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崔老师年轻,经验也少,但是毕竟和我们岁数相差不多,所以虽然我们给她曾带来了很多烦脑,但她还是和我们越走越近,后来差不多就成了我们的朋友一样,尤其和她周围那些人,那关系叫钢(是不是钢应该比铁还硬一些?)。
教语文的谢老师,更不提了,虽然年龄比崔老师稍长,但是就和电视台里面的“豆豆”、“金龟子”那些人一样,一点不像那些年长的老师,整天和班里学生们嘻嘻哈哈的,仿佛永远长不大的样子。
一件合身的上衣,一条牛仔裤是她最经典的穿着搭配,长发扎成的小辫,圆圆的脸庞,永远显得那么油光满面的,我们还一直认为她擦了什么油。直到若干年后,我们自己发育长大以后,才知道这其实就叫“油性皮肤”。
由于教其它学课的基本都是比较年长的老师,所以这两位老师就显得越发和我们比较贴近,毕竟代沟“浅”一些嘛。
说实话,我当初对英语和语文这两门课学得是比较差的,尤其是语文,这在初三中考让我吃尽了苦头,后面会详细加以说明。
大概是男孩子天生对语言课有些障碍吧,至少我觉得是这样。那时候学语文正碰上学句型结构,什么主谓宾(主语、谓语、宾语),定状补(定语、状语、补语)的,主谓宾倒还算简洁明了,定状补就搞不清楚了,头一下子变成三个大,大概和机器猫脑袋的大小不相上下了。
英语是更要命!说出来,大家不要笑话我就行。我那时候对音标“过敏”,给我个音标,我就是看着它发愣,我琢磨着大概那年头,数我英语最没天分了,直到读了初三我才对音标不再“过敏”。
说到那时候的英语教学,也还真挺好玩的。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有口语和听力考试,口语就是要求把书上教过的课文都背下来,到考的时候自己进去抽签,抽到那篇课文就当场背下来。
那时候大概就属我是“楞头青”,没篇课文都仔仔细细的背熟,虽然也能得到不低的分数,但却是“事半功倍”,比其那些女生的“事倍功半”而言简直差太远了。
她们的方法是就单背几篇,考试的时候反正也就崔老师一个人,她们就采取偷看签、做记号、和老师耍无赖等种种方法“抽”到那几篇文章的签,然后顺利过关。当然崔老师也经常对此“眼开眼闭”,平日里都混熟了嘛,何必搞得那么紧张呢。
这条读书的“捷径”直到我读大学才发现,那就是原来读书也不是都要凭真才实学,有时候也需要“投机取巧”的。当然做学问又另当别论了。到了社会上,受到社会这个大熔炉的“熏陶”以后,对此感触就更深了一步。
两位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生活上的“益友”。
那时谢老师的语文课是一堂非常有“特色”的课,决不类同于其它学科。她经常会给我们讲她的个人经历,旅游的经历,讲着讲着,大家都入了迷,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这样最高兴的还是我们,因为这样就没有回家作业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同学都在动脑筋,让语文课能尽量“缩水”。谢老师的语文课要求大家一开始要“练口”,每次语文课都会安排两位同学“练口”,按学号顺序,一男一女。
练口的题目则由学期开始时,大家每个人写一个,轮到练口的人,前一天去谢老师的小篮子里随意抽取一个题目,自由发挥,时间不限。
于是,不少人就尽量把“练口”的时间延长,再延长,甚至延长到一堂课的时间。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很受大家的欢迎。
她就是个“浪费”语文课时间的典型,常常利用“练口”的机会,又是做游戏,又是搞普查的。有这样的领头的,很多人也纷纷效仿。对于这种“只顾眼前,不计后果”的行为,很快我们就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往往临近期末,大家都得加班加点,加快进度,把该上的课补完。谁让我们前面欠了一屁股“债”呢,现在是算总帐的时候了。
说到难忘的事,不得不说那年冬天的圣诞节。这是我们在初中,也可以说在当时的南中过的最为“疯狂”的一个圣诞节。“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因为仅此一次,后来就被校方禁止了,当时的“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第十二章
其实我读初中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事,趁我现在记忆还清晰,赶快写出来,否则等到年老体衰,头晕眼花的时候,想写也写不动了。与其带入棺材,不如写出来,大家雅俗共享一把。
既然上一章已经提到了“疯狂”的圣诞节,那么这里就来做个详细的介绍。
“圣诞节”这玩意本来是西方的玩意,传到中国,却比在西方还火,多少也得寄张贺卡表表心意,否则人家还以为你是老土呢。
教外语的人对此更是热衷,于是要搞一个盛大的圣诞节这样一个点子就是我们那位年轻的班主任提出来的,而我们那些精力旺盛的班委们则具体负责实施。
地点就在本班教室,而时间则是放学以后的六点。而且还规定每个人的入场券是一个自己亲手烧的菜,味道、数量不限,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份诚意。另外每人必须准备一份礼物,作为交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动手。烧饭、做菜都还能拿得出手。我们那个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父母不仅白天要上班,晚上还有读电视大学进修,所以烧饭是必备的本领。
而放假的时候,由于经常受到电视里那些“大吃大喝”人的诱惑,自己也不能光对着白饭运气啊,所以多少也会烧几个菜,与其说是分担父母的家庭重担,不如说是解自己一时的口舌之痒更为确切一些。
圣诞节的前夜,我还真认认真真准备了一个菜——鱼香肉丝。看着老爸那本菜谱,一板一眼地操作,没想到味道还真过得去。想想只有一个菜,量少了点,就又补烧了一个炒青菜。
好在圣诞节是在冬天,如果我们在澳洲过圣诞的话,恐怕这些提前做好的小菜等到圣诞夜都要变味了。
圣诞节那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亲手烹制的小菜来到学校。还别说,我们当时还真够自觉的,不想现在的那些小孩,嘴特馋,用我老爸教训我的话来说,那就是“叫化子不藏隔夜食”。
在圣诞晚会开始之前,我们一直忍住了食欲,虽然学校的午餐没多少可取之处,虽然整整一天教室里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味,但我们一直守护着各自宝贵的“入场券”,没有动一下。
小时候对于类似春、秋游这样的事件总是特别兴奋,往往前夜就得失眠,第二天天还没亮就穿好衣服,背上书包,坐在桌子边等着太阳升上来,那叫难熬。
所以对于晚上这么重要的一个活动,其诱惑力是非常之巨大的。至少我总觉得白天的课上了些什么都记不清了,满脑子都想着晚上的节日晚会。
既然是晚会,那就得有主持人,她是当仁不让的女主持之一,而其中的一位男主持则是班里“风云人物”——海。没想到这个人给我以后两年的生活带来的不小的阴影。
他是班上篮球队的主力,而且足球也踢得不错,当然那是相对而言。
我们班足球的情况怎一个“差”字了得。记得当初我们班在历次年级的足球比赛中稳坐“倒数第一”的位置,从没落过一次。我们班得篮球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这个我是有责任的,谁让我那个时候还没发育呢。如果到了现在,相信我也可以无愧于“技术型主力选手”的称号啊。
初三的时候,看看凭我们的实力反正也不可能有对手“抢”去这一“宝座”,更为了不让别的班级因为和我们比赛而感到“过度兴奋”以至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索性发扬了风格,放弃了比赛。
其实,这也不怪我们,我们都是业余水平,而其他班级多少都有几个在校篮球队训练的队员,水平自然是要高过我们一大截了。
不过,在我们一群水平较低的人里,海也算是“矮子里的将军”了。
与之相反是,本班的女子篮球队倒是异军突起,非常了得,反正每次年级比赛,冠军总是我们的。虽然那根本不能叫比赛,犯规、违例的动作多到裁判都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
尽管全部比赛下来,总计得分也不超过30分,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所以过程也就没多少在乎。
别看静长的小巧,当时可是我们班女子篮球的队的上场主力啊。每次比赛,她总是穿一身红色的运动衫,头上梳两个小路纯子的辫子,再扎两个红色的蝴蝶结。那种美啊,真叫青春。
每次比赛,我总是悄悄的去看,看她的长发甩呀甩,看她象火一样的冲到这里,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