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到了下一堂课,急冲冲赶来上课的马锐早把许诺代买学习卡片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进艾瑞克的宿舍,艾瑞克张口就问:〃马锐,你上次说的学习卡片帮我买来了吗?〃爽朗而不拘小节的马锐这才想起来,赶紧笑着,回答:〃对不起,艾瑞克,我忘了,下次再给你带来。〃马锐以为此事稍加解释就可以,谁知对面的艾瑞克脸色越来越差。他一看不对劲,马上补救说:〃我现在就下去给你买吧。〃说完就三步并两步地跑下楼,买了一叠空白卡片,交给艾瑞克。
〃我这才意识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我答应艾瑞克帮他买学习卡片,如果是中国人,即使忘了,解释清楚也就过去了,而西方人却会觉得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从而对你的整个人品怀疑起来。〃
又有一次上课,他和艾瑞克约好在友谊宾馆门口见面。友谊宾馆有两个门…东门和北门,经验不足的马锐当时忘了说清楚在哪个门见面。约好的时间到了,马锐准时赶到东门,四处张望却看不到艾瑞克的影子,等了一会儿才想起还有一个北门,就赶紧骑着自行车奔向北门,远远就看见艾瑞克一脸不耐烦地站在那里。一见面,艾瑞克就说他已经等了20多分钟。他以为马锐迟到了。
虽然零零碎碎的小事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马锐也从这次家教中受益匪浅。中西方文化和观念的差异,使他不断地纠正自己行为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很快,艾瑞克给马锐上的课就得到了货真价实的考验。当时马锐通过一个渠道开始卖《牛津词典》,当时的市场价是88元,通过熟人,他半价就能拿到。一直认真学习英语的马锐非常清楚,在大学里,《牛津词典》是当之无愧的抢手货。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北京高校大概有20万名大学生,哪怕只有5%的市场份额,每本赚10元,也会有很高的利润。于是,马锐拉了几个同学入伙,准备大施拳脚赚上一笔。
新学期开始了,马锐找了几个学生在校园里沿途推销,生意不错,接下了不少订单。谁知约定取货的那天下午,供货商却说货来不了,只能搞来盗版的。对方还劝他,〃反正看上去和正版的差不多,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卖了。〃
听到这番话,马锐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欺骗学生、不讲信用吗?当时他已经发展了不少的学生下线,策划了半个多月,如果货到不了,这些学生就等于白忙了一场。马锐当机立断,匆匆骑上自行车,飞快地赶到北大附近广为人知的〃国林风〃书店,一冲进大门张口就问:〃你们有多少《牛津词典》?我全包了。〃
近百元的词典被一个人全部买下,连卖了多年书的售货员都瞠目结舌,以为自己听错了。清点完后,一共有40多本,店主给给马锐打了个8折。就这样,马锐的第一笔大生意以赔了200多元告终。
顺利求职:关键时刻的再次破门
优势并不明显的马锐剑走偏锋,真诚地写了一封求职信,和自己的简历一起寄到报社的人事部。正是这封求职信让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
走过疯狂打工的大二,马锐在大三时开始收敛了,开始老老实实地学习。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读MBA的不实际性,于是就放弃了这个宏伟大志。茫然的他开始准备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出国留学。
第17节:失落后的再次冲击
因为准备太迟,申请国外的大学已经来不及了。大三下学期,马锐又懵懵懂懂地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投入到考研的大军中。〃这个时候我才从梦想走向现实,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未来。〃读中文专业的他意识到,媒体是相对比较市场化的领域,也许更符合他的个性和定位。缺乏新闻专业知识的他自觉底气不足,于是准备通过考研来充实自己。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由于对于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判断和规划,走了不少看似出路的弯路。留学、考研、考公务员……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考试看似火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大学生们的盲目和对整个社会在认识上的单一。
第二年3月,考研的成绩也下来了,一门专业课不及格也宣告着他研究生梦的破灭。他只能找工作了。
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离开北京,远赴边疆;二是去出版社。两个机会好像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他的媒体梦想,但又似乎都存有遗憾。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一份号称投资1亿的新改版的报纸,轰轰烈烈地开始招兵买马,这令饱受求职之苦的学生们〃趋之若鹜〃,纷纷投送简历。
优势并不明显的马锐剑走偏锋,真诚地写了一封求职信,和自己的简历一起寄到报社的人事部。正是这封求职信让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实际上,马锐的求职方法暗合了应聘的一些规律。大学生在求职时一般采取直接投寄或者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投送简历,除非实力超强,否则这种方式很难给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求职时除了实力的较量,往往细节能决定胜负。
通过笔试和面试,马锐被这家报社聘用,除了如愿以偿地进入媒体机构而且还是一家财经类的媒体,而且还解决了北京户口,用他的话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
马锐再次在求职的关键时刻轻松破门。虽然还没毕业,但他的热情已经空前高涨。当时他主要负责采集医药卫生类的新闻,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僳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白天,他很早就赶到各大医院,中午和医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晚上回到报社交稿,常常加班到深夜。
就这样,马锐从4月干到7月,就在生活似乎走上正轨的时候,马锐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当时,由于这家报纸改版后定位不准,版面再次发生调整,马锐清楚地感到改版后的报纸和自己的新闻理想有所冲突。毕业那年的9月,按捺不住的他径直找到社长,说要辞职。这个时候,他的户口还在办理之中,虽然单位领导一再提醒他要仔细考虑,但马锐还是执意离开。于是,当初的〃完美结局〃以失业和户口打回原籍而告终。
失落后的再次冲击
〃很多事情可以提前规划,但是你无法预知未来。〃今天,因为成就感而越来越自信的马锐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客观的评价。
辞职后的马锐状态很不稳定,这时他再次想到考研。十一二月,正是考研的冲刺阶段,而马锐由于情绪低落最终因一门专业课没及格而名落孙山。
实际上,不少大学生或者职场新人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就业,考研,就业,考研,对社会的不适应和对自身定位的不准,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中摇摆不定,把过程当作目的,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辞职后,半年没有收入,本来积蓄就不多的马锐已经身无分文,而父母对于他在工作上的得而复失也极不理解。垂头丧气的马锐不愿找家里要钱,最后甚至到了连回家的车票钱都凑不出的地步。2003年春节前夕,他好不容易找朋友凑足了车费,回家向父母借了500元,重回北京找工作。
第18节:代价或许就是经验
此时,马锐的梦想依然是进入媒体工作。碰巧一份新的周刊正在创刊,有着半年媒体工作经验的马锐前去应聘,和招聘人员一拍即合,并负责这份刊物最重要的两个栏目。〃那个时候我每周要写七八千字,十分辛苦。〃然而,回想起那一年的工作经验,马锐至今心存感激。他开始学得〃踏实〃,在采访前努力做足功课。在做人物采访之前,他对此人所从事的行业、背景都了如指掌,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压力越大,成长越快,这一年的收获特别大。〃
对于人际关系尚不宽广的他来说,如何联系到采访对象是一个重大考验。每一次采访热点人物,马锐都多方联系,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终于保证了40期周刊期期没落下。1年下来,署着他名字的稿件已经有15万余字,对此马锐既满足又骄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马锐的媒体梦似乎还是不太顺利。一年后,这家周刊因为香港人撤资而倒闭了。
何去何从?再次失业的马锐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坚持自己长期以来的理想,继续做媒体?还是顺应现实,选择现成的工作机会?当时新浪网正好有一个机会,马锐以为如果做网络,就意味着放弃当时的理想,有朋友劝告,别这么天真了,工作最要紧。马锐一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