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式危机公关9+1策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今天的中国,阻碍危机管理市场咨询的是观念:企业在前期鲜有投入,甚至不愿投入。站在企业的角度,如同一个常人,在身体无恙的时候是不愿意掏腰包的,也想不起来去学习如何应对。 
  而企业一旦遇到危机,临时请来的顾问对信息掌握不全面,对企业情况不了解,对问题解决就会非常棘手,对企业来说加大了风险。并且,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与顾问双方之间缺乏信任与了解,往往需要花费时间来回讨论合同价格、合作方式等问题,这是在严重浪费企业的生命,是在浪费危机处理的最佳时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应做的,就是前期投入,在预警时就开始合作。否则,面对危机时常常手忙脚乱!   
  第十三章 国外危机应对案例参考(1)   
  案例1:1993年百事可乐“注射器骗局事件”危机公关背景:1993年6月10日西雅图一家电视台报道说当地一对夫妇在一罐百事可乐里发现了一支注射器。第二天,临近地区的一位妇女也声称在一罐无糖百事可乐中发现了一支皮下注射器的针头。很快,这两起百事可乐事件经由美联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报道,引起极大震撼。 
  美国FDA因此发布了一个地区性提议,呼吁消费者先把百事可乐倒到玻璃瓶里再喝。公众和司法部门的集中监督,百事可乐中可能含有有毒注射器的可怕形象,以及整个事件可能对7月4日假日销售高峰的影响,使百事可乐公司的商标和声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生产厂家没能为这一系列奇怪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释,食品发展协会提议“无收回过程”。但是媒体对这一提议感到陌生,他们坚持报道“受害者”的申述,并要求百事可乐公司作出解释。 
  企业应对:百事可乐公司迅速成立一支危机管理小组,由总裁兼CEO Craig Weatherup直接领导。但公司在评估两起事件之间的关联度、全面检查西雅图工厂的同时,在公众面前却坚持自己的无辜立场。百事公司处理问题的这种态度和处理手法遭到众多危机专家的指责。一位传播领域的教授甚至警告说:“他们太低估谣言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破坏力了!” 
  6月13日,FDA局长David A。 Kessler警告华盛顿、俄勒冈、阿拉斯加、夏威夷以及关岛地区的消费者要“仔细检查无糖百事可乐罐是否有破坏痕迹,并将饮料倒入杯子后再饮用。” 
  随着各方批评的加剧以及同类案件的增加,百事可乐公司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尽管有评论家不断催促该公司召回所有产品,公司仍然坚持他们的灌装技术绝对安全可靠。公司向消费者保证,“我们有99%的把握,确信任何人都不可能打开饮料罐,然后再完好无损地重新封装好。”此外,因为“那两起事件并没有对当事人和大众的健康造成任何损害”,公司促请它的灌装厂商和总经理不要将饮料从商店货架上撤掉。 
  6月14日,百事可乐公司对灌装厂商和总经理发布了一份“消费者咨询内部说明书”,介绍了对之前几起指控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1.之前发现的注射器是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专用。我们的生产车间从来没有这些东西;2.所有百事可乐罐都采用了新包装,从来没有重复利用或重新加灌。生产过程中有两道外观检查程序:第一道是在加注饮料之前,第二道是瓶罐在加注生产线过程中。然后这些瓶罐才会被封盖。 
  百事可乐的有力推断基于以下两点:首先,以灌装生产线的速度和安全程度基本上不可能有任何外来物体进入未开启过的饮料罐的情况;第二,之前消费者发现的物体不是在工厂内被放进罐里的。 
  6月14日,从路易斯安那到纽约,从密苏苏里到俄亥俄州,从费城到南加利福尼亚,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同类百事可乐饮料污染情况的报道。雪上加霜的是,百事可乐还陷入了一场从未经历过的媒体风暴:“一个陷于惊恐的公司正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纽约邮报 》“FDA告诫无糖百事饮料消费者”——美联社“无糖百事饮料消费者被警告小心垃圾”——《今日美国》“无糖百事没有任何召回计划”——《纽约时报》一时间,百事饮料污染事件的报道占据了所有全国性媒体,并连续三天成为晚间新闻和网络早间节目的主角。全国各地的地方新闻则将他们的镜头对准当地的百事灌装厂。公司总裁和6人公关小组一天要回答处理近百个质询请求。公司陷入一场注射器污染的噩梦之中。 
  直至6月15日晚,百事可乐公司取得第一个突破。一位中宾西法尼亚的男子因为谎报自己在百事饮料中发现了一支注射器而被捕。 
  借第一次拘捕行动的出现,百事可乐开始反击。 
  媒介策略: 
  百事可乐的媒介策略集中于一点:电视。百事可乐认为传统平面媒体的作用有限,于是公司传播主管决定举办一个巨大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卫星画面向全国电子媒体提供信息以表明百事可乐在这一污染事件中的立场。 
  第一条视频新闻稿(VNR)介绍的画面是公司正在运作的高速灌装生产线,由一位工厂经理做画外音解说,突出介绍生产过程高速、安全、流畅的特点,发生产品污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该新闻稿的目的就是要说明灌装过程是安全的。这条VNR在全美178个地区的399家电视台播放,收看人数高达1。87亿(高于同年超级杯比赛的收看人数)。 
  第二条VNR拍摄的是公司总裁Weatherup以及另外一组生产镜头,以介绍谎报百事可乐饮料污染的第一次拘捕行动为要点:1)不同城市间对无糖百事可乐罐中发现注射器的指控相互没有任何关联;2)污染行为有在饮料罐被打开后发生的可能;3)软饮罐是食品类产品中最安全的包装形式之一;4)没有召回产品的必要。这支录影带在136个地区的238家电视台播放,观看人数为7000万。 
  第三条VNR以总裁Weatherup口述的形式,播放了一家便利店的监视摄像头拍下来的一名妇女正往一瓶打开了的无糖百事可乐罐中塞注射器的画面。Weatherup在VNR中对消费者的支持表示感谢,又宣布了几宗新的谎报拘捕行动,并再次明确表明百事可乐公司没有召回产品的决定。这条便利店的监视画面在159个地区的325家电视台播出,有9500万人观看,真正扭转了百事可乐公司的“惊恐”形象。 
  除了卫星播放VNR,百事可乐公司媒介反击战还包括安排公司总裁和一位产品安全专家在所有能够排入日程的“脱口秀”节目中亮相,其中包括ABC的Nightline,CNN的Larry King Live,等等。 
  政府关系: 
  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公司还与FDA及Kessler局长密切合作。与其他消费品厂商对监管机构持对立态度不同,百事可乐公司对FDA的调查全面合作。 
  实际上,正是FDA犯罪调查办公室(OCI)对中宾西法尼亚男子的谎报事件进行了通报,令案件取得突破。FDA除了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消费者发出警告之外,Kessler局长也表示,这起污染事件存在恶意破坏的可能。后来,Kessler先生还与总裁Weatherup一道亮相Nightline节目,并前所未有地宣布“市场已经恢复平静……产品没有召回的必要”。 
  6月17日,Kessler局长在华盛顿特区举行发布会,明确将这起事件定性为“骗局”,是“具有误导作用的个人行为,媒体为吸引注意力的夸大报道,并引发大量恶意模仿行为”的结果。 
  6月21日,百事可乐公司总裁Weatherup致信总统克林顿,感谢Kessler局长的“出色工作”以及FDA“在揭穿这场污染产品骗局中的出色表现”。 
  雇员关系: 
  在雇员关系上,包括对公司内部职员和灌装厂商,百事可乐公司都采取了一种开放的信息披露政策,即在第一时间向大家全面披露事件最新进展。 
  公司的消费者顾问每天至少一次,危机时期则是每天二至三次赶赴公司400家灌装现场,向厂商和总经理介绍事件的最新进展、媒体报道、政府举措,以及公司的响应情况。 
  此外,顾问们还向工厂经理就如何根据《产品污染处理指南》与自己的雇员和消费者沟通等问题提供建议。危机发生期间,公司总裁Weatherup也定期以个人名义致信给灌装厂商和总经理,确保他们掌握事件最新动态。当获得便利店的监视录像带后,Weatherup先生连夜将该录像带和Kessler局长的新闻发布会的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