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每一种事物在你的神经里都有一个兴奋点,问题在于你没有去激发它们。
你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从书本杂志上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八小时以后,那么多宝贵时间,为什么不充实自己呢?当然,知识也不只从书本上获得,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学问。
知识面广是前提,更主要的还是追求成功,即使是小小的成功,对于增强你的自信心,都会有不小的作用。
其次,学会点头称是。任何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共鸣者。共鸣可以使思想、性格、兴趣得以扩散和强化,因而,对共鸣者亲切、宽和、信赖之情油然而生,谈话态度、语气也就让你容易接受得多,你的恐惧、疑虑自然也消失了一大半。当然,你的赞同要建立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对于不能接受的观点,你可以谦虚地讨教,对方自会觉得不胜荣幸,对你刮目相看,滔滔不绝。
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别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的主人,在他的世界里,有比自然界更丰富的东西,也一定有你没有的但却是需要的东西。所以,在某一特定的方面,他可能是你的老师。敬人如师,待人以诚,别人回报的是同样的尊重和诚挚。
以人为师,就是承认并正视自己与对方的差距,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接受它,而不是为了虚荣心去遮掩它。因此,在陌生的强人面前不失体面、避免恐惧的办法之一,就是用谦虚去抬举人。
另外,要注意降低你的希望指数。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希望与失望成正比。事先抱的希望越大,失败时感到的失望越深。
交际也是如此。与陌生人交际,你对结果的估价越高,交际失败给你带来的失望越大,你的自卑感和对自己的怀疑也越强烈,以后与陌生人交际更感到恐惧。
因此,反其道而行之,降低你的希望指数,把一切失败均放在意料之中,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悲观。
没有希望的人就不能生活,但过多的希望使人不能很好地生活。因此,降低你的希望值,可以帮助你去争取一种恬淡的心境。
●社交科学艺术
在消除社交恐惧心理之后,将社交付诸行动之时,究竟该怎么做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步必须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明了对方的心思,始能一针见血他说中对方的心窝,否则,不仅无法说服他人,甚至使人不解其义,或曲解而产生误会,如此一来,一切准备工作岂不是付诸东流?
观察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两大种类:一是观察他人与生俱来的个性与教养,二是观察他人因时间、地点、场合的差异,心理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简单他说,对方是否因时、地不同而心里产生激烈的变化?对方是否为极易情绪化的人物?这一点务必了解清楚。如果对方真是属于善变型的人,你就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其心里的思潮波动。若是对方属于稳定型人物,通常以第一印象与之相处,大致不会有差错。
需要注意的是,人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在初见面的特殊环境中,可能产生平常不可能发生的特殊心境。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对方的心态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漂亮地出击!
但是,毕竟人心藏于胸腹中,本来就不易为他人所理解,然而,人的心思却可以由显现于外的表情、动作、言谈等观察而得知,即使是极端型的面无表情者,其心理状态也无法完全不形诸于其举止之间。
这里为您介绍几项识透对方心理的有效技巧。
A.〃而无表情〃的表情。从初见面开始一直都毫无表情,不免令人难以理解,也难以对应。按理是最起码的礼貌,也应该在初照面时面露微笑,与人亲切地寒暄。但是,有些人从头到尾就是没有表情,给人一付无法亲近的感觉。这种人无论听到什么话,象是反应迟钝似的,喜怒哀乐全不形诸于色。
我们看不出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们说的话感到厌烦,他们内心想的一点也不积极地显现在外。
但是我们不必因为他们这种难以了解的态度,而对他们伤透脑筋,敬而远之。因为,他们这种〃面无表情〃的表情,正是其内心无言的表达。当人类强烈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或心底充满敌意或不欲为人知的情感,不致直接表露而加以抑压时,就会变得如此面无表情。所以,面无表情并非内心毫无所感,而是波涛暗涌,不敢表现出来,在他们无表情的面孔下,实则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
B.对方特别亲切时。据某保险公司的职员的经验,亲切地聆听拉保人员说话的客户,十之八九不会投保。虽然他们嘴里说考虑两三天后再回复,实际上,第二天就马上打电话过来表示不愿投保。通常,若是客户既亲切又客气,应该认为能投保,可是,拉保人员为什么却预感十之八九会不成功呢?
当拉保人员登门拜访时,客户一般不会笑容满面极表欢迎之意。所以,若是对方如此出乎意料地亲切时,我们应该意会到其内心是否隐藏着什么呢?是对方对自己身体健康状态感到不安?还是对方家庭不和,心想即使遭到不测,一毛钱也不想留给亲人?总之,异于常理的亲切,并非对拉保人员产生共鸣,而是其内心还隐藏着不欲人知的秘密。
事实上,人们在被问到内心不安的原因时,多半不承认自己不安的情绪,而装出相反态度。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反动形成,属于一种防卫机制,最常见的情况,比如,继父母对于内心厌恶的继子女特别宠溺;先生有外遇,他的太太对先生更加侍奉得无微不至。
他们这种反常的态度,无非是逃避现实的不安心理,不承认自己讨厌继子,不相信先生有外遇。上述被拉保的客户,在其笑容可掬的面孔下,说不定心里正充满不安与憎恶呢!
面对对方亲切无比的应对态度,若是认为自己交际成功而沾沾自喜,那真是大错特错。对方过于亲切时,必须怀疑对方是否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才如此呢?此时,你应该若无其事地转变话题,以了解对方的真意。
C.反问对方以确认其意图。不想让人发觉自己的真正意图,或对自己的意见没有自信,或是不想表明态度者,谈话时经常言词闪烁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使人捉摸不定。
有许多评论家在回答敏感问题时,常在说出结论后,又追加说〃但是,这个问题也可能有另种情况。。。。。。〃,随即搬出与方才结论截然不同的另一套理论。
有些人惯于使用模棱两可的回答,为了以后可以自圆其说,左右逢源,常提出双面性的答案。比如,〃这个问题迫在眉睫,非慎重地深思熟虑不可,且必须快速重新研讨一下对策。〃到底是要快点提出解决的对策呢?还是要人慢慢地研讨呢?似乎两方面都说得通,实在是敷衍塞责的巧言。
如果你遇上说话语意不明者,而他又避免做出明确的结论,乍一听似乎有理,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为了确认他的真实意图,可借他自发的双面理论来加以辨明。在他提出强调单方结论后,立即反问他对于另一方的理论有何看法。
当然,或许有人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欲速则不达〃是真理,〃打铁要趁热〃也是真理,事物的看法常常有双面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意识模糊者,一旦被人提出相反的意见时,便立即怀疑自己的论点,而意志坚定者,则不会如此轻易地受他人之左右。
D.假如对方〃闻一而知十〃。常言道,闻一而知十。世上有人思想敏捷,听到一样道理,就能同时反应出其他九样道理。如果与人见面时,对方表现出闻一而知十的态度,你在心里要先存戒心。这种直觉的警戒心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对方对你的个性、情绪等毫无所知,却表现出闻一知十的样子,其意义大多表示不想倾听你的谈话,是一种拒绝的姿态。虽然,对方似乎不碍于礼仪或情面,不好直接表明,但是,如果话才说出,对方就频频点头表示了解,你切莫缄默,而要坚持说完你的话,让对方〃更加了解〃。
E.傲慢无礼的态度。在公司、工厂大门入口担任访客登记的警卫人员,有些给人的印象都不太友善,令初访者心头冒火。
警卫先生无礼的态度虽然让人生气,可是如果我们了解他们的职责与辛劳时,或许就能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