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经三十二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二章。
“弗敢臣”,通行本作“莫能臣也”。
“侯王”,古本、真本皆作“王侯”。句下皆无“之”字。
“以俞甘露”,“俞”“澍”通假。通行本作“以降甘露”。?
“……而自均焉”,两本皆有“焉”字,与甲、乙本合。通行本无。
“所以不殆”,两本同,与甲、乙本合。通行本作“可以”。
“譬道……”两句,疑注释窜入本文。
“川谷”,乙本作“小谷”。
“之与”,通行本作“之于”。——“之”字在此为语助。川、谷、江、海,皆以喻道。皆在天下。此一解也,较胜。作“之于”则此“之”字训“往”。如“先生将何之”?即问“先生将何往”?意谓川谷流至于江海,则其所“止”也。其说亦可存。要之此二句疑非本文。
臆解:
老子之所谓道,乃宇宙常存之大经大本,超出名言而上。曰恒,曰无名,曰朴。远以治国,近以修身。治国,以谓任其道则万物宾服,人民不待法令而自然治平也。道先于名,名先于法;守道然后制名,名定然后事立,指归有在,所谓“止”也。——然则此与孔子之训子路以正名,及大学之言“知止”,殆亦不异,然老氏尚自然。若推其意,以人类之不齐,万物之相胜,皆率自然之道而返于朴,则且归于野蛮时代,文明亦几乎息矣,尚何“自宾”“自均”之有?老子之意,盖不其然。或者,仍诲人以“知止”,谓此有其极限也。要之,此不失为一至高远之理想。欧西圣哲类似之说多有。
道经三十三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三章。
此章古本、真本、甲本、乙本大体皆合。通行本皆缺“也”字。“忘”或作“亡”。独甲本作“死不忘者”,无“而”字。
“强行者”之“强”,上声。今言“勉强”。
臆解:
“不失其所者,久也”。——所,居处也。非谓不失其居处也,盖谓不失其所以自处者。久,恒也,“恒德不忒”之谓也。
“死而不忘者,寿也”。——今言“精神不死”。春秋叔孙豹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身殁,其德、其功、其言在后世不忘,可谓不朽。不朽,寿也。
道经三十四
道,泛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四章。
第一句通行本皆作“大道泛兮……”,两帛书皆无“大”字。古本、真本两皆作“泛泛”。
第二句,通行本作“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甲、乙两本皆缺。想系后人增入。
“成功……”句,通行本作“功成而不有”或“功成不名有”。古本、真本皆作“功成而不居”。
第一“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句,两皆作“衣被万物……”,通行本作“爱养万物……”。
“则恒无欲也”句,通行本作“故常无欲……”。
“可名于小”下,两本皆有“矣”字。
第二“万物归焉”句,两本下皆作“而不知主”。
“可名于大”,两本皆作“……于大矣”。通行本作“……为大”。
“以其……”句,两本皆作“以其终不自大”。
“故能成大”,通行本作“故能成其大”。
臆解:
近古知老氏学最深者,无过于王船山,而攻击之最力者,亦无过于王船山。延及今世,马一浮以宋学大师,亦谆谆教人以摒除老氏之学。此皆有所偏蔽者也。——王氏之言曰:
……故救多欲之失者,惟仁义之行,而黄、老之道,以灭裂仁义,秕糠尧、舜,偷休息于守雌之不扰,是欲救火者不以水,而豫撒其屋,宿旷野以自诧无灾也。……充黄、老之道,“泛兮其可左右”,亦何所不至哉!……。(读通鉴论:汉武帝)
斯言也,将以为守老子之教,且成为一无特操而可左可右之人。是已,然亦非也。固尝曰“以道佐人主”矣,则曰“道、泛兮其可左右”,左右者,佐佑也。亦屡屡言道之大,泛泛然遍无不入,可以佐佑人主也。王氏谓救人主多欲之失,惟仁义之行,是也,乃言其救治之方。老子于此第言无欲,未言其如何而无,其主旨固同也。儒者讲仁义,言辄称尧、舜,此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也。道家诚亦“灭裂仁义”,灭裂仁义之虚名,非灭裂仁义之实事也。“秕糠尧、舜”,时异事异,不泥古以取法于先王,此所谓“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者也。学术不同,而其主旨不异,奚必相非哉!王氏于此论汲黯,汲黯风骨崚峋,固非一无特操之人也。故曰:有所偏蔽。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者,谦道也。大易尝以“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为说。其旨相应。有功而不自以为功,有名而不自居其名,史实多有,而亦今时习见者也。盖成就大事,必多人,事愈大必人愈多。封建之制,一人为君主而万事取决焉,所谓“万物归焉”者。倘能不以君主而自尊大,所以自处者小,所谓“恒无欲也”,亦自超然于得失之外,所谓“无为”也。如是则归之者必众,归之者愈众,则其成就也愈大。在今世,理有同然。事大人多,必有一人为之主,或创其始,其制其中,或总其成,或善其后。而此一人者,必其德量、识度、才智、学术等皆过越众人,众人乐归之,乃以成其大事。要之必由大众成之也,则功亦当归于大众。事功与人力对言,此一人亦大众之一也,其力亦群力之一分而已。初无独居其功之理,大易以天道人道言之,正以其与事理相背也。倘此一人者进而自思其德量、识度、才智、学术等而果度越众人也,又何自而成,则知所当归功者又众,而亦爽然自失矣。
道经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五章。
第一句古本、真本皆作“执大象者”。
“过格止”,通行本作“过客止”。帛书编者以谓与“安平太”句相对,以“格”训“至”。——虽然,“客”亦训“寄”。
“不可既也”,古本、真本与帛书皆同。通行本作“不足既”。
臆解:
汉儒言:“天下所归往”者,谓之“王”(出白虎通。许叔重亦取其说。)——老子此言,盖为王侯说者。古义:“见乃谓之象”,唯仿唯佛中,见若有物,若有象存焉,谓之“大象”,则“大道”也。执大道者,天下归往之。得万国之欢心,则皆安也,平也,泰也,无害也。
“乐与饵,过、格、止”,——喻也。言归往者如趋也。事之相同也。然道淡而无味,非如饵也;亦不足闻,非如乐也。物之相异也。一喻而同、异双徵,此说理之至高境,文辞之至简约者也。经典文之特色有在于是。
“用之不可既”,谓用之不尽。
道经三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通行本此作第三十六章。
“固”、“姑”、“故”,皆通假字。
“……去之,……与之”,通行本作“……废之,……举之”。“举”或作“兴”。
“夺之”,韩非子喻老引作“取之”。
“邦之利器……”。通行本有“之”字,帛书无。乙本作“国利器”。古本、真本皆作“邦”。若据此而论汉讳,则古本,及帛书甲本,所据皆汉以前本。“利器”,利权也。
臆解:
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