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尘外的茶香 作者:张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苏轼和苏辙站在飘满茶香的院落中,远远望着辩才和尚忙碌的背影,半晌无语。
  清晨,苏辙与苏轼坐在自家的院落里喝着一杯龙井茶。苏辙道:“这龙井茶吃惯了倒是别有一番风味,自是龙团凤饼也比不得的,我近来却是离它不得呢。”
  苏轼擎着白瓷的茶盏道:“哦?你不是一向偏好饼茶,嫌它味淡么?”
  苏辙道:“茶粉的口感丰美、华丽,自是博大精深,然而此茶从淡里透出一种清高的韵致,偏让你去探寻、去感觉似的。”
  苏轼道:“所以古人才说‘味无味’。能从无味中品出至味来,又从有味中品出它的无味来,能够放下味道,方可结识味道的本来面目。”
  苏辙点头道:“是啊,你看这茶汤与茶叶,如同杭州的山水似的,青碧可人。真真‘心无挂碍’。”
  苏轼道:“有杭州的名山名刹和辩才师父这样慈悲的高僧,才能有此茶味啊。”
  苏辙笑道:“也只有你这样的茶人,才能解得茶僧的真味呢。”
  苏轼道:“说起与茶僧的交往,我还有一段‘梦中饮茶’的奇遇呢。”
  苏辙奇道:“哦?快说来听听。”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流放至黄州。人在得意的时候,身边总少不了亲友,可在落魄的时候,就一个也无了。这年冬天苏轼带了合家上任,自京城一路走来,盘费早已用光,而家什却仍未运到,妻子王闰又因旅途劳顿卧病在床。苏轼从市中买来了最便宜的猪肉,用黄酒煨煮了,一面读着书,一面看着火。厨房四面漏风,苏轼想吃一杯暖茶也无,不由轻叹了一声。
  这时,外面传来急急的拍门声,苏轼忙命家人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苦行打扮的僧人,说是由京师来,受僧人道潜之托顺路带一些茶叶给苏轼。苏轼请僧人在家留宿,僧人却因忙着赶路推托了。
  苏轼回到屋中,忙翻出茶具煎点了一碗茶饮下,自觉酣畅无比,心中烦闷一扫而光。
  不几日,道潜竟不远千里,亲来黄州探望苏轼,二人每日赋诗饮茶,相得甚欢。道潜一留再留,至第二年秋天才辞别。
  道潜走后的第三日,苏轼于梦中与道潜联句烹茶,二人边笑边饮,梦中苏轼正自低头想韵时,却被夫人推醒。夫人王闰问道:“梦见什么了,笑得这样。”
  苏轼醒转后,摇摇头道:“大半记不得了,只记得参寥子(道潜号参寥子)两句茶诗‘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王闰道:“火新倒还罢了,为什么泉也是新?”
  苏轼道:“是了,梦中我也问他,他却说,此地的风俗,清明淘井。”
  王闰笑道:“真是诗疯茶痴,连梦中都做诗吃茶。” 
  苏辙笑道:“兄长也正是茶痴了,连梦中饮茶都如此细致,那参寥子也是兄长的知音啊。”
  苏轼笑道:“更奇的还在后头。九年后我再至杭州,参寥子卜居孤山智果精舍,我在寒食那天访他,恰好一眼旧泉是月得水。我们撷得新茶,钻火煮泉,正如我九年前梦到的一模一样。我讲与参寥子听,他也慨叹不已,所以我们在新凿的泉边立了一篇铭记,以记当日之事。”
  苏辙道:“碑文却是兄长撰的?可否复诵给子由听听。”苏轼道:“是。碑记名为《参寥泉铭》。”苏轼沉吟了一刻诵道:“在天雨露,在地江湖。皆我四大,滋相所濡。伟哉参寥,卿指八极。退守斯泉,一谦四益。予晚闻道,梦幻是身。真即是梦,梦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夫求何信,实弊汝神。”苏辙听罢叹道:“唉,不知此刻你我手中这一盏茶,是梦还是真啊!”苏轼笑道:“真又何妨,梦又何妨!”……
  苏轼一生中交往的僧人很多,茶僧也不少。之所以选辩才和道潜来写,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茶中隐士的清高,有一种与世无争、却承担着天下的“僧格”。
  站在杭州的苏堤上,站在梅家坞龙井的茶园里,风过只瞬间,古人古事往者千年。在浩如烟海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百年的寿命和人类复杂的情感显得多么渺小。可是茶留下来了,那些人的名字和精神也随着茶一起留了下来。
  下雨的天气,手中暖暖地握一杯龙井茶,那袅袅上升的茶烟,正如千年前的一场梦……




黄山毛峰与正志和尚

  公司有位一同事是安徽六安人,好茶,每不独享。期年返家乡小住,必带家乡名茶归京分送众人。喝的最多的还算“六安瓜片”和“黄山毛峰”这两种茶。印象中,瓜片是大叶大片的粗犷,毛峰是灵秀、清淡的甜美。 
  直至有一年,我的一位茶道老师亲去安徽茶区访茶,一去半年,收获颇丰。他一回到北京,马上发短信让我们去碧露轩茶艺社品茶。那天的茶品大都是徽茶,有瓜片、太平猴魁、涌溪火青等。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泡野生的黄山毛峰,如云如雾的清高与独来独往,放下一切的自由,真使人一喝难忘。随着这一泡茶,老师还带回了黄山毛峰的传说…… 
  明朝,天启年间。 
  虽是世事动乱,但江南书生熊开元到底还是科举应试,凭着真本事点了黟县的知县。小官也罢,总是一门欢喜。熊开元也颇为得意,于是春天刚放了榜,便收拾好行装,带了书童准备去黄山游玩,一来可解连日读书之闷,二来也可借游山玩水之机开阔眼界胸怀。 
  自江南去徽南并不太远,主仆二人骑着小驴,不几日便到了黄山境内。 
  他们到时却是下午,熊开元上山心切,等不得次日一早,只将二人代步的小驴寄在山下的客栈,便兴冲冲地上了山。一路果见风景如烟如织,雄伟壮观,大开大阖中又不失奇丽瑰美,更有飞鸟穿越云间,松鼠跳跃林薮。两人一路行一路看,不觉离了大路,到夕阳西下时竟找不到归途,更不知身在何处了。 
  二人在山中急得乱转,越转天越晚,越晚心越慌。暮色倏忽降临,又是春寒料峭,二人冻得面无人色,书童从随身的包袱里拿出披风给熊开元披上。白天的美景在此时变得阴暗可怖,一只惊鸟从林中乍起,书童竟吓得哭起来。 
  熊开元也很害怕,但又怕日后被书童取笑,只得强装镇静地安抚他道:“咱们虽然走的不是大道,但下山的方向总是没错的,况且登得并不很高,想必一会儿便下得山了,到了山下我给你买烂肉面吃。” 
  书童闻言哭声渐止,跟着熊开元跌跌撞撞地往下走。天黑路滑,两人越走心里越没底,忽见前方影影绰绰有一个黑影在晃动,书童一声尖叫躲在熊开元身后,熊开元大着胆子向黑影喊了一句:“来、来者何人?” 
  只听黑影宣了一声佛号,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背着背篓、既黑且瘦的老和尚。熊开元松了一口气,向老和尚抱拳行礼道:“法师有礼了,我们主仆二人白日里上山,现却迷了道路,请问沿着这条小路可下得山去?” 
  那老和尚笑道:“下不得,下不得。从这里再往前走可就是山崖了。” 
  熊开元吓了一跳,忙问:“那如何上得了正途?” 
  老和尚道:“正途便是来时之路,怎么,你不记得了么?” 
  熊开元心中一凛,心想这天黑路滑的,老和尚却还有心思打机锋,便道:“晚生一路贪看景色,却已忘佚了。” 
  老和尚道:“此时天色已晚,你二人路途不熟,如若下山,恐中途又再迷失。这里离老衲的小庙却是不远,不如你们今日在我寺中寄宿一晚,明日再走如何?” 
  熊开元喜道:“如此最好!只是叨扰法师了。” 
  老和尚笑道:“相见是缘,何必客气,随我来吧。” 
  三人行不多时,来到山中一处精致干净的小院。只是内中无人,山门却大开着,书童奇道:“大师父,你这山门不用锁的么?” 
  老和尚笑道:“空门何须关?”言毕,将二人领至一间干净的房间安顿下来,点上灯烛,自去厨下炊饭。 
  一时饭熟,主仆二人就着野菜和姜做的薤酱,一气吃了三大碗饭。饭后方觉吃得过于饱胀,尤其书童贪吃,撑了个肚儿圆,不由得直哼哼。 
  老和尚道:“饭食七分饱方是养生之道,也罢,今日不吃至十分,他日怎知如何是七分。你们随我来吃一盏茶化化食吧。” 
  二人跟着老尚到了后院里一间最干净的房舍,老和尚拢上灯,用铜吊子烧上水,取出几只青花的小瓷碗来。熊开元就着灯光,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幅观音菩萨的画像,再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