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子喻于义〃中的?〃义〃能理解为〃适宜〃吗
唐唐
《于丹〈论语〉心得》在第59页写道: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
邪路。〃
孔子的这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一般将这句话理解为:〃君子知道的是义,小人知道的是利〃。于丹教授为什么要将这里的〃义〃解释为〃适宜〃呢?
《中庸》说:〃义者,宜也。〃《说文》段注:〃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在这里〃宜〃应该与《新华词典》上的解释比较接近:〃正确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而不是于教授解释的〃适宜〃。网友塞外李悦也对于丹的解释提出了异议:〃到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中给〃义〃下了定义,他说〃行而宜之之谓义〃。
第12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1)
于教授用〃宜〃解〃义〃,显然是从韩愈这儿来的。韩愈的定义很难说能得到孔子的认同。〃
〃义〃在《论语》中共出现了75次,但孔子并没有给〃义〃下过定义。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试图对〃义〃进行解释:〃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说的〃天理〃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天道〃。《礼记?乐记》中记载,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日月无私照。〃也就是说天道就是无私。那么朱子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符合无私的天道的就是〃义〃。可见,网友塞外李悦说的,〃韩愈的定义很难说能得到孔子的认同〃,也有一定的道理。
于丹将〃义〃解释为〃宜〃,是因为看了《中庸》的解释,还是受到韩愈和朱子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只要稍有古汉语常识,就不至于误解该字意义的。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句中,〃义〃和〃利〃是对文,两个都是名词。在〃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一句中,〃宜〃和〃欲〃是对文,两个都是动词。怎么能用〃适宜〃来解释名词〃义〃呢?既然于丹误读了孔子的〃义〃,那么〃义〃的真实含义应该是什么呢?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到传世文献中去寻找线索,再通过理性的分析寻找答案。
春秋战国时,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代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井田制逐渐解体。原有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也伴随生产关系的解体而土崩瓦解,周天子一统天下的稳定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各阶级或阶层原有的权利、义务的规定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去争夺利益的最大化,于是,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奴隶、平民的起义斗争此起彼伏。〃强以凌弱,众以暴寡〃、〃臣弑君,子弑父〃等现象层出不穷,西周的政治思想制度固有的平衡被打破,整个社会陷入结构失衡的危机,利益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和选择社会行为的价值尺度。
当时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士农工商都在孜孜求利,〃不余力而让财〃(《史记?货殖列传》)。对〃利〃不知厌足的追逐,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如果一个社会从政的只想着如何不择手段往上爬,连起码的良知都放弃了;从商的只想着如何从消费者手中榨取更多的钱财,甚至不惜坑蒙拐骗、掺水造假;做学问的为一己之私,可以放弃人格、误导舆论;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到时可能会人人自危,吃饭怕吃到陈化粮,喝酒怕喝到甲醛酒,做生意怕被黑吃黑……这样的社会还适合人类生存吗?就算从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社会秩序也应该重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创始人孔子凭着悲天悯人的良知和济世救民的历史责任感,在总结、继承西周尊礼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新政治秩序和新道德秩序的重建任务。
传统的西周尊礼文化为孔子提供了道德参考坐标,同时结合现实的社会需要,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社会人伦关系,从而建立起既符合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又能使天下迅速恢复稳定秩序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在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中〃义〃与〃仁〃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仁〃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先来看看《论语》中〃仁〃的描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论语》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美德都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轻侮,宽容可以赢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领导众人。〃)《论语》第十七章。
第13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2)
在论语中〃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自觉的受礼的制约也称为仁,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可见孔子主张的〃仁〃和〃义〃都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正是因为〃义〃与仁一样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因而君子的一切具体的品行都要受到〃义〃的节制。《论语?子罕篇第九》有言: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钱穆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智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
这里孔子认为智、仁、勇都是君子的优秀品质。但孔子又说: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就是说,〃勇〃要受到〃义〃的节制才是善的,否则,勇不但不是善的,反而会为乱社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又如,同样是隐居行为,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伯夷、叔齐极为敬佩,因为他们坚持的是大义,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荷蓧丈人等隐士却并不称赞,因为荷蓧丈人等隐士违反了〃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仁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第十八》)意思是:不做官是不义的。长幼间的关系不能废弃;君臣间的关系怎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除了勇,其他的如直、忠、信、操守等也都要受到义的制约,否则就很可能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孔子的伦理学说中,义是人的行为节制机制,它遏制人的恶,并指引人们向善而行。
在孔子之前的《左传》、《国语》中一般把义、利看做是统一的。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德义,利之本也。〃《国语?周语》中载:〃夫义,所以生利也。〃《国语?晋语二》载:〃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其实对于正当的物质利益,孔子也是乐于为之的。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他主张物欲应该受到节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义和利有统一的一面,因为符合大义的行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总是有利的,但是孔子同时又看到了,对于个人而言,义、利常常有冲突的时候,这时按趋利避害的本能做出选择,常常会损害大义,因此孔子提出,在利和义矛盾的时候,应该〃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在他看来,〃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道德的价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