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常品红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古代是有世袭制度的。什么叫世袭?就是说子孙后代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成年之后可以直接顶替父辈的工作以及职位,其性质有些像以前国有单位的“顶替制度”,老子退休了,孩子可以顶替老子进单位,当然具体干什么工作还得服从组织安排! 
  但古代的世袭制不这么简单,它袭承的不仅仅是个饭碗,还是整个家族的荣耀。这种袭爵制度又分两种:一种是子辈直接承袭父辈的爵位,职位不会有所降低;第二种是规定袭爵的代数,子辈承袭父辈爵位时职位是代代递降的。第一种世袭制一般是皇亲国戚才能享受的,不是跟皇帝的关系铁到了家,没这份好处!从书中来看,贾府的袭爵制是第二种,林家应该也是第二种。但即便是第二种代代递降的袭爵制,也是十分难得的皇家恩赐,这种世袭制度只针对那些对国家十分有贡献朝廷重臣,能够享受世袭制度的官员,祖上的渊源一定都是极深的,当年的荣国公、宁国公曾经跟着先皇出生入死,一起在马背上打来了天下,所以挣来了这份恩典。 
  林如海这一代往上推五代,曾经袭过列侯,可见林家是国之重臣,根基甚至胜过贾府。到了林如海这一代,世袭的代数满了,有其女必有其父,林如海学习成绩好,便从科举出身,中的是探花,也就是全国高考的第三名,十分有才华。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时正出任巡盐御史。御史是个多大的官衔呢?在古代,御史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干的是监察盐官政务和盐商买卖的工作,这个职位在过去那个时代,是肥缺中的肥缺,一般人是得不到的。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是相当于中央重要部门部长级的官员。而这时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只是一个工部的员外郎。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工部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长,副部长在古代称之为侍郎,而贾政所出任的员外郎正是副部长的下属。再说六部,读者印象中总觉得那就代表着一个朝廷中的顶级官僚势力了,六部尚书,相当于宰相一级的权限。当然,在明朝时确实是如此的,但到了清朝不一样了。明朝时,不论是皇帝谕旨的颁布,还是全国政事的上报,都要经过六部。作为上行下达中间环节的“六部”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六部长官之中的兵部尚书,甚至有权力给督抚一级下达命令,权限很大。但到了清代,“六部”的权限大规模缩小,六部尚书已经不再是全国的行政首长,更不能直接对下发布命令,所以,在明朝威风赫赫的六部长官,到了清朝则成了皇帝专制的“摆设”,所以,《 红楼梦 》中身为员外郎的贾政还远远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国家高层官员。单从职位来看,林如海显然混得比他强。   
  天上掉下个女首富(2)   
  而且文中说明了,林家也是钟鼎之家。钟鸣鼎食,大富贵也!世代列侯、祖辈做官、前科探花,作者把林家的状况逐一写来,无一不透着权贵气象。试想,以林家这样的背景,以林如海这样的官职,会任由自己的独生女儿成为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乞食者”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否则就太低估林如海的智商了!这里,作者只是写出了林家的人丁不旺,没有男性后代而已,丝毫没有透露出林家有经济方面的危机。林如海已经四十岁了,这个年纪还没有男性继承人,在那个时代是十分悲哀的事情,所以林家的悲剧在于没有儿子,而不是没有财力。 
  于是在太太贾敏死后,感觉渐渐力不从心的林如海决定把女儿托付给丈人家贾府照管,以便女儿黛玉能够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和照顾。于是有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关于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文字,甲戌本的标题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收养”二字实在不恰当得很。一则当时的林黛玉仅仅丧母而已,父亲还健在,算不上孤儿,不能称之为“收养”;二则以林家显赫的家族背景以及林如海身居要职的身份来论,“收养”二字也显然言过其实,过于触目惊心的凄凉。这样的标题主要是因为旧本内容显示: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便已经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了,在走投无路举目无亲的情况下被迫栖身贾府,这样一来,黛玉的境况就比现在通行版本中的身世状况要可怜得多了。不过,随后作者对林黛玉的身世进行了修改,使故事显得一波三折,也让黛玉在贾府中有了更多的主动地位。随着故事的修改,庚本便将标题改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也是现代读者看到的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故事。 
  仔细来分析一下林黛玉进入贾府的一系列描写: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大多数读者至今认为林家的财力是不如贾家的,因为从林黛玉初进贾府那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看来,她还是很紧张的,好像从没见过世面的小媳妇。其实这不难理解,一个年仅五六岁的女孩子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尤其这个地方还有着和自己的家乡完全不同的风俗差异,很多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能够做到像林黛玉这样沉着镇定已经十分不错了,换了别的孩子,恐怕早慌得不行了。毕竟林家和贾家地处一南一北,虽然贾府很多方面仍然沿用曾经的南方生活习惯,但两个家庭毕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另外,贾府人丁兴旺,走到哪儿都是前呼后拥,而林家则是人丁单薄的人家,林黛玉除了有个已经夭折的弟弟外,没有任何兄弟姐妹,更不像荣国府似的经常有一大堆亲戚长住,林家是个极冷清的人家,这也造就了日后黛玉的性格,喜散不喜聚,害怕热闹之后的冷清。   
  天上掉下个女首富(3)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谨小慎微,只是对于南北两地语言风俗以及林贾两府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所存在的心理不适,并不是说明了林家果真穷途末路,一贫如洗。像林如海这样的高官,妻子已经亡故,自己忙于公务无暇照顾女儿,而且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也没有心思续弦为女儿找一位继母,故而才把孩子送到外婆家抚养,不是穷到吃不上饭了被迫放弃抚养权的。相信,林如海托贾雨村带去的那封信不光是信件那么简单,应该还有林黛玉的生活费的安排。尤其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