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详细点讲;佛所谓〃同时依存关系〃者;最主要之点是:〃主观的能认识之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之对象相交涉相对待而成世界。佛经里屡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哀。〃这两句便是因缘论的根据。今引《杂阿含经》卷十二的一段如下:
〃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束芦系印度一种植物;中国像没有。)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此。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也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此。〃
我们想了解这段话;不能不先把〃名色〃两个字解释一下。佛说一切众生之存在;都是由〃五蕴〃的因缘和合。五蕴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色蕴谓之〃色〃;受、想、行、识四蕴谓之〃名〃。色者指宇宙间一切物质及人身上眼、耳、鼻、舌、身诸器官;名者指心理的现象。这两项把人生活动之全部;都包含尽了;实为认识之总对象;佛家给他一个总名叫他〃名色〃。我们何以能认识这些名色呢?那种本能就叫做〃识〃。主观的要素——识;与客观的要素——名色;相对待相接触;名之曰〃因缘〃。但最当注意者;主观客观两要素;并非有现成的两件东西如两个球呆呆相碰。依佛所说;主观即构成客观之一条件;客观亦即构成主观之一条件。离主观则客观不能存在;离客观则主观不能存在。故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宇宙万有;皆藉此种认识论的结合;而得有存在之相以供我们研究。佛所谓〃因缘所生法〃者如此。所以极端的唯物论家说万有不过物质集散现象;与极端的观念论家说万有不过人心幻影构成;由佛看来;都非〃如实〃之相。
所谓〃异时依存关系〃者;即佛成道前七日在菩提树下所发明之〃十二因缘观〃——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人生一期;到老死而终结。老死总是人世最悲哀的事;故印度所有宗教和哲学;都以脱离老死为目的。——佛教是否亦以此为目的;另一问题。但佛以为若想脱离老死;不可不先知老死之来源;于是即以此为观察之出发点。〃为什么有老死?有'生'故有老死。为什么有生〃有'有'故有生。……乃至为什么有识?有'行'故有识。为什么有行?有'无明'故有行。〃如是像剥蕉一般;层层剥进去;剥到尽头;以〃无明〃为最初的动因。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件;都是以因果连锁的关系;组织成人生之一期。其中最主要之枢纽;则尤在〃识〃与〃名色〃。今列举十二件之梵文及其略释;并示其相缘之关系如下:
(1)无明(avidya)无意识的本能活动
(2)行(samskara)意志之活动
(3)识(vijnna)能认识之主观要素
(4)名色(nama…rupa)所认识之客观要素
(5)六入(sad…ayatana)感觉的认识机关——眼耳鼻舌身意
(6)触(sparsa)感觉
(7)受(vedana)爱憎的感情
(8)爱(trsna)欲望
(9)取(upadana)执著
(10)有(bhava)世界及各个体之物理的存在
(11)生(jati)各个体之生存
(12)老死(jara…marana)各个体之老死
佛在菩提树下作如是思惟:(1)老死及与老死连带而起的忧悲苦恼;是人类所不能免的。这些都缘何而来?当然因为有这(2)生命。生命从哪里来呢?这问题便是〃缘起观〃(即因缘观)的出发点。人之所以生;条件很多。依佛说;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佛家对于有的解释;所谓〃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指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类及其他生物);必须有此世界;然后生命有所寄托;故列为第三件。〃有〃从哪里来呢?佛说〃有缘取〃。取者执着之意。佛以为苟无执着;则三界不过物理的存在;和我们不生关系(例如戏场里只管热闹;我不打算看戏;那戏场便不是我的世界)。执著从哪里来呢?佛以为由于有爱——即欲望。欲望即生命活动之发源也。欲望从哪里来呢?由于领受外界现象而发生爱憎的情感;故〃爱缘受〃。怎么能领受而生情感呢?由于与外界接触而有感觉;故〃受缘触〃。必有感觉机关才能感觉;故〃触缘六入〃。感觉机关以何为依存呢?由于五蕴和合;故〃六人缘名色〃。名色便是生命组织体之全部。〃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包含一切心理状态;前义已经说过;〃识〃本是四蕴之一;属于名之一部分;但佛从认识论的立场特提出出〃识〃为能认识之主观要素;其关系略如一家族中有主人;主人本家族之一员;但以主人治家;主人与家便立于对待的地位。佛之别〃识〃于〃名色〃;意盖在此。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前表所示〃名色识〃之关系;是为因缘论最主要的关键。再往上追求;我们的识——即认识活动;从何而来?由于有意志;佛谓之〃行〃。行又从哪里来呢?佛以为是由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叫做〃无明〃。
以上十二因缘;为佛教一切原理所从出。若详细解释;则七千卷《大藏经》皆其注脚。我现在所说;不过粗举其意而已。要之;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亦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现在的生命;乃由过去的〃无明〃与〃行〃所构成。当生命存在期间;〃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刹那刹那;展转相缘;增长〃无明〃的业力;又造出未来的生命。于是乎继续有〃生〃;有〃老死〃。后此说一切有部详细解释;谓之〃三世两重因果〃。这些道理;要懂得〃业〃与〃轮回〃的意义之后;方能明了。今将三世两重因果说图示如下:
过去——无明+行——因—能引系
现在——识+名色+六入+触——果—所引系
因—能引系+果—所引系——一重因果
现在——受+爱+取+有——未来因—能生系
未来——生+老死——未来果—所生系
未来因—能生系+未来果—所生系——一重因果
一重因果+一重因果——三世两重因果
业与轮回
依一般人的常识;所谓生命者;以出生之日起;到死亡之日止;截头截尾;无来无去。从佛家的眼光看;人生若果是如此;那么;我们之出生乃偶然间突如其来;这便是〃无因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这便是〃断灭论〃。佛以为两种论都不合理;于是用他的智慧观察;发明〃业力轮回〃之一大原则。
〃业〃梵名Karma音译为〃羯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的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柢;支配自己的运命。从支配运命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活动停止。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这〃色身〃——物质所构成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由聚而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所造业;并不因物质的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的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
业的形相究意怎么样呢?诸君听见过那些收藏宜兴茶壶的人的话吗?茶壶越旧越好;旧茶壶而向来所泡都是好茶则更好。为什么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茶吃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来什么也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过二次三次乃至几百几千次;每次渍一点;每次渍一点;久而久之;便不放茶叶;拿开水冲进去;不到一会;居然有色有味;可以当茶喝。吃鸦片烟的人亦然;他们最讲究用旧枪、旧斗;非此不过瘾;因为旧枪、旧斗渍有无穷的烟精。这种茶精、烟精;用佛家话;便可以说是茶业、烟业。我这个比喻虽然不十分确切——拿无生命的茶、烟比有生命的人当然不能确切——但循此着想;对于业的形相也可仿佛一二了。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停留。但是每活动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间不能磨灭。除非所得果报已经和他对冲抵销。这便是业力不灭的公例。一种活动;能惹起别种活动而且能令别种活动生影响起变化;这便是业业相引的公例。每一次活动所留下的魂影;便形成自己性格之一部分;支配自己将来的命运。这便是自业自得的公例。
业又有〃自分别业〃〃同分共业〃之两种。茶壶是死的、呆的、各归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