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这个帝国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他不同于过去的帝国主义时代的帝国,过去的帝国的目的是靠武力使原住民服从,获得殖民地;而现在的美国帝国的目的,是给这些国家带来民主与法治。
3,美国政府应该继承里根的成功的外交政策,里根的外交政策是: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行美国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充分发挥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里根的外交政策成功地拖垮了苏联帝国,并给世界带来了民主化。
4,为确保美国的价值体系,并在世界上推行这个价值体系,美国应该时刻准备打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历史证明,美国曾经进行的这些局部战争,如夺取菲律宾、出兵西伯利亚、出兵古巴、越南战争、波西尼亚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等,都在确保了美国的价值体系起到了作用。
5,在这些局部战争之后,还要考虑这些国家的重建(Nation Building ),为确保这些战争对象国的民主建设,美国应该准备类似于二战后援助欧洲建设的马歇尔基金。
新保守主义经常引用的保守主义政策成功的实例,是美国对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的改造。二战后, 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都是被美国摧毁后,美国的重建下成为独立的繁荣的民主国家的。
我们可以看出,伊拉克现在成了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的实验地。
实际上,考察美国的外交史,就会发现,新保守主义阐述的外交政策,其实正是美国政府历来一贯的外交政策,其目标也是在全球推进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体系,推销并保护美国的价值观,只不过是在今天美国独大的世界里,这个政策得到了明确的无所顾忌的表述。
第七章 美国的对华外交:从传教的热忱到对反基督者的仇视、再到异教徒情结
美国人的对华外交,也遵循着基督新教的理念。
如前所述,基督教是一个具有强烈传教热忱和救世主义态度的宗教,欧美国家自与中国有接触以来,就把中国当作一个传教的重点国家。上帝对他的子民说,我给你一个金币,你要给我还一百个金币回来。中国自与欧洲接触以来,就以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领土为欧洲人所知,为他们向往。中国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领土传教士感到振奋和激动。让数亿人民归属上帝,对欧美的传教士来说,是一个有挑战性有魅力又有意义的工作。让数亿人口归顺基督,在基督徒看来,相当于给了上帝数目极为可观的金币。
因此,欧美人对在中国传播福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先到中国来的,是一些欧洲的传教士,主要以耶稣会为主,内容主要为天主教。美国建国以后,美国的教会也差遣传教士来中国,内容也变为基督新教的教义。欧洲世俗化以后,向中国传教的主要力量变成了美国。
传统的中国,在美国的基督教徒看来,是一个世俗主义和搞偶像崇拜的国家。
所谓世俗主义,是指儒教的现实主义和物质主义。儒教是一个非常世俗主义的思想系统,它表现为注重现世,不谈来世;注重世俗理想,不讲天堂。由于注重现世,儒教又带上了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统治者注重秩序,百姓注重家庭,全社会人都追求世俗的价值如福禄寿等,不追求天国。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忌谈鬼怪力神等等。
所谓搞偶像崇拜,是指传统中国多数人信奉的佛教。佛教到处竖起佛像,让人跪拜,并且不认为世界是上帝所创,而认为是各种“因缘”的结果,这在基督教看来,是拜偶像宗教,不拜真神,是在自造假神。
这样一个中国,在基督教看来,是一个异教统治的国家,还不是赤裸裸反基督的国家。反基督的国家是赤裸裸地反对基督教思想,或者迫害基督教徒的国家,如伊斯兰世界。那是应该消灭的世界。传统的中国仅仅是异教统治的国家,是亟需福音光照的地方。
在清朝,美国第一个向清政府施压,要求中国实行信仰自由,要求获得在全中国和向中国居民传教的权利。在此之前,英法等国家只被允许在中国的开放城市向外国人传教,向中国居民的传教属于禁止之列。美国在清朝时期,向中国派遣了大量传教士,建立了众多的教会学校,花费了大量人力及资金。在清朝末期及到1918年之前,在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60%为美国人,(1)教会学校的近乎80%以上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岭南大学等等都是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他们是现在的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学校的前身,现在也领导着中国学术潮流。
在政治上,美国的对华的态度也较友好。在帝国主义纷纷将懦弱不堪的中国当作肥肉宰割的时候,美国基于基督教精神,对列强强调了对华交往的公义性。美国人提出的对清朝中国的“门户开放”的政策,如前所述,就是在保全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件下,中国对基督教文明开放门户。在清朝遭受的多次侵略战争中,只有一次美国派兵参加了战争,那就是义和团运动时的八国联军,而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战争,在美国被认为是一场宗教战争,是美国为保护自己的宗教利益包括信教的自由和教民的权利而进行的一场“护教战争”。当时义和团打出的“灭洋教”的口号和杀死大量的传教士及中国基督教徒的举动,使得美国国会同意出兵参与了对义和团的镇压。除此之外,美国再没有参与任何对华的侵略战争。并且,美国在多种场合提出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
美国对华的相对友好,李鸿章对此深有体会,晚清主持外交数十年的李鸿章在向朝鲜王妃闵妃传授外交经验时说,“要多依靠美国,美国这个国家与其他洋人国家不同,讲道理,重信义”。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也说:“米人秉性醇厚,与中国常思效顺之心”。事实也如曾国藩、李鸿章所说,当英法日等国把庚子赔款拿回本国作资金积累的时候,美国人拿它在中国建了清华、山西大学等教会学校。 并且,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等国家也陆续将庚子赔款归还了中国一部分或免除了一部分。
在清朝时期,还有一个因素使得欧美传教士向中国传教的激情更为高涨,这就是黄祸论的兴起。黄祸论在欧美由来已久,早在欧洲最先了解到中国的时候,就有类似于黄祸论的论调,欧洲人了解到中国文明的悠久的历史和影响力之后,既感到魅力,又感到忧虑。他们忧虑中国文明会以它极强的生命力感染力以及众多的人口而危害基督教文明,忧虑中国代表的黄种人会突然铺天盖地地泛滥世界,淹没五湖四海,淹没欧洲。这种忧虑就是“黄祸论”。黄祸论在中国,被理解成欧美人担心黄种人人口太多力量太大而危害白种人的生存空间,实际这种理解不全面,黄祸论,主要是欧美人担心以中国为代表的黄种人的文明会危害欧美的基督教文明。
在欧洲与中国发生往来频繁以及日本崛起之前,黄祸论还是欧美人脑海中的一个一个幻象,但在十九世纪末,日本的令人眩目的崛起以及中国劳工向美国的大量涌入,黄祸论在欧美人眼里成了马上即将来临的现实。于是,黄祸论甚嚣尘上,如何阻止黄祸也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美国的黄祸论的主要鼓吹者马汉既宣扬黄祸论,同时也是美国海权理论的创始人。海权理论的一个重要论题就是黄祸论,马汉主张的阻止黄祸的方法是,美国应该向太平洋挺进,占领中国和日本的门户,首先抵制住日本人的反基督教势力,然后为防范黄种人中国的崛起做准备。马汉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美国,美国以后的海洋政策不折不扣的地执行了马汉的海权理论。
还有一个阻止黄祸办法,那就是传教,也就是把黄祸的根源日本和中国基督教化,让他们势力再强大也不会危害基督教文明。马汉在海权理论的同时,也主张靠传教阻止黄祸,马汉说:“摆在基督教世界面前的重任,就是将包围着自己的众多古老的文明,纳入自己的怀抱并融入自己的理念:首先是中国文明,然后是印度文明及日本文明。”(2)也就是用基督教文明同化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
黄祸论甚嚣尘上时,对欧美形成威胁的主要是日本,日本人打败了大清,随后打败了西方大国俄罗斯,在东亚开始挑战欧洲的霸权,在太平洋地区开始与美国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