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沈从文文集 随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王晓明

 

  按照既定的读书计划,我最近通读了十二卷本的《沈从文文集》。因为事先就带着所谓“研究”的功利目的,所以在逐页翻阅的同时,不免随时记下一些即兴的体会。其中有一些似乎是可以用来勉力编织,组成一种对沈从文的系统认识的;但更多的,却显然是那种突然而起的随想,既没有经过周密的思考,也来不及接受作品的验证,我甚至不能肯定,它们是否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挥。干脆,就这样把它们一段一段地抄出来吧,即便是山间道旁草丛中的一瓶一纸,有时候不也能获得匆匆行路者的好奇的一瞥么?

  在理智上,我们都知道“现在”是多么重要,有一位哲学家甚至断言,生命就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构成。但是,在感情上,我们却又是那样地眷恋过去,总是克制不住地要一遍一遍地重温往事。说来奇怪,我们感觉最亲切且难忘的,常常并不是孩提时那母亲的温暖的怀抱,也不是开蒙时那师长的鼓励的目光——这些单纯的印象固然使人感到愉悦,但我们真正难忘的却是另一些复杂而又强烈的印象。一闭上眼睛,我们总是首先记起自己十几岁时的经历。如果你恰巧在这个年龄上遭遇到环境的变迁,譬如由城市来到农村,那初次呈现在你眼前的山坡、河道,田畦尽头的落日,村寨上空的炊烟,以及它们带给你的那种种新奇微妙的感觉,就永远刻在了你的心头。我们更不会忘记自己跨入成年时的那种兴奋,我们第一次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第一次按照自己内心的命令去投入人生,第一次试着给自己选定跨步的方向,整个世界都仿佛变了样子,那些紧张和欣喜,犹豫和欢乐,你真是一辈子都会记忆犹新的。更不要说我们的初恋,我们对异性的第一次隐秘的钟情了,那种莫名其妙的激动,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想象,那和意中人擦身而过时的战栗,甚至那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不断地在你脑中重现,使你禁不住要发生新的陶醉。当然,在这些记忆中也有失望,有凄惶,有愤怒,甚至有悲伤,但是,那毕竟是我们生机最旺盛的岁月,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那里,即便是痛苦,那也是因为生命力的跃动才引起的痛苦,就在使你不快的同时,它也让你重新体验到了昔日那些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冲动。因此,我们越是远离那一段岁月,这痛苦的记忆就越是变化,种种令人不快的因素仿佛经过了重新的处理,最后汇聚成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和那些单纯使人欢愉的记忆相比,这种淡淡的惆怅显然更容易使你心醉。

  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对于自己青春年华的深切眷恋,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体验这种激情。也许,是因为只有在那个年龄上,我们的感觉能力才最为活跃,它已经生长健全,却又还没有遇到成见的过分干扰,因此,它这时候摄取的印象就特别鲜明?也许,是因为这些印象渗透了我们自己的青春气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越是远离青春的阶段,在感情上就越是要对它们发生迷恋?也许,这里面还有某种更为深层的种族乃至人类的遗传心理在发生作用?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因为这些解释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太对。我只能肯定一点,那就是这种对自己少年岁月的无法抑制的亲切感情,正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珍贵的美好感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它充当了人类艺术的接生婆。如果没有它,恐怕许多伟大艺术品的产生都将是难以想象的。
  这套《沈从文文集》给我的第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它和这种美好情感的血缘联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不止一次地发现,我自己已经身不由己地陷入这种动人的情感里去了。

  一九八五年初夏,我在北京听一位研究沈从文的专家闲聊,才知道沈从文原来还有那样一个苗族文化的背景,他不但生长在湘西苗族人最集中的区域,而且自身就有着四分之一的苗族血统。我不禁深感兴趣。作家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对其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我是从老舍身上就已经看出了的,我相信沈从文的创作肯定会再次证明这一点。这回重读他的小说,我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迹象;还真让我想对了,在沈从文的笔下世界里,你简直到处都能感觉到苗族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

  最触目的,自然是那些直接描述苗族生活的作品。无论是写于二十年代晚期的《阿丽丝中国游记》,还是三十年代末问世的散文集《湘西》,只要一谈到苗族的历史和风情,沈从文就立刻会改变那种惯常的含蓄态度,毫不掩饰地夸赞苗人如何纯朴,怎样善良,同时更愤慨地数落历朝历代的中原统治者如何对苗族人民肆行压榨,看那口气和姿态,简直像一个苗族的代言人。至于那些描绘苗族青年恋爱故事的小说,譬如《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和《神巫之爱》,就更是不遗余力,仿佛把世间一切美丽的形容词都堆到人物身头,他都还嫌不够。每当读到这些地方,我都忍不住要暗暗发笑,作家为苗族人民唱颂歌的心情,未免也太急切了。

  但我说他的艺术世界处处体现出苗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却主要不是指这些天真的颂歌。你仔细端详他的抒情姿态就会发现,正是在这里,才更鲜明地闪射出苗族传统心理的折光。仅从我翻阅的少数几本介绍苗族概况的历史和地理著作中,就已经可以看出,在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中,苗族人民经受了多么残酷的压迫。明清以后,中央统治者的血腥屠戮更是接连不断。苗族人民是善良而热情的,但在这样长期的苦难折磨之下,他们也不免会形成一些特别的心理习惯。据一位对苗族心理有研究的专家介绍,在沈从文那个时代,苗族人对现代意义上的政权,乃至由此产生的整个政治活动,都抱有一种固执的不信任情绪;他们虽是世居楚地,身体中奔涌着幻想的血液,但因为见多了流血成河的场面,也就不免会被逼出一种麻木和淡漠,仿佛已经不习惯于狂悲大恸;他们避居在穷山僻壤之间,托庇于大自然的保护,就在沉浸物我交融的恍惚状态的同时,那种理智的分析能力难免就显得薄弱多了;许多年来,他们一直被人称作是“蛮子”,也就渐渐习惯于自己化外之民的特殊身份。这固然在许多苗人心中植下了某种不自觉的忍让和自卑情感,但同时,也常常会从另一面激起倔强执拗的反抗之心……

  我上面的这一番概括当然是片面的,可就是依这样片面的角度望过去,也已经能在沈从文笔下看到不少与之契合的例证了。那渗透他几乎全部创作的对于都市文明的反感情绪,那总是将沉痛隐蔽起来,而以平静的语气出之的叙述态度,那烘托诗意的神来之笔和冗长乏味的分析文字之间触目的不协调,还有那经常会溢露出来的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傲气:仅仅从这些现象背后,我们是不是就已经窥见了那苗族文化心理的暗中牵制呢?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对于批评对象的客观性的怀疑与日俱增,“我所评论的就是我自己”的响亮口号,已经传遍了整个文学批评界,甚至还有一位外国的汉学家,以所谓“创造性误解”的说法,博得了不少中国同行的赞同。但是,尽管如此,我对沈从文的小说读得越多,却越是禁不住想从另一方面来作个补充:我们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终究只能说出一家之言的大前提下,恐怕还是应该尽可能地贴近我们的研究对象,努力体会作家打量世界的独特眼光,掌握他从事创作的基本出发点。①也许我是太固执了,我总以为,批评家无权空悬一把标尺去衡量作家,严格说来,越是出色的作家,他的艺术世界就越是独特,每一个这样的世界都是按照自己与众不同的尺寸建造起来的,批评家只有在初步掌握了建造者的那一套独特尺度以后,才可能比较准确地看出,这个世界哪些地方是最精巧,哪些地方又有缺陷。如果连这第一步的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做到,就一头扎进自己的主观理解当中去,那就很可能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弄出许多并非创造性的误解来。

  就以沈从文为例吧,我们看他的身世、自传就能够知道,他的全部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也都在作证:他是一个颇为独特的作家。和同时代许多认真描绘现实景况的作家不同,他基本上是一个被过去的记忆吸引住的人;而和那些对自己的印象世界有明确分析的作家又不同,吸引他的主要是一种朦胧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