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乡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寓。后来,他搬到费城僻静的郊区,住在一幢十八层的公寓中一套很普通的房子里,两个房间而已。女儿马瑞雪出嫁了,生了两个女孩。马思聪夫妇一直和迄今未婚的儿子马如龙住在一起。跟过去在北京所住的近二百平方米、八个房间的四合院,自然是不能相比。当年曾是父亲的“爱徒”、“有些天赋”的儿子,也不能如愿以偿地在美国当小提琴家,而在一家齿轮公司做与音乐无关的事。

  音信隔绝,门可罗雀,“独在异乡为异客”,马思聪的心境是芜杂的,有着难言之痛。尽管他经济不算宽裕,但是,多年来拒领美国的“政治避难救济金”。

  1980年6月14日,马思聪和妻子在给长女马碧雪的家信中,很坦率地谈了当年的辛酸:

  “爸爸对大陆犹有余惊。初到美国半年都做同一噩梦,提回去再逃不出来。文革之罪,头上伤痕仍在。床单、外衣上的血迹是洗净了,何堪回首话当年!!!”

  思乡、思乡,在心头萦绕。那只相依为命的小提琴犹在,《思乡曲》的作者常常奏起了《思乡曲》,那委婉的琴声飘逸在异国他乡的空中。

  他思念祖国。他曾深沉地说:“房子住旧了可以换。但是对待祖国不能像对待房子那样。我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王慕理也说:“我十分怀念我们的祖国,美丽的河山和人民……”

  此时此刻,此处此境,马思聪常常记起他的导师毕能蓬,那个在乡间别墅默默度过一辈子的清苦而高尚的作曲家。

  音乐家以音乐为生命。马思聪的血管里流动的是音乐!他除了跟妻子在公寓附近散散步之外,便埋头于作曲。他身居异国,写出的作品却是纯粹中国风格的——

  他,依旧跃动着一颗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

  他在美国写了女声三部伴唱《家乡》、交响曲《阿美山组曲》以及《新疆狂想曲》等二十多部新作。

  他把很多心血熔铸于大型芭蕾歌舞剧《晚霞》(又名《龙宫奇缘》,这部舞剧共分四幕四十一场:

  “孩子们喜欢神怪故事,大孩子们又何尝不一样?在神怪故事中,人的想象得到解放,可以驰骋在无尽的自由境界中,想要多美有多美、要多善有多善,真正是得其所哉!

  “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想用《洛神》的故事来写一个舞剧,我构想一个女性的形象:美丽、温柔而脉脉含情,这个形象渐渐溶解成一小段旋律,它长久地盘旋在脑海中,永不消失。

  “1970年,我在《聊斋志异》中发现《晚霞》这一故事。晚霞这小妮子,似曾相识,她和洛神都是水中的人物,但这河流不再是洛水,而是钱塘江,她不是水神,而是水鬼,现在女神洛神的旋律,成为水鬼晚霞的旋律,她们之间的格调相同,但《晚霞》则较为孩子气些,我在处理《晚霞》的形象时,很容易地想到这一点。

  “《晚霞》是蒲松龄在三百多年前写的。我们知道,中国的舞蹈在清朝已经衰微到几乎不存在的地步了。我很惊奇:《晚霞》似乎是专为舞蹈而写的一个脚本……

  我只需要动手去写音乐就可以了。《晚霞》像植物的种子一样,一旦撒人‘我’这块土地上便慢慢地长成。

  “我是1971年动手写这个舞剧……终于完成于1978年,而实际写作它的时间是50个月,易稿多次……艺术品的创作,是作者艰苦耕耘的成果。”(马思聪《记〈龙宫奇缘〉》,1982年。)

  一部又一部新作,“写出来了,放在抽屉里”,只不过“偶然翻阅,也感惬意”

  而已。他与寂寞为友,以寂寞为安。作品放在抽屉里,是不会有稿酬的。他不随波逐流,不愿为追名逐利而迎合西方社会的需要而创作。

  他在那里,近乎孤芳自赏。1982年1月3日,他在致老朋友金帆的信中,表达自己做人的原则:“对一个作家来说,作品的演出很重要,但也不太重要。拿我来说,作品写出来,自己满意,就已经达到目的。演出与否,我很少为此伤脑筋……”

  1976年,那震撼中国大陆的“十月革命”,也震撼着大洋彼岸的游子的心。整整十年,“文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闹剧,一场悲剧,一场丑剧,终于画上了休止符。作为“文革”的受害者,马思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孤寂的日子,渐渐过去。游子思念慈母,慈母也怜爱游子。马思聪的老朋友,那位早在1940年便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关心着他的李凌,为恢复马思聪的名誉而尽心尽力奔走。中央音乐学院领导、院党委同样关怀着受逼离去的前院长。

  1980年6月,马思聪的九弟马思宏夫妇回国访问,使人们更加想念马思聪。马思宏从小跟马思聪学小提琴,艺术造诣颇深。13岁时,他在上海新亚酒店举行独奏会,伴奏者是7岁的董光光。翌年,董光光获上海市国际儿童钢琴比赛第一名。成年后,他们俩结为伉俪。董光光乃著名教育家董任坚之女。她的母亲王瑞娴是著名钢琴家,于1947年迁居美国波士顿任“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15岁的马思宏亦于1948年3月赴美,人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后获硕士学位。1951年,18岁的马思宏荣获美国“海费兹奖”首届冠军。1954年,他与董光光在美国麻省结婚,成为一对“音乐夫妇”,经常同台演出。他们从此定居美国。马思宏担任美国根州国立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曾对马思宏夫妇的音乐造诣作如下评论:

  “这一对音乐伉俪的表演,气质高贵,令人崇敬,他们完美的协奏和合作已臻至美之境。”

  马思宏夫妇阔别祖国30多年,受中国文化部邀请,在北京、上海举行音乐会,引起了轰动。

  马思宏夫妇带来了关于马思聪夫妇的最详尽、最确切的信息。当他们路过香港时,记者们纷纷问起中国领导对马思聪的看法。香港《音乐生活》杂志当时刊登的《马思宏访问记》,透露了如下信息:

  “马思宏以颇为轻松的语调谈马思聪的问题。他说:‘马思聪的问题是统战部领导同志出面解决的。大家都知道啦,当年马思聪的‘出走’是被逼走的,这个事实不用争辩的。不过,现时天气太热了一点,迟些日子,天气凉快些,或者是今年年底亦未可料,他总会回去走一趟的’”

  但是,好事多磨。几年过去了,人们仍未见到马思聪归来。“叛国投敌分子”

  毕竟是一顶可怕的帽子。摘掉这顶帽子,不是那么容易……

  马思聪乡思萦绕。长女给他寄去中药,也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从北京带来的一斤普普通通的枸杞子,也舍不得吃,放在冰箱中,总觉得比美国的枸杞子甜……

  _他怀念老朋友,给李凌写信,给金帆写信,给研究他的作品的苏夏写信。

  他特别思念那位在患难之中帮助他的贾师傅。他听说贾师傅故世,默然神伤。

  1984年,他在给长女的信中,深情地说:“最可惜贾师傅已不在人间。他是大恩人哪。不胜痛苦!”

  他曾几度“到台湾走走,看看朋友”。1946年5月,他曾率上海音乐协会访问团访问过台湾,结识许多台湾音乐界人士。1968年3月五日,他从美国去台湾,庆祝那里的音乐年,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举行了演奏会。此后,又多次去台演出。

  1982年,台湾当局花费25万美元,以宏大的规模上演了马思聪的芭蕾舞剧新作《龙宫奇缘》。但是,当台湾当局聘任他为“台湾艺术学院院长”时,他婉拒了。他的儿子与一位台湾富贾的女儿相爱,对方要求马如龙定居台湾,未能如愿,婚事告吹。

  39岁的马如龙,迄今独身。

  1984年11月,吴祖强的来访,使马思聪一家兴奋不已。吴祖强作为中美艺术教育会议中方代表团团长来到美国。他从波士顿前往纽约途中,顺道去看望他的老师马思聪。当年,当马思聪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吴祖强是学生会主席。如今,新老院长见面,师生重聚,无限感慨,无比欢乐。马思聪家中相当简朴,一架三角琴、几件普通家具之外,唯有花和画……

  身在大洋彼岸,心在大洋此岸。马思聪时时关注着来自祖国的信息。

  中国新闻社一则发自北京的电讯,引起了马思聪的注意:《文革查抄私人财物,年底前全部退还》。文章的副题为《原主移居国外、港澳台亦设法交回,隐匿不报或拒不退出者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