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你提供的证人!”
“她是混蛋!婊子。”小伙子尽管暴怒,但已经失去了信心。
笠原飞跑出警察局。追上了那个少女。
“等一等我。……”
“您知道了吧,那个小伙子是我的朋友,他跟您妻子是老关系了。最近他想甩开您妻子,您妻子不干,威胁地说‘你要甩掉我,我就到警察局去报告你贩毒’,我的朋友为此决定干掉您妻子,前天,他让我缠住您,他好下手,万一事发,我还可以做他的旁证。”
“你怎么不给他做旁证了呢?”
“我不喜从他。”
“得罪了那一伙子,你不是太危险吗?”
“您光知道担心别人的事,我怎么好尽想自己呢!”少女说着就一笑,跑开了。
笠原看着那件女中的校服远去,直到她彻底淹没在人群之中……
(完)
点评:这是赤川次郎的一个短篇,是一九八一年角川文库出版的赤川次郎小说集《孤独的周末》中的一篇,作品通过一个普通的日本男子笠原在短短几天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事件来反映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即暗示了在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如吸毒、卖淫、暴力、凶杀、扰乱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困扰日本成年人的家庭婚外恋问题,作品中一共出现了六个角色,既然名称取为《少女》,自然少女就是主角,笠原当然也是,一个笠原被杀的老婆澄江,有一个看到笠原拿着刀的邻居,审问笠原的警察,最后一个出现的是真正的凶手,作品的主线其实就是那个少女——应该说是问题少女在笠原处处为别人考虑的行为的感染下,由阴暗面转向光明面的过程,笠原处处为他人着想,品德高尚,遇到这样一个自愿卖身的少女,并不因为自己要给她两万日元而占少女的便宜,这是第一次感动少女,第二次是他不愿意让少女出面为自己作证,第三次是笠原为避嫌不要在少女家过夜而情愿冒险到朋友家去,虽然如果他提出的话少女不一定会反对,第四次是当他的朋友大多拒绝他前去避难的时候笠原仍旧为他的朋友们做辩护,第五次是当笠原决定上警察局去时再一次保证决不影响少女的名誉,这五次感动少女的行为或明或暗,相信读者并不一定需要详细说明,从他们的话语、行动中就可以理解,但正是这些感动,才会促使少女在最后选择了正义的行动而不是颠倒黑白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过程,那么一个问题少女可能会有这样的举措吗?我想是不太可能的吧!
这是一个推理短篇,当然其中并没有多少推理的成分,至多就是叙述了一件杀人案件的迅速破案过程,而那个少女的一句话自然就成为是破案的关键,笠原一开始还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怀疑为杀人犯,那是他自己错误推理的结果,也是拜那位邻居的功劳,这里作者也可能有一个小错误,日本人的住房一般都有玄关,进门要脱鞋,卧室一般在里面,作品中写的清楚,笠原进到卧室才发现的尸体,自然我可以理解为在玄关外的家门口是看不见尸体的,那么笠原的邻居自然也要进到卧室门口才能看到尸体,那就有点不符合逻辑,为什么这个邻居会在不征得主人的同意而私自进入呢?也许我过虑了,可能笠原的住宅结构比较特殊一些吧!
青少年犯罪就是青少年犯罪,作者自然也要把犯罪者的犯罪构思稍微“青少年”一下,一、少女为何要告诉笠原自己的真实学校(那时明显还未被感动),二、凶手难道以为有个女朋友证明自己不在现场就可以解脱了吗?三、问题少女真的会这么容易被一个老实的好男人打动吗?而且可能要冒生命危险呀!
对于短篇自然不能过于苛求,与我批西村京太郎的《开往巴黎的杀人列车》不同,第一这次的评论篇幅要短些,第二我批《开往巴黎的杀人列车》一篇可谓是“武批”,评《少女》则可算“文批”,我不能不说《少女》一文有很好的思想倾向,反映了作者希望这个社会多一些高尚的东西、少一些糟粕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这方面去考虑自然上面的第三个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就只能解释成是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态势,犯罪手段过于稚嫩,不会有过于周密的计划,除此不会有更好的解释!
书香门第网络图书馆bookhome老 蔡
20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