏见极重的人——他们有趣,勇敢、正直、固执、善用资源、用信仰鞭策自己的行为——但是天下 的偏见者都一样。他们要的表面上的自由:他们特有的偏见将在他们建成的围栏之内享有绝对的权威。你只要 看一看布拉德福德在不信教的那一部分居民在庆祝圣诞时在街上玩球时做出的傲慢和狭隘的反应便可见一斑了 。通过合情合理的推断,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机会,他们每到一处,一定会将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别人的。好 象没有什么疑问,或早或迟,那些不信教的人们要么皈依信了他们的宗教,要么被迫服从他们的习惯。1624年 ,一个新来的倾向于英国教会的定居者约翰·利德福德牧师由于在为一个婴儿施洗礼时划了一个十字在社区里 引起很大不满。他可能甚至和另一个投资者约翰·奥尔德姆联手,策划在殖民种植园里抢班夺权。结果两人均 被驱逐。 

  “五月花号公约”不属于自相矛盾之列,因为尽管有关谁签了公约,以及签约顺序这些事仍然有学术争 论,有一点是清楚的:有了这一份由众人自愿签署的文件,他们才可以实行自治。那一定是一个非凡的心理台 阶,因为没有一个在公约上签字的人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生活,而且连想都没想过。从萨克森之前一直到那时, 英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是绝对专制、至高无上,没有哪个是经选举产生的。在“五月花号”上没有哪个乘客,或 者他们的任何祖先会知道在签约后一小时之内趟水上岸后可能是何种情形。从实际的角度上讲,他们将在没有 任何可供参考的先例的条件下制定和执行他们自己的法律。 

  似乎更重要的是最初达成的共识被众人维持住了,自治政府行之有效。历史后台上的人们使纸上的理想 变成了现实。你可以从中悟出许多深意,从根本意义上讲,那是和更南边的那座自由女神像上的铭文是一脉相 承的,那里本来是“五月花号”应该去的地方:“为我送来吧,把那些拥挤成一团的、渴望自由的人们为我送 来吧。”被一个社会排斥的游民和弃儿在被解放之后(就象出狱的犯人)可以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在我写下 这些字句时,美国的国防开支是排在它后面的十五个国家的国防开支的总和。就象奥利斯代尔·库克在俯瞰爱 利丝移民岛上那些只带些小包裹走过的人们时曾说过的一句话:“想一想过去有那么多人成全了美国梦——以 及那么多人正在实现美国梦,实在令人惊叹。” 

第十二章共同点(2) 

  “五月花号公约”有它自己的神话成份,但是,在今天看来,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另外,自从1620年 签约到现在,这个文献的含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休·布罗根在他对美国历史所作的纵向观察时说过,“五月花号公约”首先在新英格兰,后来在更广阔 的地域里,在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爱荷华和奥利根这些向西扩张过程中的前沿州里得到了“下意识而且严 格的遵守”。事实证明,这个模式很稳定,让世世代代的定居者感受到一种法治之下的安全感,这些定居者“ 为美国的政治假设创造了条件”。 

  我想将那个论点再拓展和深化一些。 

  “在一开始,整个世界都和美国别无二致。”罗伯特·布利斯教授引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23— 1704年)在谈论民治政府时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用这句话来为拓展和深化那个论点作一块引玉之砖。布利斯教 授是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PierreLacledeHonorsCollege的院长,他在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教美国研究,他 是新英格兰历史的专家。 

  和美国别无二致?他的意思是,在远古时代,没有法规,也没有政治体制。布利斯教授还指出,另一个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雷布斯(1588—1679年)认为这种条件会 

  造成流血、混乱、暴力等等。洛克在讨论他的公约理论时引用美国经历,认为人类是可能聚到一起,然 后太太平平地理出个头绪来的。 

  对“五月花号公约”所作的大多数解释由于只强调它的宗教目的、它的“民主”目标、或者它对“美国 民主”和/或“美国宪政”的贡献,所以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今天再来争论说这些观点是误解已没有什么实 际意义——说到底,这些观点早已根深蒂固。但也许指出一些其他因素,从而把公约的产生放到17世纪的背景 中去观察。不管怎么说,那毕竟是那些签约的人们生生息息的大环境。 

  公约的社会学意义耐人寻味,而且引起了同时代人的很大兴趣——贬低的/褒奖的、清教徒/非清教徒 、普通百姓/知识分子。我找不到霍布斯受到新英格兰签约事件的影响,但他肯定受了发生在弗吉尼亚的骚乱 的影响。 

  仔细琢磨一下洛克的“在一开始,整个世界都和美国别无二致”这句话及其可能的含义,也能帮助我们 把这些朝圣者琢磨明白。我在兰卡斯特大学任教二十七年,每一年都有幸遇到兰卡斯特的学生面临的与这个17 世纪式的公约社会学相类似的实际问题——大家都是陌生人,互相之间基本平等,他们在这之前,互相之间肯 定没有什么利益纠葛——在他们那些供六到十人使用的,有的学院供二十人使用的居民厨房里安排他们的生活 。 

  当时,在许多定居者面临的客观环境下,签约应该是件情理之中的事。当普利茅斯人站在船的甲板上时 ,起草并签署这个公约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们不是唯一签署公约的人。在我去过的每一个新英格兰的小城镇 ,不管是在有一个皇家特许行署,所以不必签约的马塞诸塞,还是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他们那里不属 特许行署管辖,镇上所有的人的确曾坐下来商议此事,至少他们起草了一份教堂公约。尽管我无法得知这份公 约的内容,这只是我凭自己的经历猜想的,我想那很可能是一份无神论的公约。 

  假如你把整个社会的原班人马——贵族、绅士、小农和仆从,男人、女人和孩子等等——从一个地方搬 到另一个地方的话,签约这种事似乎不大可能,因为维持社会等级的工具在搬迁的团体中已经约定成俗、根深 蒂固。所以,比如说,在弗吉尼亚,立公约属于罕见之事,部分原因是百分之九十的早期定居者是年轻的仆人 ,而百分之十则是年长的老爷。 

  大约出于类似的原因,在巴伯道斯和利●德群岛立约就容易出事,也真的出了事。在那里,我们发现了 一种叫作“虚假立约”的例子,但那些签约是迫于英国内战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压力的结果。也许,贵族阶层 开始认为他们必须取得当地民众的赞同才能坐稳自己的宝座。 

  反过来说,假如你有一支移民队伍,其成员之间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在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