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关汉卿戏曲导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变化的。元以前的杂戏,一类是以歌曲、舞蹈为主的,歌曲有大曲、破曲、
法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等;一类是滑稽剧,以说白、科范为主。无论
歌曲、舞蹈、说白、科范,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是文学
艺术必须不断地革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杂戏由于形式的限制,无法进一
步发展,日益没落已成必然的趋势。到了元代,杂戏已不能适应繁荣大都市
里广大观众的要求,这时杂戏等待着新的戏曲形式的诞生,同时它又为新的
戏曲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艺人们汲取了各种杂戏的长处,
逐渐创造出杂剧这一新的戏曲艺术形式就是很自然的了。我们从元杂剧中还
可以看到许多杂戏留给它的痕迹。譬如,诸宫调由一人弹唱到底,元杂剧每
折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到底。杂戏是叙述体,杂剧中借戏中第三身叙述的情况
很多,如关汉卿《单鞭夺槊》中借探子之口,叙述战斗情景等。又如,鼓子
词里的缠达体裁,也通过诸宫调输入了元杂剧的套曲里。鼓子词的曲调,“只
以两腔递且循环间用”,在元杂剧中正宫套数的组织里,我们也能看到它们
继承的痕迹。如关汉卿的《谢天香》正宫调中用的是:'端正好'、'滚绣球'、
'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穷河西'、'滚绣球'、'倘秀才'、'呆骨朵'、
'醉太平'、'三煞'、'煞尾',以'滚绣球'、'倘秀才'二调“递且循环间用”,
正是缠达的方式。不仅关汉卿的戏曲作品如此,凡'正宫端正好'套用到'滚绣
球'、'倘秀才'二调的,几乎无不如此。虽然其中有'穷河西'和'醉太平'与缠
达体不尽相符,但这是在吸收中的某种取舍。再如杂剧的宾白中常有插科打
浑的话,这显然是从滑稽剧中汲取来的。这些都可说明,各种杂戏的发展为
杂剧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元杂剧正是在上述三个主要条件下产生的继
唐诗宋词以后的一代新兴文学。


二元杂剧的体裁与结构

上节我们探讨了杂剧产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探讨杂剧的体裁和结构,
这对我们研究关汉卿的戏曲作品尤为重要。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杂剧的体裁必须是代言体。所谓代言体是对叙事体
而言的,叙事体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
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叙事体可以由演唱者一人或数人叙述故事中所有
人物的言行,而代言体,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就需要有多少角色来扮演。因
而代言体比叙事体更加生活化。在结构上,杂剧由歌曲、楔子、宾白、角色、
科范、砌末道具、题目正名组成。现分述于下。

歌曲

元杂剧中的歌曲是散曲中的套曲,每一套曲称为一折,每一个杂剧通常
以四折组成,少数也有五折甚至六折的,那是杂剧中的变体。每一折相当于
现代戏剧中的一幕。那么什么是套曲呢?这是研读关汉卿戏曲作品必须了解
的。

套曲是散曲中的一种形式。散曲是在词和民间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
诗体,它分南曲和北曲,杂剧中歌唱的曲属于北曲。散曲分“小令”、“合
调”、“套曲”三种。因为散曲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它必须依据宫调音律来
填词。所谓宫调,是指乐曲基本音律的名称,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A 调、C
调、D 调、F 调等。我国古代的音律,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
声,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1234567”。音律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
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七声乘十二律,
可得八十四调;但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正宫、仲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
黄钟宫六宫,和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揭指调、般涉调、商角调、宫调、
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十一调。这些宫调都表现了不同的情绪:仙吕宫清
新绵邈,南吕宫感叹悲伤,仲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正宫惆怅雄
壮,道宫飘逸清幽;大石调风流蕴藉,小石调旖旎妩媚,高平调条拗滉漾,
般涉调拾掇坑堑,歇指调急并虚歇,商角调悲伤宛转,双调健捷激袅,商调
凄怆怨哀,角调呜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越调陶写冷笑。在每个宫调中,
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曲调,也就是曲牌。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的谱式,规定着一
定的句式、字数、平仄和韵脚。如果对作曲有兴趣的话,要了解每个曲牌的
谱式,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对三百多个曲牌的谱式和平仄声韵都有
详细的说明,可以查阅参考。

我们知道,对平仄声的掌握是件麻烦的事,这里介绍古人列举的三十二
字掌握平仄声的简易方法,只要能熟练地掌握这三十二个字的平仄,那么其
他的字就可触类旁通。这三十二个字是: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依次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
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依次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
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依次为:上上平上平上
上去平上入上。
不过北曲的平仄叶韵和诗词还有些不同,北曲中的入声字,“入声三派”
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之中了。曲的叶韵比诗词宽,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叶,但


曲的平仄比诗词严,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这方面也务须
注意。

以上我们讲过曲有小令、合调、套曲三种形式,现在我们来讲讲这三种
形式的体制:

1。小令。体制短小,是一首独立的歌曲,相当于一首诗或词。它只在宫
调中选用一个曲牌。
2。合调。又称“带过曲”,它是由两至三首曲调组成的,但不能超过三
调,以两调最为通行。这两三首曲调必须选用同一宫调中能够衔接的曲调组
成。
3。套曲。通称“套数”,又称“散套”,也称“大令”。它至少由同一
宫调中两支曲牌联合组成一个整体,全套各调必须同韵,每套必须有“尾声”,
以表示一套的首尾完整,同时也表示全套结束。杂剧的歌曲就是套曲,每套
一折。在杂剧中每折只可一人独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偶尔有其他配角唱
的,也只是尾曲。有的剧本,全剧由一人独唱,演唱者都为剧中主角,末角
唱的称为“末本”,旦角唱的称为“旦本”。
以上我们谈了杂剧结构组成部分中的歌曲,现在我们来谈杂剧结构的其
他组成部分。

楔子

每个杂剧通常为四折,由于这一格局的限制,剧作家为了取得一种伸缩
的余地,往往在全剧的前面加一个近于序幕的小场子,或在折与折之间加上
一场过场戏,这种小场子或过场戏就称做“楔子”。它可以交代或联系剧情,
也可以介绍人物,如果有些内容在某折中不能包含时,也可以加一个楔子。
总之,楔子的位置是极其自由的,可以用在剧前,可以用在折与折之间,也
可以不用,它的伸缩性有利于作家写作时解除杂剧四折规定带来的困难,从
而增加了灵活性。楔子一般只唱一二支小曲,曲牌多用'仙吕赏花时'或'正宫
端正好'。

宾白

宾白就是台词。明代姜南说宾是对话,白是独白。“两人相说曰宾,一
人自说曰白。”(《抱璞简记》)明代徐渭认为对话和独白都称为宾白,是
与歌曲相对而言的,歌曲为主,对话与独白为宾,明白易懂所以称为白。“唱
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南词叙录》)宾白
是戏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元杂剧有宾白正是它区别于宋、金院本杂戏的
显著特点,是元杂剧比它以前的杂戏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角色

元杂剧中的角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末角,是扮演剧中男角的,主角叫
正末,配角有副末、冲末、外末、小末等。一类是旦角,是扮演剧中女角的,
主角叫正旦,配角有副旦、贴旦、外旦、大旦、小旦、老旦、花旦、色旦、
搽旦等。此外还有净角,一般扮演剧中男角,有时也扮演剧中女角,净的次
角叫副净。其他还有孤、卜儿、邦老、孛老、俫儿等称呼,孤是官员,邦老
是强人或流氓,孛老是老头儿,卜儿是鸨儿或老太婆,俫儿是小孩子。这些
称呼是当时社会上人人都能听懂的习惯用语。杂剧由于有众多的角色化装演
出,其舞台效果和展现故事的真实感比以前的院本杂戏大大的加强了。

科范

杂剧表演中的动作叫做科范。“科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