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虽易散落,人死在花前。
孰是先当惜,君心自了然。”
第一百零九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避开人目,偷偷地和一个女子通情,说道:“我昨夜在梦中看到你。”那男子回答她一首诗:
“相思心太切,魂梦入君衾。
今夜如重见,请君驻我魂。”
第一百一十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追念一个不曾见面而死了的女子,作了这样一首诗,送给一个身份高贵的女子:
“平生不相见,此日苦相思。
或许有前例,今朝我始知。”
第一百十一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好几次向一个女子求爱,那女子只当不知。他就咏了这样一首诗送给她:
“不蒙垂青眼,无须说恋情。
但看裙带解,明我恋情深。”
那女子回答他一首诗道:
“休言裙带解,不用说恩情。
巧语花言好,奈何不中听。”
第一百十二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真心诚意地和一个女子订立了山盟海誓,不料着女子忽然变了心。他送她这样一首诗,以表示怨恨之情。诗曰:
“青烟随风走,飞散渺难寻。
汝逐何人去,行踪更不明。”
第一百十三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所爱的女子变了心。此人寂寞孤居,咏了这样一首诗:
“生年不满百,恩义总易忘。
可叹无情女,芳心不久长。”
第一百十四话
从前,仁和帝行幸芥川的时候,有一个年纪稍长的男子,现在已经不配当随从了,但因本来是在宫中掌管饲鹰的职务的,所以此次行幸,也命他担任大饲鹰之职而随驾。此时这男子身穿襟袖用草织成而绣着仙鹤纹样的猎衣,写出这样的一首诗:
“野老衣华彩,请君勿笑人。
奉陪今最后,感激涕泪淋。”
仁和帝读了这首诗,龙颜不悦。这首是原是这男子为了自己年老而咏的。然而那些年长的人听来,以为“今最后”这话是为他们说的。仁和帝也有这样的感想,所以龙颜不悦。
第一百十五话
从前,陆奥国地方,有一个从京都来的男子,和本地的一个女子同居。又一天,男的对女的说:“我要回京都去了。”女的非常悲伤,说道:“那么我总得替你饯行吧。”就在这国中的奥井的都岛地方,置酒送别,咏一首诗送给他:
“我身居奥井,痛苦似燃烧。
送尔赴都岛,天涯梦想劳。”
男的读了这首诗,非常感动,便不回京都去,留住在这地方了。
第一百十六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无端地漂泊到了陆奥国地方。写了一首歌寄给留在京都的妻子:
“波涛影里窥乡邑,
此去理情别绪多。”
又添写道:“我的放纵心情,到了乡间之后都改过了。”
第一百十七话
从前,某天皇行幸到住吉地方。有一个随驾的老翁咏一首诗道:
“住吉河岸上,我曾见小松。
今朝参天日,阅历几秋冬。”
这时候住吉的大明神忽然显灵,咏一首诗道:
“陛下春秋盛,不知昔日缘。
山神守此土,远古到今天。”
第一百十八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很久没有音信给他所爱的女子了,有一天给她一封信,说道:“我绝不忘记你,日内就要来和你相会。”女的回答他这样一首诗:
“蔓草浑无赖,攀援到处行。
空言不忘我,难博我欢心。”
第一百十九话
从前有一个女子,看到了那男子说是下次再见时的纪念品而留在她那里的物件,咏了这样一首诗:
“见此遗念物,如逢宿世仇。
但求长相忘,此物不须留。”
第一百二十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恋慕一个女子,在还没有初步订交,不能称之为恋爱的时候,想不到这女子已经和另外一个男子私通了。隔了很久之后,他咏了这样一首诗:
“但愿筑摩寺,神舆早日过。
看此无情女,头戴几只锅(注)。”
注:筑摩地方有一神社,供奉御厨之神。每年五月初八日,举行锅祭:许多妇女随从神舆在街上巡行,头戴纸制的锅子,有几个情郎,头戴几个锅子。这是一种有名的奇怪风俗。
第一百二十一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看见他所亲爱的一个女子从宫廷的梅壶室退出,衣服被雨沾湿了,便咏一首诗送给她:
“黄莺鸣柳叶,草笠织来青。
送与伊人戴,莫叫雨湿襟。”
那女子回答他一首诗道:
“莫叫黄莺织,无须草笠青。
君心热似火,烘我湿衣襟。”
第一百二十二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订立了坚定的盟约,这女子背叛了。他送她一首诗:
“曾掬玉川水,共饮订山盟。
不道全无效,相逢如路人。”
但那女子没有给他回音。
第一百二十三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和住在伏见的深草地方的一个女子相恋爱。但男的略有厌倦之意,咏一首诗给女的:
“此地经年住,今朝将远行。
地名‘深草’野,蔓草必丛生。”
那女的回答他一首诗道:
“若成深草野,便好宿鹑鸡。
夜夜高声叫,唤君早日归。”
男的读了这首诗,大为感动,不再想离开女子所住的地方了。
第一百二十四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不知他心中有什么深思远虑,咏了这样一首诗:
“若有心头事,沉思勿作声。
只因人世间,没有同心人。”
第一百二十五话
从前有一个男子,生了重病,自知即将死去,咏了这样一首诗:
“有生必有死,此语早已闻。
命尽今明日,教人吃一惊。”(注)
注:契沖评此诗,曰:“后人吟虚伪的辞世之歌及悟道之诗,皆是伪善,甚可憎。业平一生的诚意,表现在此诗中,显示着后人一生的虚伪。”此言甚是中肯。——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