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蔡世连-读风萧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议论与感受,杭州之行的景物素描,白苹寓所那象征着“潜在的凄凉与淡淡的哀愁”的银色氛围的渲染,等等,在全书来说,恐怕都是非常出色的章节。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主题已潜在地展开,即使是抗战的一面,也已上路甚久,因为作者重在写抗战时代的社会心理氛围,写谍报人员的秘密活动、歌舞欢笑中已在进行着不露声色的较量。从刻画人物看,每个人物的才情、个性、心理特征,都已给予了深细的描绘,甚至连人物的结局也给予了象征性的预言。只不过每人脸上还都蒙着几层面纱而已。
从二十一章到三十九章,可看作小说中部。由于史蒂芬太太的劝导 ,“我”加入了盟军间谍组织,才知梅瀛子原来也是上级。“我”奉梅之命,两次窃取白苹手中的日军情报,第一次得手,第二次被发现。白奉命“解决”“我”, 连发两枪 ,“我”重伤住院。起初 ,“我”因“参加了抗战,觉得变成了一个光点,通体透亮。”但经过一段政治风云,内心矛盾越积越重,甚至想靠死来解脱。而白苹并未杀死“我”。这使“我”对白是否民族敌人也开始怀疑。这就是“我”精神历程的又一个轮回。如果说“我”在现实斗争的苦闷中越陷越深的话,而海伦却在精神的追求中,心灵得到解脱 ,精神回归到一个更加纯净崇高的境界。她也一度被梅拉入谍海而不自知,在一次和日本人的交往中几被凌辱,幸被白救出。史蒂芬的死,使海伦开始反省,她决心开始真正的生活:“读书,唱歌,不为真理,也不为艺术,只为生活的充实。”然而当她悄然走向青岛,却在大自然中切实把捉住了艺术的脉搏,觉得灵魂靠近了上帝。
与上部相比,中部叙述节奏加快,故事性增强。读者阅读时,可能已会由于关注后事如何而暗暗跳过几行。这不仅悄悄减少了原来的从容,更开始减少了一些哲理情趣、心理深度和对对象的诗意把握。除“我”和海伦外,对其他几个人物的描写已渐渐由心理层次上浮为行为层次,只觉来去匆匆、杀气腾腾,灵魂上却似一池静水,无多波澜,性格也无多大推进。尽管如此,我以为仍可和上部齐肩。这不仅由于作者那“主流的感觉”一贯到底,更由于对“我”的内心世界又开掘出一个新的层次。上部的情意荡漾 ,脂粉昧和才子佳人气毕竟浓了点,而中部的心事重重,却多了些丈夫气,也更加显示出作者超越自己的独特价值:让人性探索结 合于现实人生,使人生现实升腾出人性的光辉。“我不过是苦闷与矛盾的统一体”,“爱与恨、生命与民族、战争与手段、美与丑、 人道与残酷、伟大与崇高、空间与时间。这些哲学概念把我束缚成茧”。这绝不是作品人物的自作多情与庸人自扰,也不是作者空洞的宣言。这种对人性的多元思考与对人生价值的多元观,才会更加逼近真实的人生,将会把人的心灵引向一个博大高拔的境界。当然,能否如此,也标示出作品美学价值的高低。一位苏联当代作家在他的作品《通王?鲍耶》中,描写了一个干部贪污被捕,他的可爱的小狗“鲍耶”为他送行,不让他离去,警察开枪把狗打死的故事。对这事,作家既给予了法律上的肯定,又给以道德和人性上的谴责,因而很受读者欢迎。其实,这种多元判断的情况在《风萧萧》中是多有所见的。比如,尽管“我”参加了谍报工作,忠实执行梅的指示,但又反对梅把海伦拖入谍海,“我”佩服梅主张的“战斗永远是以暂时的、部分的牺牲、换取永远的,全局的胜利”的策略,但又对这策略的非人道甚至反人道性表示了极大反感。尽管白苹被梅目为我们政治上的敌人,但“我”在窃取她的情报时仍对自己道德和情谊上的虚伪感到羞愧。奉命向白的杯中下毒,但又反对这手段的残忍,担心白死去。这当然不能简单地视为政治上的糊涂与软弱,而是表现了对人生和人性中的矛盾的清醒痛苦和超越意识。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出现了《第四十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表现军人在战争中的复杂人性的影片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以人性眼光重新审视历史、战争的小说和电影(如《灵旗》、《夕阳红》、《古船》、《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品位,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读读徐訏这部小说,读者也许会惊异于他在四十年代已着先鞭,更会领悟到人类心灵的息息相通。
从四十章至五十七章,可看作小说的下部。因为“我”受伤 ,白、梅消除了误解,开始合作。再次窃取梅武情报时,引起日本间谍宫间美子的怀疑,白苹中计牺牲。“我”和梅经船户掩护,逃离险境之后,梅杀死宫间美子,为白复仇。因此 ,“我”的身份已暴露,需要离开上海。在“我”将赴内地时,发现海伦对“我”恋情已深,默默准备与“我”同往,而“我”只能在心中以抗战胜利相见为约,不告而别,孤身奔向后方。至此,几个主要人物的多层面纱始彻底揭去,一场风云际会以“死别的死别,生离的生离”从此天各一方而告结束,前此的各种预言都已证实。白苹为国捐躯,完成了她凄凉而圣洁的一生,梅瀛子机警豪侠永远进击的个性也得到了最具光辉的表现。“我”的精神之旅依然漫长而又漫长,但原先那种高悬天际的独身主义也似乎在现实的土地上开始伸展根须。“我”在短暂而无常的人生中发现了永恒,在假、恶、丑的现世的另一面,看到了至真至善至美。可惜,像浮士德一样 ,“我”想让美停留一下,而美却瞬息远逝。
这一部分的叙述显然有些匆忙,白苹的日记更像是故事提要。间谍故事成了作者关注的焦点。由于故事的诱惑力过强,读者也会和作者一样急于揭破谜底,因而对一些细致的心理刻画反而会感到累赘。不过还好,在一阵急管繁弦之后,小说结尾的三、四章终于再次复归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情调,似清夜洞箫,悠悠渺渺,曲终奏雅。“在苍茫的天色下,踏上了征途。”“有风,我看见白云与灰云在东方飞扬。”这是全书最后两行。这具有浓郁诗昧的漂亮结尾,余音缭绕,甚至可以弥补前面有过的某些瑕疵。
由于小说情节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几个主要人物(“我”、白、 梅、海)的人生追求的多维多向性(梅重政治搏击的成功,白重道德的超越,海重艺术与人生的升华), 自然就造成了主题的多元复合性。这一点,也正是作家有意识的追求。预先恐怕引起误解,他在《后记》中又专门对读者进行了以下点拨:“倘要真正在作品里寻到作者的东西的话,那么自然是作品的主题。但主题里也并 不一定就有作者的思想见解,很可能只是一种体验或一种感觉。而作者很可能以多种的思想与见解来衬托一种思想与见解,自然也更可能以多种的思想与见解来衬托一种主流的思想与见解,或以多种的体验与感觉来衬托一种主流的体验与感觉。在这些场合中,一切作为陪衬点的副题,是时时可能被读者当作主题来理解与批评的。也竟有人就站在你作品里主题的立场上,来攻击你作为陪衬的副题……似乎用一种主流的感觉来做主题,在这本书里,比较容易有较高的收获了。”这种主流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一种主流感觉与多种感觉的复合?前文已经指出,作为小说观点人物与感觉主体的“我”的特定的生活态度、事业追求即透露出全书的主题意向。纵览全书,读者将会看得更清楚:“我”的生活经历、心理历程实际上统摄、联缀、包容着诸多人物的灵魂探索和纷繁的生活事件的人生意味。毫无疑问,“我”的感觉体验就是全书的主流的感觉与体验。“我”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在充满假恶丑的现实中无以自拔;追求过肉体感官的刺激,又寻求着灵魂的安宁;因在抗战的实际工作中找到了生活的位置而感到通体透亮,但又觉迷失了灵魂的家园而迷惘彷徨 ;一度发现了美,但美又匆匆离我而去。到头来,“我”依然“像一个无依的幽灵,黑夜的迷魂,沙漠的落魄,我像一个被弃的婴儿,寒冷的抖索,饥饿的啼号。”尽管“我”发现“海伦是我唯一的光茫”, 但更知道生命的航程还很远很远,依然需要无休止的飘泊而不能向光茫靠近。由此可见,对永久的理想、信仰、爱等人生崇高价值的永不驻足的追求,以及由这种追求而造成的矛盾与苦闷的难以自解,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