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潇水说论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孔老师前面的意思,自己的门徒中,自己所在的时代里,一个活着的仁人都没有,仁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求得了。这里孔子突然又转换了说法:“仁很难求到吗?仁的心距离我们很远吗?我欲仁,则斯仁至矣。”仁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认守,不需要远道而寻,也不需要像练佛法或者练气功那样一层一层地去通关,由小乘而大乘什么的,百日筑基什么的,童子功什么的。仁并不是躲着人的,让人费力也追不到的,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
     只要你想仁,你就是仁了。
     之所以孔子见到的仁的人那么少,只是因为大家不想仁罢了。大家不肯关怀和促成他人利益罢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其实,其它低一级的好德行,也是如此,譬如孝啊、信啊、义啊、敬啊,你想这样,你也就这样了。这不过是一个开关,你打开了,你就选择进入了好的品德了。
     
     第三十一句: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一句是讲辩论技巧的。陈国的司败(官名)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
     所谓知礼,就是守礼的意思。礼是一种意义上的制度,鲁昭公是有不知礼的地方的,他长着一个大胡子,但很有童心,所以可能比较任性,难免就违背了礼。这孔子是知道的,但是对着外国人,自己不能说自己的国君不知礼,于是孔子回答:“鲁昭公知礼。”
     陈司败得了机会了,于是对旁人——孔子弟子巫马期讲:“鲁昭公在吴国王室那里娶来了媳妇,这是违背同姓不婚的啊(吴国也是周文王家族的人被封的诸侯,和鲁国同出于周家族,同为姬性)。如果说鲁昭公知礼,那谁还不知礼啊。”
     巫马期把这话告诉孔子了,孔子说:“我孔丘是运气的啊,我说错了话,人家必然给我指出了。”
     什么意思呢,孔子最后做了自我批评,说我孔子把话说错了(鲁昭公确实是不知礼的),但是陈司败明明手里有鲁昭公不知礼的证据,却事先不说,让孔子发言,然后再跑去证明孔子发言错了。孔子又立刻坦承错误。正可见出孔子之心坦然光明,而陈司败满露着小人心机。
     孔子就是这么做的,不去争辩,坦率地讲我错了,来相应地去对照陈司败在辩论中的气量狭小。使得后者虽胜,但心中怃然不乐。
     所以,如果你没有办法在道理上打败人家,你就攻击对方的态度,孔子就是这么做的,陈司败一定闹了个大红脸。
     
     第三十二句: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很能折腾人,遇上善于唱歌的人,一定要让这个人再唱一遍,然后第三遍的时候再一起跟他和着唱。
     孔子是个麦霸。
     
     第三十三句: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努力修炼,这一点我跟别人差不多(意思说我跟别人水平一样,也就是在不停努力修炼着自己的精神操守)。但是,从容地,不待努力,就自然而然地行在君子的道理上,保持君子的状态,我还是做不到那个境界啊。”
     一般认为这是孔子自谦的。不过,也不能完全说孔子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地自然而然地就处在君子的道路上。难道连一会卡壳、抛锚和需要加油的时候都没有吗?
     
     第三十四句: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若说是圣和仁,我岂敢当。”这里,把圣人和仁人并列,仁放在了圣的高度。在孔子的这本书里,圣的主要内含和标志,也就是仁了,二者几乎等同,所以再次可见,求仁是很难的啊。
     孔子说:“我也就是在争求达到圣和仁的路上,不厌足地学,不疲倦地也教别人也学,也就是这样啊。”
     看来,孔子还是承认自己没有达到自在自然的君子状态,还是在开车前进的过程中啊。
     公西华说:“老师不要太谦逊啦,就您这一点,就是我们所做不到的啊。”
     也就是说,在公西华看来,他们这些徒弟,连开车向圣和仁前进,这种状态,都没处上啊。或者他们是步行的吧,或者是坐的奥托。
     
     第三十五句:?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病了,病得很厉害,已经基本可以判断是往死的路上走,回不来了——古人管这个状态叫“疾病”,就是疾(指现代意义的病)发展到了病的地步(现代意义上的严重的要死的地步)。
     一般得病了,自己应该祈祷,譬如诸葛亮那样弄上几盏灯,步罡踏斗,去哀求上天,饶了自己一命,让自己再活几年。但是孔子已经病的自己没法“步罡踏斗”了。子路就找了个职业人员替他“步罡踏斗”。
     孔子后来又不死了,病又缓解了。孔子苏醒以后问:“你找人替我祈祷了,是吗?这种做法是合礼的吗,古代有这种做法吗?”
     子路说有,还引了古书上的话做证据:“祷尔于上下神祇。”这就是在替别人向神灵祈祷啊。
     但是孔子还是觉得不愿意,他觉得别人代替做是心不诚的,从前他就说过,吾不与祭,如不祭——找别人替代我去主办祭祀,等于没有祭祀。于是他反对子路这么做,但子路也是出于好心啊,而且还见效了。子路又没有违礼。
     孔子就说了句中性的略带批评的话:“我以前已经祷告得很久了。”意思是,其实你们可以不必再找人替代祷告。
     孔子这里就是有恒心,是恒者。对于自己的信条,譬如要守礼,行礼的时候要心诚自己来,这个原则,一丝不苟,宁可自己死,也不愿意违反。宁死也不违反自己的原则,岂不是恒者、刚者、慎独者与闻义能徙者!
     
     第三十六句: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的人,常常心骄,就对别人不逊,凌驾别人。俭朴的人,则流于小家子气,顽固鄙陋。与其不逊,宁可固陋。”
     不逊是伤害了别人,而固陋只是自己固陋。按照孔子的仁的原则,所以不逊比固陋的过失更大。
     
     第三十七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重在精神生活,内心坦荡,平敞舒畅;小人重在世俗利益,算尽心机,所以常戚戚——促缩忧戚。
     前后对照来看,先秦时代的人重名(精神生活),唐宋明清的皇权时代的人重利(物质生活)。所以看古书也有感觉,有时候物质生活是随着历史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步的,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和优美的水准,却往往是在某些时代跌落下去的。有些时代的古人笔记,看上去,显露出的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境界,是可鄙的、鄙陋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追求的东西有大有小,追求的大,你心就宽。你追求的小而具体,你心就窄。有精神生活的人,所务是道德的进步,较少把精力注在患得患失上,如何不坦荡荡。你常常面朝大海,自然就春暖花开。
     第三十八句: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是门徒们描述的孔子生活日居中的样子。孔子温和同时严厉,威严但是不猛悍,恭敬而且安和。
     现在新颁布的孔子像,根本没有这样传神。
     这大约正是坦荡荡的样子吧,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自信。这样的一种自信和神态,适合做男模,其实孔子身高九尺六寸(项羽是八尺余,皆据司马迁),确实适合做男模。
     不但是舞台上的男模,也是中国人精神典范上的模特。  

  
 后序
 
     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当然这话是被误传了的。其实是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因为学问不够大,只懂得半部《论语》,但是也居然就能治天下。
     《论语》我这里写的,比一半还少一点点,但我觉得这大约就已经够了,就像一个鸡蛋,从小的一端吃上一半,跟从大的一端吃上一半,味道差不多,不一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