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物母也。又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皆“天地”
与“万物”二语相对而言。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范应元曰:古本并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张君相“常无”上并有“故”
字。又引音辩云:“常无、常有,合作断句。”王应麟曰:首章以“有”“无”
字断句,自王介甫始。
严可均曰:御注与此同。“观”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罗振玉曰:敦煌三本均无“故”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
“曒”。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道德经碑无两“以”字,当从之。司
马温公、王荆公并于“无”字绝句,亦当从之。
易顺鼎曰:按庄子天下篇:“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常
无有”即此章“常无”“常有”,以“常无”“常有”为句,自庄子已然矣。
谦之案:御注、邢玄、景福、庆阳、楼正、磻溪、顾欢、彭耜、高翿
均无“故”字。
“徼”,傅、范本与碑本同,宜从敦煌本作“曒”。十四章“其上不皦”,
景龙本亦作“曒”,是也。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四引:“说文‘徼’作‘循也’,
以遮遏之。”是徼有遮训,在此无义。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说文‘曒’
从日,■声,二徐本无。”田潜曰:“案慧琳引埤苍‘明也’,韵会云‘明也’,
未着所出。诗‘有如曒日’,诗传云:‘曒,光也。’说文古本旧有‘曒’字,
后世或借用‘皎’。‘皎’,月之白也,诗‘月出皎兮’是也。或借用‘皦’,
皦,白玉之白也,论语‘皦如’是也。字义各有所属,‘有如曒日’之‘曒’,
础尤眨淮影滓病!保ㄒ磺芯粢逡滴募憔砥撸┚摹俺N薰燮涿睢保
者,微眇之谓,荀悦申鉴所云:“理微谓之妙也。”“常有观其曒”,“曒”者,
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曒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谦之案:陈景元藏室纂微篇以“此两者同”为句。
严复曰:“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得。”惟“同出”“异名”为对文,不应于“同”
字断句。又蒋锡昌曰:“‘此两者同’下十二字,范本无。”案续古逸丛书范
本有此十二字,蒋误校。又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
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谦之案:“玄”字,绩语堂碑录因避清帝讳,改为“元”,当据原碑改
正。以下仿此。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
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
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
张衡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
构掩乾坤;橐钥元气,禀受无形。”(御览引玄图)扬雄曰:“玄者,幽摊万
类而不见形者也。”(太玄经玄摊图)义皆出此。
【音韵】李道纯曰:“此经文辞多协韵。”邓廷桢曰:“诸子多有韵之文,
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斯为最古矣。”刘师培曰:“欲考古韵之分,古必
考周代有韵之书;而周代之书,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
子。”今试以江有诰老子韵读为主,参之以吴棫之韵补,顾炎武之唐韵正,
江永之古韵标准,姚文田之古音谐,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卷三),李赓芸
之炳烛编,推求经文古韵,句求字索。又刘师培、奚侗、陈柱及高本汉之老
子韵考(BernhardKarlgren:ThepoeticalpartsinLao-Tsi)说老子古音,
颇多肊说,亦有可取者,间附以己见,然后知五千文率谐声律,斐然成章。
韵理既明,则其哲学诗之为美者可知矣。以下试分章述之。此章江氏
韵读:道、道韵(幽部),名、名韵(耕部),始、母韵(之部,母,满以反),
妙、徼韵(宵部,徼,去声),玄、门韵(文、真通韵,玄,胡均反)。谦之
案:“玄”,真部,“门”,文部,文、真通韵。姚文田:玄、玄、门韵,余同。
又高本汉:同、名为韵,非。邓廷桢:道、道,名、名,无韵,亦非。
右景龙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宋刊本)、王弼本(古逸丛
书本)、傅奕(经训堂本)、范应元(续古逸丛书本)并五十九字。严可均曰:
“‘众妙之门’句下空一字,所以分章,御注不空。河上于‘道可道’前,
题‘体道第一’,王弼题‘一章’。此无标目,下皆放此。”今案老子著书上
下二篇,后世乃有分章,有分五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
殊,碑本虽不记章数,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与河上、王弼、傅、范诸家
分章略同,今即以诸家所传分章为准。又此章范本题“道可道章第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彭耜
曰:“达真、清源‘皆知善之为善’上,并有‘天下’二字。”范应元本同,
范注云:“古本。”又论语集解义疏九引“皆知”,并作“以知”。广明本、赵
孟俯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纯本上“已”作“矣”,苏辙本、董思靖本
两“已”并作“矣”。“已”“矣”古可通用。说文五:“矣,语已詞也,從矢,
■聲。”字亦作“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谦之案:敦煌本、遂州碑本、顾欢本无“故”字。六“相”上,广明、
景福、庆阳、磻溪、楼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赵孟俯本,及后汉
书朱穆传注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无。李道纯曰:“‘有无相生’已下
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严可均曰:“相形”,王弼作“相较”,见释
文。
谦之案:作“相形”是也。毕沅曰:“‘形’,王弼作‘较’,陆德明亦
作‘较’,并非。古无‘较’字,本文以‘形’与‘倾’为韵,不应用‘较’
又明矣。”刘师培曰:“案文子云:‘长短不相形。’淮南子齐俗训曰:‘短修
相形。’疑老子本文亦作‘形’,与生、成、倾协韵,‘较’乃后人旁注之字,
以‘较’释‘形’,校者遂以‘较’易‘形’矣。”案:淮南齐俗训“故高下
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有二“也”字。
“长”,因避父讳改“修”。
马叙伦曰:“较”,各本并作“形”。说文“荆”之古文作“○”,则古
文“形”或亦有作“○”者。“爻”旁与“○”字之“爻”旁相同。或老子
本作“○”,传写脱讹成“爻”,读者以为义不可通,加车成“○”,后世“较”
行“○”废,因为“较”字矣。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谦之案:“前”,敦煌本作“先”,遂州碑本、顾欢本、强思齐本亦作“先”。
蒋锡昌曰:“按顾本成疏‘何先何后’,是成‘前’作‘先’。强本严君平注:
‘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是严亦作‘先’。老子本书‘先’‘后’连言,不
应于此独异。如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
身后之’,六十七章‘舍后且先’,皆其证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
谦之案: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
‘是以圣人治也’。”又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治”字。
万物作而不辞,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万物作焉而不辞”。陆希
声及太平御览引皆无“焉”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均无“焉”字。
谦之案:遂州碑本、傅奕本亦无“焉”字。又“不辞”,遂州、敦煌、
傅、范本作“不为始”。范应元曰:“王弼、杨孚同古本。”是范所见王本亦
作“不为始”。
易顺鼎曰:考十七章王注云“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数语,全引此章经文,是王本作“不为始”之证,但比
傅本多一“焉”字耳。
谦之案:作“不为始”是也,当据订正。
毕沅曰:“古始、辞声同,以此致异,奕义为长。”劳健曰:“说文‘○’
籀文从台作‘㖞’,夏竦古文四声韵引石经‘词’作‘○’,古孝经‘始’作
‘○’ ,盖二字古文形本相近。”今按吕氏春秋贵公篇曰:“天地大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