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民日记 作者: 侯永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还愿意为农民出版图书(深圳商报)   
        近日,一本名为《农民日记》的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仅仅在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消息时,我的眼眶就有些湿润了。不是被书的内容震撼…因为我还没有看过,而是为它的出版而感动。这感觉好像你在薄情寡义的城市突然见到离散多年、满脸沧桑的兄长一样,你只想冲上前去抱住他的肩膀大哭一场。 
        
        如果是别的什么畅销书,肯定早已大张旗鼓地宣传了,〃《XXXXX》由某某出版社隆重推出,首印数字几十万册〃。而像《农民日记》这样的书,只能用〃出版〃来形容,因为对于它来说,能够出版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通过一家媒体的报道,我了解到,这本原有200多万字的日记经过艰难编辑缩减至20余万字,终于达到出版要求时,它的作者侯永禄…一个普通的陕西农民,却与世长辞。 
        
        在注意到这条消息的同时,我还发现:一个著名主持人的注水书刚刚粉墨登场,一个刚刚走红就涉嫌抄袭的女作家在顾左右而言他,一个通过电视成为文化偶像的女学者第二本书拿下了首印一百万册的订单,一对落魄的二线歌手用成名曲当作书名出版了一本菜谱,还有五六位明星将加入到名人出书的行列这么看,我们的出版业是多么繁荣啊。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出版消息看得越多,一个爱书人内心的悲凉就会越重呢。这些年,我们习惯了看畅销书作家们心满意足地或坐在电视演播室内侃侃而谈,或坐在签售台前奋笔疾书,习惯了在报纸上看到那些时尚的、文化的、娱乐的、封面或花花绿绿或装模作样的图书在抢占我们的眼球。唯有一种图书缺席了,那就是像《农民日记》这样的和农村、农民、农业相关的文化、文学类图书。不要说在媒体上看不到,即使在书店,也很难在稍明显一些的位置找到这些书了。       
        我们拥有许多被誉为农民作家或自称农民作家的写作者,这些人当中甚至还有几位赫赫有名,但在他们出版的著作中,能看到的农村和农民,多是变形的、脱离现实的、促狭的、片面的我们能看到作家们的文采和文笔,却看不到真实、真情、真心。他们只想为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对于能否带读者真正进入那片广阔、艰难的土地,他们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 
        
        我这样的观点也许过于狭隘,也可能我没读懂作家们在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中煞费的苦心。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阅读已经跨进了一个准小资、伪精英的时代。在经历了言情文学、痞子小说、青春文学、通俗历史等几轮阅读热潮之后,出版界陷入一片混乱、茫然的状态,没有人能预测到下一本将要火起来的书是什么,自然也更没有人愿意去做一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能盈利的图书。这是一个讲究赚钱的时代,盈利是唯一目的。那些坚持人文理想的出版单位一个个入不敷出,而那些靠商业出版赚得盆满钵满的人,让他们去出版一部名字带有〃农民〃的作品,还不如把他们杀了算了。 
        
        所以,我要记住这本书的名字,我要阅读它。有可能我不喜欢它的内容或写法,但我会恭敬地把它陈列在书架上,我曾为书架上收藏的那些优秀的图书感到内心的充实,而这本书或许会提醒我不要忘记别的一些什么。在一册册包装精美、藏掖着精神光辉的图书中,这本书会像进城的老汉站在高楼大厦下一样,会有些土气,有些不合时宜,但它的分量,与其他任何一本书相比,都不会逊色。 
        
        为带着泥土芳香的《农民日记》鼓掌(广州日报)   
        2005年春节,75岁的侯永禄老人去世了。这位老人土生土长在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1940年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从那天起,他一写就是60余年。此时,他已〃著作等身〃,日记累积达200万字。2007年1月,他的《农民日记》正式出版,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渭北农村的沧桑变迁。(1月28日《华商报》)   
        尽管我们没有看到凝聚老人毕生心血的日记,但足以想象其中记录他60年心路历程的酸甜苦辣,它不单是老人留给自己子孙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陕西农村,甚至是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他的日记,不仅仅是看似流水账的生存日志,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和生活之歌,它用普通农民的生命之火,在我们心底烙下抹不去的岁月。对于研究中国农民生存现状、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历史等方面,其史料价值不可小觑。 
        
        一位农民老人,毕生写日记,也从中看出了侯永禄老人的精神追求。尽管他身为农民,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但是他的心灵深处,却有一股旺盛的生命之火在燃烧,他用自己满是老茧的手,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对于其他的农民做出了好榜样。 
        
        当然,《农民日记》能出版,还需要社会更开放的心态和观念。为侯永禄老人的《农民日记》的出版作出努力的,有他的儿女们及他的长孙,还有为其出版的出版社和编辑们。据说,出版社的编辑看到日记手稿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惊讶。在最近出版的《农民日记》中,编者写了这样的话:〃我们难以置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60年的日记他用居家度日的柴米油盐,见证了60年间不同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这部充满泥土芳香的《农民日记》的出版是一种福音,值得我们拍手叫好!   
        秦尘:戏子王朔的200万字与看戏农民的200万字(网友博客)   
        打开今天的扬州晚报读书版,有意思的是将王朔与农民侯永禄放到了一块。不知道是编辑有意为之还是偶然相遇,反正颇为有趣,恁地生了几分聊意。   
        王朔这早就不是新闻对象的新闻对象假着博客猛地炒作了一把,吸引看客的不是他的新作品有多么精彩,而是这厮的泼皮与揽财样。王朔可谓集2006国内文坛之大成,开2007国内文坛之端。 
      
        过去的2006年,中国文坛已经不是文坛了。文人们抛下了一切尊严的假面具,赤裸裸的上演着一幕幕寡廉鲜耻的闹剧。从文人们在新浪博客互相对骂,到诗人们开始裸奔,中国文坛就象老街的澡塘子一般,浴客们赤条条的跳进滚烫的池子里,发出杀猪般的嚎叫。痛苦还是快感,谁都不知道。无论男女老少,中国文坛的浴客们将澡塘子搬到了博客上,搬到了国人面前。 
        
        王朔终于不甘寂寞,开始以骂人复出,一路上骂电影、骂同行、骂后辈,就是这样粗鄙的行为却被某些记者和作家奉承为高贵的〃对精英阶层的批判〃和〃不阿谀权贵〃。恶心之至!中国文坛就是这样指鹿为马。《大电影数百亿》里的一个过气明星说,〃你告我,我让你告,我还得感谢你,你知道我多久没有上头条了吗?〃王朔终于借着骂人上了头条,上了大江南北无数媒体的焦点。 
        
        就象演戏一样,王朔们这些卑劣的戏子用骂人和裸奔来出演一部澡堂戏。难怪有人写出这样的帖子,宁可让孩子看A片,不许学韩寒。曾经崇高的文学被王朔们玩得不如A片了。 
        
        该说说另一个人物农民侯永禄了,这个1931年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的后新庄村的农民,19岁务农,从那个时候开始坚持每天写1篇日记,直到2000年1月,从无间断,以有200余万字。(恰巧王朔也有200万字的新作,多么有趣的巧合) 
        
        在日记中,侯永禄记录了自己琐碎的日常生活,用居家度日的油盐柴米,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今天我们看到胡玫动用非常宏大的场面去试图展现汉武帝、康熙,而一个农民却用60年的岁月与朴实简单的文字同样折射了一个宏大的命运主题与时代变迁,笔者感到汗流浃背。一本《农民日记》,里面究竟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 
        
        王朔在打着如意算盘,想把他的博客放到徐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