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年第22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去的钟声  留下了一路青青的芋叶
  在承受了时间里太多的辎重,兵燹
  和荒芜之后
  溪边的石头已把空寂交还给空寂
  
  一簇新绿
  悄悄从四季的根部
  爬上后院的墙角
  千年不涸的
  是一潭洗涤青菜,萝卜和心事的清水
  滋养着壑前随朝暮沸腾起伏的鸟声,岚光
  一个小和尚还俗前
  挑着担在半途,驻足,抬头
  向山外或一朵云探望时眯起双眼


俞强印象
■ 柯 平
  去年四月我在宁波,《诗刊》社策划的大型文化公益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在当地搞得热火朝天。到处是摄像机和闪光灯,城市上空飘满各色气球和题有诗句的彩带。连幼儿园的孩子与拄杖的古稀老人也尝试以诗歌交谈。那种令人迷醉的节奏和气氛,仿佛是这座城市的自来水管里哗哗流淌出来的,也已经不再是经过净化的甬江的春水,而是通感与想象力了。但有一个人始终站在春天之外,温厚、孤寂、寡言少语。包括当天晚上在房间里的闲话,那么轻松、炽热的氛围中,就因为缺少他那夹杂着浓重慈溪土话的声音加入,显得多少有点儿遗憾。临走前他笑了笑站起来,做了一个无声而温馨的动作——把一册灰色封皮的诗集放在我的枕下。
  这对当晚的睡眠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客人散后我开始阅读,从最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身心投入。这本题为《大地之舷》的集子收集了他十年艺术生活的精粹部分,这位世俗与矫情的失语者在诗中突然显得雄辩而滔滔不绝,就像罗伯特·勃莱所形容的“哑巴开始说话”一样让人吃惊。车站、古镇、一个用三种姿势跑来的女孩、烟雨里的城市一角、赛马会、窑工、月光下的墓地、小情人与断电之夜的一次秉烛夜读,这些原来只不过属于他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普通场景,此刻在语言和灵感的投影下却似真似幻,呈现出一种朴素而别致的魅力。他像一个精神世界的代言人面对现实大声说话。任何不熟悉他的读者和同行,只要听到他乡音深情吟唱的像“生活是粗糙的/像地里刚挖出的马铃薯”或“一个跛腿的少女/正在追赶梦中飞驰的车厢”这样质朴的诗句,相信都不会再对他的才华和出色的语言技巧有所怀疑。
  我回忆起生平与他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一九九○年初秋在慈溪,那次虽说是去讲课,客观上只不过是为我们的有幸结识提供后个不用自掏腰包的机会。在县城的小酒馆里初次见面,读着从口袋里小心掏出的、尚带着几分体温与烟味的手稿,我很快被他纯情的、自言自语的声音吸引。还有一次是在什么会上,同样的沉默寡语。那时他已离开原先的棉纱厂去报社工作了,诗名在省内外也早已传播开来。评论家沈泽宜先生曾猜想他体内是否藏有一座动物园,“单纯中寄寓着深厚,细微处回应着主题”,并认为他“已是一位全国性的评说对象。幽居江北小城的诗人庞培在写给他的信里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并为诗中“真正和中国南方土地相称的晴朗大气”而心存感激。当我试探性地向他提起这些,如想象中一样,他显得略有些不安,并很快用别的话题扯了开去。也许,对于这个谦卑而低调的年轻人来说,朋友和前辈诗人的喝彩只是类似田径场上掌声那样的激励声响,而他要做的事情是如何让自己跑得更快更远。
  也有人向我提及他诗中对现实生活的缺席,这些年来,他似乎更喜欢采用跟自身进行精神对话的方式子同时也只对自己心灵能够包容和烛照的事物感兴趣。但从这本诗集以及稍后发表的《行为艺术或声音》《敦煌》《城市和五只鸟》等近作的倾向来看,一种更开阔的视野看来已经水到渠成。何况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怎么写永远是最重要的,而写什么?说到底只是—个个大习惯问题。聂鲁达可以为一枝枯萎的玫瑰献上二十首情歌和一首绝望的歌,但同样也可以在马楚比楚高峰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想,如果他愿意用写《我想一个人听听夜晚的声音》那样的精致深情笔调来写一写长城或大雁塔,说不定还能让杨炼江河们相形见绌呢?
  今年四月依然在宁波,依然是春天与诗歌的短暂狂欢,但他没有来。电话一头的声音略显喑哑,说自己一连几个通宵整理诗稿,说即将要动身去北方参加一个笔会,说希望我能为他的新诗集说点什么。这当然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要求,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朋友。因为我深知这个人的生活中,艺术、谦逊和友情是他的全部家当,即使他的手中穷得只剩下一行诗歌,也会用它当作拐杖,以支持自己的身躯在现实中的艰难行走。“我在暮色中辨认远方的屋顶和灯火”,他说。而我们,我想,我们只是伫立路边,等他走过时为他鼓掌,向他投以充满敬意的一瞥的那一群人。


马克.斯特兰德诗歌十首
■ 许 枫译
  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诗人、散文家、艺术评论家。1934年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但其成长与受教育主要在美国与南美。年轻时辗转多所大学学习文学与艺术(曾在耶鲁大学学习绘画,获美术学士学位),自衣阿华大学读完文学硕士后,在美国及巴西多所大学讲学至今。
  他著有10本诗集,其中包括获普利策奖的《一个人的暴风雪》(1998)、《黑暗的海港》(1993)、《绵绵不绝的生命》(1990)、《诗选》(1980)、《我们生活的故事》(1973)、以及《移动的理由》(1968)等。他还出版了两本散文集,若干译作,几部关于当代艺术的论著,还有3本写给孩子的书。另外,他还编选了多卷诗文集。自《移动的理由》广受好评后,斯特兰德的创作获奖频频,1990年当选为第二任美国桂冠诗人。
  虽然他也曾致力于小说创作,但主要还是以诗闻名。对斯特兰德的诗歌构成影响的诗人很多,其中包括华莱士·史蒂文生、博尔赫斯等。他的诗歌冷静明朗,又不乏深度和对语言的穿透力,许多作品富有超现实特点,一方面致力于对梦境的仿造,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将日常的图景引入。如同置于虚实之间的多棱镜,其诗歌透明而复杂。
  
  残  留
  
  我清空挤满别人名字的自我。我清空我的口袋。
  我清空我的鞋子,把它们丢在路边。
  到了夜晚我倒拨时钟。
  我打开家庭相册,像个男孩似的看着自己。
  
  那有什么好?“钟点”做完了它们的工作。
  我念叨我自己的名字。我说再见。
  词与词相互跟从着随风而去。
  我爱我的妻子,却又将她送走。
  
  我的父母从他们的王座中升起
  进入云朵的幢幢“奶屋”。我怎么能歌唱?
  时间告诉我,我是什么。我改变了而我还
   是同一个。
  我清空生话中的自我,而我的生活残留着。
  
  房  间
  
  这是个老故事,有时候
  它发生在冬天,有时候不。
  听故事的人倒头睡了,
  通往他那烦忧之室的门开了。
  
  不幸走进了他的房间——
  清晨的死亡,黄昏的死亡,
  它们的木翅膀殴打着空气,
  它们的阴影,那世界哀泣的流溢的牛奶。
  
  为那令人惊异的结局有一样必需;
  一片绿野,那儿母牛晒得像新闻纸,
  那儿农夫坐下来凝望,
  那儿空空如也,当它发生时,绝对不会太恐怖。
  
  光的到来
  
  纵然这一切姗姗来迟:
  爱的到来,光的到来。
  你醒了,蜡烛也仿佛不点自明,
  星星集聚,美梦涌入你的枕头,
  升起一束束温馨的花香。
  纵然迟到,周身的骨头照样光彩熠熠,
  而明日的尘埃闪耀着进入呼吸。
  
  邮 差
  
  那是午夜。
  他从人行道上走来,
  敲响了门。
  我冲过去欢迎他。
  他站在那儿哭泣,
  向我挥动一封信。
  他告诉我那里面装着
  私人的坏消息。
  他屈膝跪了下来。
  “原谅我!原谅我!”他恳求道。
  
  我请他进屋。
  他擦着泪眼。
  他那暗蓝制服
  像块墨水污渍
  在我深红的睡椅上。
  无助,不安,渺小,
  他蜷起身子像个球
  睡着了,与此同时
  我以同样的笔触
  为自己编织更多的书信:
  
  “你要活下去
  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