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潇水说论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自己所欲,譬之如他人),就是仁的方法术了。”所以并不一定要务求子贡说的那么高难度的(尧舜都未必有物力做到的)东西,才算是仁。
  所以孔子说仁,更多是一种精神和意愿,不一定非得是子贡说的那种绝对的外在的大的行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道出了仁的真谛。和“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是相通的,但是比后者更强一些。
  其中“立”,就是建立树立的意思,犹如“三十而立”这个词所说的那样,事业有成了,建立树立了。自己欲事业有成,也使别人能事业有成。自己欲达到愿望,由此想到别人也有愿望,于是也愿意使别人达成欲望。这就是仁!
  虽然前面的知和仁的并举,没有把仁说清楚,甚至越说越乱,但这里把仁说道相对很清楚了。
  所以这种仁心,就是孔子所兹兹要求的了。孔子希望通过教化,使得国君具备了这种仁,能够不侵犯民众权益,如子贡说的,去博施广济。国君有了仁,就率民以仁。民众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整个社会风气就好了,社会就求治了,和谐美好的等级秩序也就维护了,君主权益以及国家发展,也都双双实现了。这差不多就是孔子的为政治国的学说。
  但是,我们说,因为专制体系本身就是反仁的,君主的身份特性就使得他必然是反仁的,是要侵害民众权益的。他如何能做到仁呢,他又通过仁的表率和教化而推广仁呢。所以这个路子,基本是行不通的。
  仁的实现,应该从社会体制的建设,通过体制(法制约束和民意约束)来保护公民权益,使得民众获得独立完整人格,有了完整人格,由此才能形成一定的仁!
  我们说,教化为仁,和在民主体制下通过保护公民权益使得民众获得独立完整人格,由此而形成仁,还是不一样。
  比如我在美国的时候也丢过钱包,丢在了另外一个小镇的路上,后来对方根据钱包里我的学生证打电话查询找到了我,让我去取回来了。有人甚至有丢了三次都被人送回来的故事。一些敞篷车就停在公寓楼下,车里的电话什么的好东西就那么敞着也没人动。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太富裕了,我觉得这种理解是肤浅的。从前的地主也富裕,他会拾金不昧吗?他不是昧着良心在抢男霸女吗?
  从前我小时候,是教化大家去拾金不昧,有时候拣到了钱或者什么,也上交,但是心情感觉怪怪,本意并不很想交上去,之所以交上去,主要是因为宣传教化和上交可以得到表扬,而不太是因为考虑到丢东西的人利益受了损失,所以我要交。
  而在美国,没有这样的拾金不昧的教化和宣传,遇上这样的事发生也没有什么表彰,但还是有很普遍的拾金不昧的事情。我相信,她把钱包还给我根本不是为了表扬,因为没有任何人会搞这种表扬,也没有电视里做的这种宣导。她也不会得到表扬之外的其它间接好处。这大约就是纯粹因为捡到钱的人会想,丢钱的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了,我不愿意他人受到利益损失——这大约就算是一点点的仁了。这种仁的本性,使得她愿意交还给失主。
  这不是教化使然,是社会体制塑造了人格完整后,人们所具备的自然的本真的怜惜他人的仁的心的自然显露。而如果社会有问题,人们利益普遍受到侵害,正常权利被部分剥夺,那么,他是有机会就要重在补偿自己受损的利益的。这种情况下去教化为仁,教化他去孝、去拾金不昧、去信用、去廉洁,也许会得到一定得教化者所要的表现,但那是心情复杂的,是目的不纯的,犹如我辈主要是为了表扬而去拾金不昧。
  所以,教化为仁,和通过通过保护公民权益,使得民众获得独立完整人格,由此而形成一定的仁的心和仁的行(仁指尊重和维护别人的权益,譬如拾金不昧),还是不一样的。
  另外,穷和富裕与公民权益得到保障与被剥夺侵害,并不是相同的概念。起作用是后者。是公民感觉自己权益有没有被侵害,决定人们的行事风格能否高尚和社会风气的卑污欺诈还是健康美好。假定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比较穷,但是他们感觉公民权益没有被侵害,他们还是会仁的,拾金不昧、不偷报纸的事就会发生,譬如解放区的延安就是个穷地方,但是人们并不互相欺诈,因为感觉自己的权益得到了维护。而当时的大上海是个富裕地方,但是不管其中穷人还是富人,都怀着从侵掠欺诈别人获得利益以补偿自己从国家政府或者其他有势力集团那里被侵夺的权益的心。
  一个富的地区,虽然富,但是不等于公民权益就被保障了,君主和政府还是可能严重侵犯了它,这包括物质权益也包括对个人意志、尊严、人格、自由的精神权益的侵犯。譬如一个小业主,他虽然很富裕了,但若他感觉自己的权益还是被政府不法侵夺了,那他仍然不会有尊重他人权益的仁心的,还是会欺诈别人,偷报纸的,也不会拾金不昧的。我们在明朝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富裕的社会和一个低劣污浊的民风。
  所以,以为某国民风较好,人有一定的尊重他人权益的仁心(假定是这样的),把它解释成因为某国富裕,这是不对的。而是应该归结为政府对公民权益的保障。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个不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仓廪实到了利益得到了应有保障的地步并且其它权益也得到保障,人们才能知礼节”,否则仓廪再实,也是人心卑暗的。
  总之,这一章,一点评人物开始,最终又论述了仁的学说而终,也是《论语》一书里边很重要的一章啊。  
 第八章 《论语》“述而”第七


(一)
  
    
      这一章,是孔子主要讲自己的。
     
     第一句: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我只是转述,我从来不创作(都是转贴,没有原创),我特别喜欢古人的思想和书,有时候我私下把自己比作商朝的老彭(大约就是活了八百年的彭祖)。”
     当年周公制礼作乐,但是孔子没有周公那么大的官爵,所以他不肯说自己是创作。其实他的仁思想,已经不仅仅是传述,而是原创了。
     
     第二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而记住,学东西从来不讨厌,诲人不倦,这些对我都不算难事。”
     孔子对自我的表白,以前只是首肯自己好学,现在还是这个意思,最多多了一条愿意教导别人。此外,就没有自伐己能之处了。
     
     第三句: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能修进自己的道德,不跟门徒讲授并且同时琢磨书上的学问,不能闻义而徙,自己有不善的地方,不能改掉,这是我整天对自己担心的啊。”
     基本意思都是要修身。
     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闻义而徙。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比起现代人,如果有不同,那就是闻义能徙了。当时人,一旦笃信什么,就会用行动去讲出。现代人,似乎更聪明一些,不会为精神上的东西去行动。春秋战国人一旦被某种精神所触动,就会挺身而行,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譬如鉏麑去刺杀晋国执政官赵盾,看见后者坐在厅堂上等待上朝,唯恭唯敬,真是民之主也,于是竟然自杀了。既不辱肯国君的派遣,也不残害忠良。这就是闻义能徙。这样的人从前也是有的,比如民国的邹容,一旦接受了革命思想,就终身不二。现在的人,似乎对“义”啊、“大道”啊,不太能相信了,也就没有行动了。这大约也可以叫做信仰危机吧。
     
     第四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平时闲坐的时候,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什么样子呢,就是和畅驰婉的样子。我们说,人的表情,是后天习得的,也是反映着心灵的,孔子的这种自信又舒和的样子,是他精神境界高尚的外现和回报吧。
     
     第五句: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哀叹说:“我的衰老越来越厉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这说明孔子年轻的时候经常梦见周公。年轻时候有志于行周公的礼乐治国之道,梦中也常想着这些事情,因而梦见周公了。大约到了老年,知道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