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有一句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孔子往往不把自己的用意使民知道,甚至也不怎么使徒弟们知道,表现在《论语》里,就是讲该怎么算礼啊,该怎样算孝啊,但这都是让人照着办的,目的就绝少说。
《论语》里的话很多,都是好话,却显得很割裂,能不能合在一起理解。
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庶几可以算是无咎吧。
第一章 孔子的故事
(一)
一
了解一个人,先要了解他的时代,了解他的neibourhood。
众所周知,鲁国的大半股份,是持在了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这三家是二百年前鲁桓公的后人,所以号称“三桓”。
这时候是公元前六世纪。
“孟孙、叔孙、季孙”,如果你觉得不好记,只需记住“仲、孟、叔、季”四个字就行了,它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鲁桓公的儿子里边,老二庆父一支成为“孟孙”,老三叔牙一支成为“叔孙”,老四季友一支成为“季孙”。“季孙” 最显赫。
“三桓”并非生性残暴,整天赤裸裸想蚕食国君大权。实际上,他们如果不掌握一定政治权力就难以庇护其家族,仅仅依靠经济势力是不足以保室宜家的。国君的权力向这三大家族被迫转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三桓”也做了很大努力,他们注意抚慰人心,收拢百姓,建立了一个nice的人际环境,适合家族的持续发展。比如说季孙氏的第一任掌门人季友,是有名的贤人,第二任季文子更是贤名远播国外。他家里小妾都不穿帛,不涂雪花膏,厩马都不吃粟,虽然有巨额存款,但绝不露富。于是人心归附季孙氏家。
君权旁落也不是坏事,它可以减少君主专制,所以春秋时代的专制程度没有后代厉害,这就养成了春秋时代人刚直的个性。
但是,臣子权力太大,国君空虚无权,这毕竟不是符合传统商周千余年来的等级秩序,我们伟大的大圣人孔子,非常看不惯“三桓”的分享君权,总是一有机会就骂他们犯上,骂他们礼崩乐坏,乃至“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从这一点上讲,孔子是“保皇派”的。
孔子于是提出了“君君、臣臣”的主张,臣子要听君主的话,给君主磕头,不许僭越,以便实现隆主、崇君。韩非子也说:“腓大于股,不能趣行”——小腿比大腿还长,人就没法走路了。儒家和法家,在尊君的本质这一点上是一丘之貉。
尽管“君君、臣臣”这套主张,用心良好,是替君主张目的,但在霸权强起、乱云飞渡、被分封的家族势大的春秋时代,它像道士的黄表纸,只能蒙蒙诚恳的老实人。于是孔子带着自己的观点四处碰壁。但同样是这个主张,在随后的2000年里,却成了皇权时代的统治者们餐桌上最受宠爱的一道“儒家”之菜。
话说回来,“三桓”到底都怎么“坏”了呢,要讨孔子的反感? “三桓”家族在200年中,最上纲上线的错误,是把国有资产私有化(其实是“国君资产”三桓私有化)。在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鲁国被三分公室了。“三桓”把鲁国军队分成四半,季孙氏取其二,孟孙氏、叔孙氏各取其一。“三桓”各自拥有战车一千乘,抵一个中等诸侯国军了。
手里失去军队,公室开始卑弱,鲁襄公招待晋国使者吃饭,行射礼,想找几队善射的人都没有,只好去大夫家里借。
45年后,“三桓”更把鲁昭公驱逐出境。实际上,这次是鲁昭公自找的,他在几个“左派”的怂恿下,趁“三桓”闹内讧,居然攻打“三桓”中最厉害的季孙氏。季平子得到另外“两桓”的支援,使鲁昭公失去信心,又羞又恨,只好出奔,颠沛展转于齐、晋两国,八年后客死异乡。
这位可怜的鲁昭公长着一副大胡子,据说他十九岁的的时候还是孩子气(“犹有童心”)。他二十七岁时曾经去楚国出差,楚灵王安排了一个同样的大胡子侍候他,站在鲁昭公旁边像克隆人似地跟着鲁昭公,别有趣味。在这个古代小品演完以后,楚灵王还送鲁昭公一把宝弓,旋及舍不得了,又要回去了(这帮大孩子)。
鲁昭公也是太天真,指望一次武力而通吃三家,夺回自己的权力,而没有从根本上起作用的措施,结果是鸡蛋碰石头,自取其辱。鲁昭公在流亡过程中还一度骑马——这是史书上关于中原人骑马的首例——估计他像唐僧一样,骑着马,在徒众追随下流外八年,客死晋国。
鲁昭公死后,他弟弟被“三桓”立为鲁定公,有名无实。
“三桓”的坏处,大约就是上侵君权,但是不宜把他们想象成三个魔王。即使在他们和鲁昭公动手的时候,季平子还是拱手卑辞,只做自卫,不做进攻。鲁昭公逃跑以后,季平子还光着脚,穿着素色麻衣,跑到晋国请罪,伏地请鲁昭公回来继续当国君。虽然这只是做秀,但毕竟还尊重国君那一席之地的嘛。
不过,“三桓”家族内部也不稳定,在春秋后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危机,就是所谓的“陪臣执国命”,即家臣掌政,被家臣革了他们的命。
阳虎先生,就是藏于“三桓”家族内部的家臣,“三桓”的大克星、大祸害。
(二)
阳虎作为季孙氏的一介家臣,是如何发迹成精的,不为人知。
作为一个家臣,阳虎出身不高,只相当于王熙凤,是个能人,泼辣厉害,却不过是贾府里的总管家而已,不是什么千金大小姐。可是你不要小看管家,当一个家族开始老朽坏败,子孙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混在脂粉堆里吟诗做赋、吸食鸦片,那么管家就足以强到一手遮天了。
能人阳虎最初叛乱是在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当时,老东家“季平子”一死,阳虎就把少东家“季桓子”给软禁起来了(达三年之久),自己掌政。因为季孙氏本来是鲁国最牛的家族,凭借着季孙氏的封邑和武装,阳虎逐渐成为整个鲁国的主宰。阳虎有野心也有干才,在他的三年执政期间,鲁国在政治、军事上一时颇为活跃,改变了一贯忍耐退缩的国策,在打退了齐国进犯的基础上,甚至进攻齐国(虽然结局相当于猫去进攻狗)。阳虎给文质彬彬的鲁国带来虎虎生气。
在这次攻打齐国的战斗的危急关头,鲁军看看不行了,阳虎想出个办法,他假装没看见冉猛,故意说:“要是冉猛在,必败齐人。”冉猛听了,哇哇暴叫,猛扑敌阵。(呵呵,阳虎此举有曹阿瞒之风啊。)
阳虎常常遗憾他的出身,以他的智商,应该比那些大家族的公子干出一番更了不起的事业,把鲁国建设的更好。
阳虎于是趁着自己掌鲁国之政,他又谋划除掉“三桓”的三个掌门人,以便扶助鲁国君。因为他意识到“三桓”家族作为国内割据势力,是鲁国发展的绊脚石。
阳虎坐着兵车开路,把软禁中的季桓子偷偷押往刑场枪决,然后再去解决其它“二桓”。季桓子坐在第二辆车上,行至半路,看看路线不对(像是去乱坟岗)。季桓子心中有了感应,就对本车驾驶员说:“你的先人都忠于我们季氏,奈何你帮助阳虎做事。”
驾驶员的回答侧面反应了阳虎的成功,他说:“阳虎为政,国人都心服。我们怎么,也是斗不过他的。对不起,我帮不了您了。”
季桓子好说歹说,终于使驾驶员反水,拉着他就跑。后面“阳虎帮”追击,射箭不中,季桓子逃进孟孙氏大院。孟孙赶紧闭门,和外面的“阳虎帮”展开激战,阳虎之弟被射死。
阳虎临乱不苟,掉过头,劫持了鲁定公(有头脑),然后再次攻打孟孙氏。孟孙氏预有准备,奋战以后打散了阳虎帮。
阳虎脱掉皮甲,不慌不忙地睡在大街上休息,让别人做饭,饭后,阳虎结束了他主宰鲁国政治的三年生涯,退至他控制的泰山脚下的阳关大本营,准备跟三桓打持久战。
阳虎,一个单身匹马的人和一整个庞大沉重的世族集团对抗,他的羊肠小道到底能走出多远呢?答案是,没多远。几个月后,三桓大家族的部队进攻阳关,把阳虎围了三匝。混战之中,阳虎几乎要举剑自裁,守大门的搭救了他,护他出去。阳虎出城,反手就给了守门人一剑,后者气得哇哇大叫。可是,当三桓盘查到底是谁放走了阳虎的时候,守门人因为受伤而被免于怀疑,甚至受了奖赏,心中分外感谢阳虎。
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