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类是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践,以及不同形式的实际社会工作的行动型、实践型的知识分子。
不可忽视的还有专家型的知识分子。他们主要从事专业知识的生产、积淀、传授、传播。而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的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的则是间接的,更为隐蔽、曲折的,看似无关却有关。尤其是他们中有的知识分子在主观上是以远离现实,躲进象牙塔作为自己的选择。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赞成这种象牙塔选择。但我觉得有一些人,他就关在房间中做研究,不问窗外事,只要他是认真的严肃的努力、创造,尽管有缺陷,但仍然有他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样的选择,也应该得到尊重。我们要建立的是多元的思想、学术的生态平衡。
其实,说到底,我们这里所说的所有的选择,在自有其价值,因而有其存在理由的同时,都有其局限,都存在着走到极端就会落入的陷阱。
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些问题,我的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结束,我的思想有些混乱,可以听得出有些前后矛盾,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理清楚,说出来只是为供同学们的思考作参考。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就来做课堂讨论吧。请大家提问或发表意见。
发言者一:谢谢钱先生的讲课。我觉得你很诚实,你做不到的你敢承认,这是非常难得的。你说你愿意站在边缘,害怕处在中心位置,怕被群众情绪影响,怕辩论,这就证明你本身的思想还没想透,自己还不坚定。因为一个真正掌握真理的人,不管什么人,哪怕全体的人都反对他,也不怕。因为他相信,真理与他同在。
钱:你说得很对。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软弱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内在的软弱。我有洁癖,这是知识分子的一个毛病,就是害怕在争论中被别人泼脏水。鲁迅就不怕,他不轻易和别人论争,但如果觉得非争不可,就勇往直前,也不怕泼脏水。而我却顾虑重重。有时候就是你说的,自己没有把问题想清楚,不敢随便去讲。你说真正掌握真理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也许是这样吧。我年轻的时候,甚至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手里有点真理,什么都敢说。现在,也许是经历多了,年纪大了,或者更准确地说,越来越看清自己了,就怀疑起来了,经常问自己:这样想对吗?这样做对吗?这么说,自己做得到吗?哪怕是对的,自己做不到,就不敢去要求别人。自己都没把握的事情,到处去鼓吹,在我看来,这是犯罪。这就使自己常常显得比较胆怯,不敢随便说话。还有一点,也让我胆怯。现在这个社会,特别是思想文化界,老是要你站队,要你表态,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和立场: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你拥护,还是不拥护?两军对垒中,你站在哪一边?而我的考虑却比较复杂。首先我不大相信人们信誓旦旦地说的话,他说得越坚定,我越怀疑,总觉得背后可能有陷阱,就不敢轻易表态。我对“不是白,就是黑;不是对,就是错”这一类“两军对垒”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说话方式,也很怀疑。对于争得你死我活的双方,我常常觉得他们各自在某些方面都有点道理,我都赞成;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又都没有道理,我都不赞成。这就使自己的态度很暧昧,无法明确表态。如果把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就是这也不赞成,那也不赞成,这儿有问题,那儿也有问题,都很可疑。我的立场,就在这种种怀疑之中,我只会说“不对”,要问我“应该如何”,“怎样才对”,我也说不清楚。我知道,这都是“哈姆雷特思维”在作怪:思虑越多,说话越犹豫,行动就更犹豫。最近就有位年轻的批评家批评我,说我对金庸的评价,态度暧昧。我知道,拥金派与反金派立场都非常坚定:一方就是说金庸好,无论怎么攻击,都说金庸好;另一方就是反金庸,怎么说也反。而我,却是折中派。我觉得金庸有他的价值,但似乎没有说的那么好,但要全盘否定金庸,我又觉得不对。我的立场就是不坚定,也不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意见,对那位年青批评家的批评,我就不回应。我的文章发表了,意见说出来了,就完了。不管别人怎么批评,都不回应。批评得对,心领就是;有的批评,心不以为然,也不辩驳,就采取这么一种躲避的态度。我承认,这是洁癖,就是想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的自我。
这里也存在一个矛盾:要完全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大概只有把自己密封起来,这又是我所不愿意的;在公众面前的自我,总免不了要变形。我的态度的暧昧,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形象就容易模糊。一个时候,两军对垒的双方,都以为你是同道,同时又觉得你说的话不够劲,没有达到他们希望的样子。另一个时候,又都认为你是他们的反对者,于是你就从双方争取的对象变成一致打击的对象。这些年我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命运,就是如此。我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矛盾,大概就是你所说的,我不是真理的掌握者,只是一个真理的探索者,一个充满困惑,甚至常常无可奈何的真理探索者。
发言者二:您提到自己面临一个选择时,马上想到前面有一个什么陷阱。我想这反映了您的一种自我反对倾向。我的问题是,当您选择了走进鲁迅先生的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前面陷阱的存在呢?
钱: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问到了我和鲁迅的关系。鲁迅对我,确实有非同小可的意义。记得摩罗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无赖之徒”,就是说,我们失去了信仰,就没有了可以仰赖、可以依靠的东西。我这样的人,不信上帝,那么靠什么呢?坦白地说,我靠着鲁迅,鲁迅是我的思想的基本源泉,精神的基本依靠。但我又清楚地知道,鲁迅不是上帝,鲁迅并不可靠。他连导师都不肯当,他自己都处在探索中,自身充满了矛盾、困惑,怎么靠?但我又几乎别无选择,所以说,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既然明知不可靠,为什么还要靠呢?
我的理由也很简单:第一,鲁迅思想是深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既面对着他的时代的现实,又有很大的超前性,因此,他对于我们,又是“现在式”的存在,我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感到困惑,可以和他进行对话、交流,并总能够获得启示。其二,正因为他不自命导师,他就不会束缚我,反而会促使,甚至逼迫我独立思考。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能够不断提供精神资源的长者、先驱,简单说,靠着他,我放心,心里踏实。尽管我知道,他不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说到底,最终还得靠自己。
我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选择,本身也就意味着一种局限。所以有人说,钱理群“走在鲁迅的阴影下”。我从不回避:我的任务就是“讲鲁迅,接着鲁迅往下讲”,我自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鲁迅的对手。鲁迅一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能真正击中他要害的对手。研究的最高水准、最高目的,就是成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对手,能够超越对象的对手。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有没有超越其上的思想、文学的力量。我自认没有这样的能力、水平和境界。而且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历史的局限、时代的局限。
发言者三:您反复强调知识分子应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最近许多人都在谈三农问题,您是怎样面对中国的农村问题的?
钱:最近,我读了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看了心里实在难过。我首先反省自己:我们这些人确实是在象牙塔里呆惯了,对现实太隔膜也太冷漠了。我相信李昌平只不过向我们提供了一部分农村的真实,就已经让人震惊了。现在大家都来谈三农问题,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心现实,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中国现实,与农村脱离的问题。这是很好的。但是我又有点警惕,我担心这里是否有新的炒作,是否有做戏的可能?是真的都在关心吗?有许多知识分子又在开药方了。开出的一些药方我觉得可疑,比如有人说农村的出路是土地的自由买卖。对这样的高论,我实在有些不放心。中国农民就剩这么一点土地了,当然进城打工了,脱离了土地,但打工不成还可以回去,还有退路。这是中国农民比下岗职工好的地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