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业,面对不可多得的因缘、机遇,佛教可以和已经做了的事尽管已有很多,请大家不妨再作研究:如何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去“形散”而“聚形”?如何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弃“神散”而“聚神”?
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就是佛教要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发挥作用。佛教是讲“和合众缘”的宗教,以“六和敬”(僧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为僧团的根本规约。“和尚”就是“以和为尚”,有容乃大方高僧,不尽恒沙是佛陀。希望佛教的三大语系、四众弟子都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进而与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凝聚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有志有为之士都能人尽其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能充分涌流。
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就是佛教要为凝聚人的灵魂,凝聚民族精神有所作为。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民族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就会像郭嵩焘(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常驻国外的公使)所描绘的当时的清朝那样,“忧时者马行画图之上势欲往而形不前,当国者人醉覆舟之中身已死而魂不悟”。佛教是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佛教的优秀文化成分,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今天我们应该将之发掘出来,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重放光芒。在新的时代要扬佛教之长,佛教就要“圆融”于新的时代。赵朴老曾经精辟地把中国佛教在新时代新世纪定位为“三个圆融”,即要把佛教的事业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哲人其萎,言犹在耳。“三个圆融”是中国佛教感召四众弟子、凝聚佛子之心的新境界,是中国佛教与时俱进、利乐有情的新阶段,是中国佛教大智慧、大光明的新前景。
中华民族现在面临的机遇,乃千载一时。紧紧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一时千载。千载一时,一时千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让我们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使人不分信仰,地不分南北,才不分高低,力不分强弱,财不分多少,功不分先后,利不分大小,都一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禅宗的启示
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但禅宗却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禅宗以及天台宗、净土宗的创立,改变了佛教讲坛上原来由外来僧人主宰的局面,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产生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高僧,像智者大师、善导大师、六祖慧能、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法门龙象,灿若群星,薪火相传,续佛慧命,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还如一股源头活水,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过活泼生机,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性和气韵生动的崭新意境。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的宝藏,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和借鉴。
赵朴老说过,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规模宏大,影响深久,传播广远的宗派之一。它东传韩国、日本,影响遍及东南亚,近代更向西欧、北美传播。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我以为有三条可以总结:
一是禅宗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禅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陈规,而是活泼泼的,乐于开启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禅宗的祖师们不盲目崇拜权威,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勇于改革创新,甚至敢于以“呵祖骂佛”的形式大胆创新。比如,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境,比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见解更胜一筹,这就是一种创新。而慧能的弟子对其又有所发展,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等开宗演教、分灯续焰,相继创立五大宗派,“一花五叶”,“五叶流芳”。这种创新的实质,是把印度佛教这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固有文化相融合。创新的过程,就是应时契机的过程——应随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合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于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契合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根机和心性的宗教文化。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禅宗,也就不会有中国化的佛教。
当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看来,提倡虚无寂灭、长生久视的出世文化取代不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在治理国家上,儒家文化总是优于佛道两家文化。但我们在这里且不去讨论儒释道三家文化之优劣,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佛教文化中包含着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禅宗文化这样的瑰宝。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样离不开开拓创新精神。要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包括鉴别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内容,研究和总结我国宗教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鼓励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而佛教可以凭借历史文化资源,为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作出新的探索和新的贡献。
二是禅宗有扎根人民的功夫。毛泽东同志说,“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禅宗的历代祖师们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慧能出身贫寒,甚至不识字,是人民群众的代表。禅宗把宗教的修行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所谓“行住坐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心是道”。禅宗的方法也是根据人民大众的不同根机和心性而应机说法,因材施教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有的机锋棒喝,有的默然不语,有的直指人心,有的绕路说禅。禅宗的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有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念佛禅等,留下大量的禅门公案,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禅宗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宗教,它后来一改印度佛教僧侣不事劳动,依靠施舍生存的旧俗,发展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自耕自养,自性自度,进而广行利他事业,修桥补路,赈灾济贫。历史经验证明,凡是源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就为人民所喜欢,就有持久的生命力。希望我国的佛教界在建立“人间佛教”上继续探索,使佛教在新的社会中贴近群众、贴近人民生活,造福社会,利乐人群。
三是禅宗有和而不同的海量。例如,在南岳衡山,长期以来禅宗与道教共驻一山,共拥一庙,和平共处,相敬如宾,共同建造了内秀于文、外秀于灵的“文明奥区”。请看今日之南岳大庙,八寺禅韵禅风,八观清雅清心,碑帖琳琅满目,游人如醉如痴。这种有容乃大、相互包容,、祥和安宁的景象,与中东耶路撒冷宗教纷争、动荡不安的惨象相比,就足见中国宗教和平共存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我们希望“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并非要回到魏晋与唐,或崇老或佞佛,几以佛老之是非为是非的时代,而是希望以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都引导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来,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
我对禅宗一知半解,但不揣浅陋谈了三点启示,也是借“禅”发挥、“分灯续焰”,意在呼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事业,多一点开拓创新的精神,扎根人民的功夫、和而不同的海量。
3+X:国家、西方、市场间的文艺琐谈(上)
■ 黄纪苏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