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莫扎特教育风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对他们一般都这么回答:“先别责怪孩子,还是先反思一下你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家长们听到我这样回答常常会说:“但你要知道,我们已经尽了所有的能力来为孩子创造最好条件了,无论别人家孩子有什么,无论多贵,我们都照样满足孩子。无论别人家孩子学的是美术还是音乐,无论多少钱,我们省吃俭用紧着自己也要让孩子去学。但是你看看,这孩子老是这么差,我们真是太失望了。唉,我想这也不见得和你说的教育方式有关,这绝对是人家孩子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遗传基因好,生下来的孩子当然也聪明。我们呢,唉,费了好大劲才混了个一般大学,唉,怎么说也只能怨自己,这就是命啊!”
    这话虽然未免有些夸张,而且还有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想必也是许多家长心里的想法吧。父母聪明孩子也一定聪明,这种观点确实流行一时,但是我对此一直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还是拿我的学生来说吧。许多学生的父母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孩子就比别人差:小林建次郎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母亲更是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假如按照那些家长的观点,小林建次郎的遗传的基因肯定很差,绝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但事实上他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造诣,在美术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耳闻目睹这样的例子越多,我在思考培养人的能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加明确了,同时我持续地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教育试验,结果更证实了我的观点:
    “遗传有它自身的规律,能力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两个规律是平行的,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我们主观想像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
    的确,在人的生理上会留下遗传造成各种差别,诸如身高、长相、体质、性格,都会受到影响,这是肯定的;但是存在另一个事实:人类总是在适应后天的生存条件中得到能力的。
    这个观点基于这样原因,人脑中有140亿个细胞,自从人出生以后就没有任何作用。对于成年人,除了盲人之外,都能感受到阳光,都能看到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只要听力没有障碍,就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功能似乎是天生就有的,事实并非这样,初生的婴儿不能产生任何反应。但是出生后由于不断受到各种刺激,大脑才在这些方面开始活动,各种功能因此得到开发。任何人并非生下来就会语言,这个事实毋庸置疑。父母的日语再强,就算是语言学家,他们的孩子出生后,要掌握流利的日语也只能依靠一个字一句话的学习。据说有对美国夫妻收养了一个日本婴儿,收养的第一天,夫妻俩马上报名参加日语学习班。人们问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他们这样回答:“我们要是不学日语,将来就听不懂孩子说的日本话了。”
???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但却把一个基本的真理通俗地说明出来:即使是日裔儿童也不可能天生就会日语,如果他从小就在美国长大,那他肯定说着流利的英语,而他听到日语绝对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了。假如按照那对美国夫妻的观点,人的能力完全依靠遗传决定,那么未来的人类将变成一个生物性的社会吧!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力并非遗传而是依靠后天教育。根据这个真理,我们也可以断定:贝多芬和莫扎特都并非天才。
我可能因为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招致众人的攻击,但这的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和真理。贝多芬和莫扎特之所以成为千年仅见的伟大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气氛,父母从小的培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他们不是处于最好的音乐环境之中,而且受到音乐才能出众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没有这些后天因素,贝多芬和莫扎特也只能成为庸庸碌碌之辈。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在欧洲音乐界颇为盛行:一位大音乐家的产生,那他祖上三代都必须是音乐家。这种结论纯粹是从遗传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是极其错误的。
从上面说的那个关于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例子看,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有良好的环境,最主要的是他们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努力把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们的潜能因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这就是能力的基本规律。毋庸置疑,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是遵循能力的规律,这是屡试不爽的。就拿语言来说,那些在东京本地长大的孩子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东京话,原因并非他们父母的遗传,而是因为父母和身边人群的东京口音对他们的影响。因此,东京本地方言的特点很快就被他们熟练地掌握,也就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东京话了。或者说,他们比外地孩子更加熟练地掌握东京方言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身边的语言环境长期地影响他们,使他们的受到锻炼造成的。
    一个孩子只要是在东京地区生长,一般都能掌握东京语言,这是因为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之间只是在运用能力上略有差异罢了。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只是因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和遗传影响丝毫无关。之所以特别指出这一点,就是想让家长们都知道,那种老是着重“遗传就是一切”的论调,对培养孩子的能力将会发生多么严重的束缚。
这样说未免太枯燥,我还是用发生过的事实来论证吧:如果我们常常关注一些著名人物的报道,可能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科学家、文学家、学者之类的名流,他们虽然都出类拔萃,而他们的孩子,也有着普通孩子远远无法企及的良好条件,但他们往往再也无法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他们差不多都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有一次我为了办理孩子的转学手续,到他们的学校去,当时正是课间休息,五六位教师围坐聊天,其中一位我认识,于是就和他们一起聊了起来。他们正聊这么个话题:谁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谁的孩子成绩差,他们达成一个相同的观点:名人、学者、博士的孩子的成绩一般都不好。
    这个观点明显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可以说是错误的首先,不能单单看学习成绩的好坏,就判断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贡献巨大的伟人。其次,我熟悉的那些名人,他们的孩子有很多学习也是很好的。但是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略:伟人的孩子大多无法成为伟人。这种例子多得不可胜数:托尔斯泰的那么多子女中,谁比得上他呢?莫扎特的哪一个孩子成了和他相仿的大音乐家呢?那么,这种结果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按道理,无论是托尔斯泰或是莫扎特的孩子,都具有最优秀的遗传基因,都生长于最良好的容易成才的环境中。
    要回答这一疑问,只能把一切的根源归结到教育上。你们知道,说到才能,重要的是,是否进行了成功的后天的才能教育,而不仅仅是遗传的作用,无论是画家的孩子,还是作家的孩子,假如不重视对他们施行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他们大多无法成为父辈那样出色的人物,照样只能成为凡人一个。而名人们一般对自己的事业非常专注,无意间就不太关心孩子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名人的家族里一代不如一代。反之,普通孩子假如从幼年时期就能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就非常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我并非是要否定遗传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才做出这样的结论。只不过遗传从来就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对孩子的命运能起决定性的影响。相信这本书的读者大部分和我一样是个普通人,也许再往上几代寻根溯源,祖上也不见得能找出个伟人或名人。我在这里想作为一个教育实践家敬告各位读者:
    “万万不要相信遗传万能那套谬论。更不要因为没有继承优良的血统而丧气,请相信吧:普通人的子孙也有可能成为伟人,这完全取决于你们自身,取决于你们对孩子施行的能力教育。”
熟悉的曲子
    现在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才能既不是源于天生,也并非遗传,那么才能一定是后天教育培养出来的了。人出生的时候,头脑根本就没得到相应的发育,因此根本就没有条件做成十项事业,这样对一个人的成长,后天教育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一个人自他呱呱坠地之日,他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