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3年第13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玻璃后面
  。
  窗帘奔跑,带着
  疼……风绕过
  时间光滑的脖子
  ——像要从记忆的迷雾里溜走
  破旧的小巷
  埋头在它自身的弯曲里
  越弯越狠
  像在赶路
  像在拼命地顶住


诗歌的秘密 (诗人视点)
■  胡 弦
  通往诗歌的道路有多少呢?或者说,在语言的内部,有多少这样的幽径呢?
  (秘密)
  ……为什么要写?
  (每个诗人怀抱的秘密)  ,
  写作,从来都是令人困惑的。我时常被我所认识的明朗欺骗,、很快,我来到明朗的反面,重新进入幽暗之中。一些道路似隐似现,我不知道它们会通向哪里。
  我尊重那被诗歌选中的人(虽然,他可能不是上帝选中的人),那语言的炼金术士。
  我尊重苦思冥想。——那探求秘密者可能一无所获!但我可以原谅这上帝开的玩笑。
  诗歌,语言秘密的容器。严肃的写作是对秘密的抵达,而非围绕着秘密的边缘游走。
  ——为之凝神的一刻更难进入。
  ——泛泛操作是“危险”(套用艾略特的这两个字)。我反对轻率,反对粗暴和戏谑,反对把词语们微妙的关系淡化。我反对这样的建设:轻易的呈现,以取消语言的秘密为代价。
  我反对把理由和借口演变成理论。
  现在让我来谈一谈卓别林的默片——那些无声的片子,可比时下许多一惊一乍的搞笑小品要好得多(包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奖的那些)。
  去掉了声音,为什么艺术却有了如此自由?声音,这看似不存在的东西,为什么成了成就艺术的支点?
  那么,新诗需要什么样的支点呢?从古到今,什么样的秘密在诗歌中传递?节奏?韵律?我们所得到的自由(像取消声音那样)难道恰恰是——种限制?
  也许那勒紧诗歌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有些秘密是永恒的,缰绳,若隐若现。
  诗人,必然是醉心于为自己设置障碍的人。
  他表达自己,同时掩藏自己,这探求秘密的人,又是秘密的制造者。情感、道理、趣味……他要表达,同时又要用语言去覆盖。表达与掩藏,诗人,是时刻面对着悖论的人。
  伴随着文本的呈现,诗人,从一种难度进入另一种难度。
  ——这就是诗意的诞生。


聆听胡弦
■  孙昕晨
  我是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精神的罗盘永远指向澄明辽阔的北方。它的荒凉。它的粗犷。白山黑水。冷是精神。
  而作为一个对语言有某种敏感的写作者,我的不良习惯之一就是喜欢从一些诗人的笔名上窥测其内心的方向。第一次读到胡弦这个名字,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胡马依北风”,“胡天八月即飞雪”……凛冽的苍穹之下,传来缥缈的弦音……
  多年之后,在黄海滩涂的一次诗歌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了胡弦。可惜啊那一刻,我多年想象垒起的那座大漠雄关顷刻坍塌——这个玉面书生眸子里全是南方的春水。
  可我还是忍不住把这个多年缭绕在胸的想法告诉了他。“是这样的吗?”他报我以腼腆一笑,像是辜负了我的期望。
  短暂的相聚,胡弦在我印象中是个逻辑、内敛的人,即便诗兄弟们呼朋引类癫狂撒野,他也只是专注品咂、静观其变,内心的波澜并不外形于色。那天晚上在麋鹿保护区,当地老乡与我们搞联谊活动,场面很民间,也很热闹,附近年轻的农民闻讯赶来,嗑瓜子,结毛衣,听诗歌,孩子们窜来窜去,像是生产队里的一次文娱活动。联欢过半,胡弦也在吆喝声中登台。我记得,他朗诵了一首即兴创作的诗篇:“今夜,滩涂在长/必有一块向东的泥土,踏住了/西来的海浪……”胡弦以他特有的那份从容上台。他安详和坚定的神情,仿佛斯蒂文斯放在田纳西山顶的那只“坛子”,使得现场变得特别的安静。“今夜,月光动荡/多少芦花变成了细霜/多少难以人眠的候鸟,收起/赶路的银两//今夜微甜,风轻/芦苇碰响芦苇/多少盐蒿草,叶子轻蹭/细小的呼吸/吹在我心上
  整个现场,我唯——听到的是诗歌呼吸的节奏。数日来,他由于略嫌沉默而显得有些模糊的面孔,这一刻在我面前渐渐清晰起来。他的目光越过了人群;像是眺望不远处的大海。平缓的语调——醇厚的男中音——没有多余的枝蔓。此刻的胡弦是一棵经过修剪的语言之树,疏朗、挺拔,我们的心灵之光,在他的引领之下,来到了夜幕下的黄海……
  这是我记忆中最清澈的胡弦。
  那天晚上,天南海北的诗友们由于即将分别,显得特别留恋。夜深时分,大家还在旅馆内唠嗑。忽然有人提议,每人说个故事吧。轮到胡弦,他转轴拨弦、轻拢慢捻,一段《某某某起名》让兄弟们笑得在床上翻筋斗。有人惊呼:俺们胡弦同志是从高家庄来的,“高,高,实在是高!”
  诗会分别之后,我很少渎到胡弦的诗歌,却从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晚报上经常读到他的散文随笔。偶尔细读其中的篇什,我惊讶于胡弦作为一个诗人对于人世的洞悉与缠绵。不过作为朋友,久读之后,我却不免为写诗的他捏把汗:许多情感是否会在这样的写作加速中被稀释掉?一种需要“爱和怕”(刘小枫语)的写作是否会因为这样的容易,而使精神打滑?
  不久,胡弦寄来了他的新作。我这才放下心来,这根不声不响的胡弦,拥有一根痛苦的手指;这颗为诗歌跳动的心脏,拥有一根燃烧的“蜡烛”。“我知道火焰之下必有黑暗/我知道那哭过的地方/人们早已离去/是谁领取了荣耀/是谁在歌声中夺路而逃/那没点着的才叫泪”(《蜡烛与十字架》),,
  作为一个阅读者,我总是喜欢那些能够直接点燃我的诗篇——有一种陌生的声音在为我的耳朵指路;我看见了灵魂在悬崖上搏斗的历险;那些固执、痴迷的守望,都是我生命中会心的部分。
  “如果仔细数数/一块铁里该有无数针尖//如果一块铁木讷/是所有的针尖在扎它的心//如果一根针尖疼着,锋利着/是它/离开了针尖的大队/独自/走到了前面”(《针尖》)。“性急的人用秒针赶路/悲壮的人用心脏叩门/而有人已经通晓了辩证法/借助时针的黑/在暗中移动”(《钟表店》)。这是胡弦的发现与历险,是他这块“铁”在黑暗中的呈现,是嘴角缄默处的一缕抽搐,,
  而我特别喜欢胡弦一首名为《影子》的诗:“我喜欢这种感觉/像抽出了体内的一小部分黑暗/像用过的感情或个人主义/像把柄/——但没有人能抓住……/——连阳光也无法把我们分开/我携带着/一座灵魂的修道院/一种比光更虚无的物质……”
  关于胡弦,我能写些什么?这是我接到这篇文章之约时,最犯难的地方,因为我们毕竟只见过一面。可胡弦说:就是想找一个远距离的人,希望能够看清一些东西,我期待的是有质量的批判。我把这事告诉好友庞余亮,他说,胡弦啊,三个字——“有骨子”。
  什么是“有骨子”?哦,苏北方言,意思是这个人有内涵,耐看,经得住推敲。唉,有骨子就是有骨子,我就不必再“翻译”了。大师说,“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那部分”。
  栏目主持人:梅绍静


高 崎等
  登  山
  你这大地明快的骨骼
  让我们疯狂去啃着
  我在吹着骨笛,用庞大的呼吸
  我好比从一个大地上升到另一个大地
  我好像到处可以生存
  妻子说:“天空其实是一层明净的山顶”
  我承认,现在的天堂,看见了前一世滑落的 
   爪印
  树  木
  一些树木向我遥望
  我无法靠近着它,在早晨四点钟
  我如同面对一次日出:
  米绿,健壮的跃动,喧哗地
  将年轮的箴言狡猾地扩大
  一切的人们呀你们永远看不到
  你们将看到一百年后树木的高度
  不知道它的理念,每一天,像
  烈日的吼声同样密集,转动,响亮
  
  指  挥
  将音符煽动到溺水或疯狂,以漂亮的孪生的
    食指
  
  将垂死的有形不再袅娜到无
  将月亮推进月亮的心里
  将长发悬垂下来,成为笛的粉红,森林的
  牙齿
  整个乐厅已经是一只船
  越过塞壬,就是再生呈样的汪洋
  从终点出发,再回到终点
  一个人(外—首)
  商  震
  一个人  独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