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家里的大人很辛苦,赶早儿掘赶早儿卖,春笋要在当天经船载五十华里于闸口装上火车赶运上海。大人们忙得团团转,有点儿像早期拍出来的无声卓别林电影。但我家里最辛苦的是妈妈,又要备早餐又要当主力去掘笋,她总是天乌蒙蒙亮起床,利索地切年糕下锅,在灶膛里烧上两把稻柴,便蓬着头髻去早竹园掘笋了。
与其说是掘笋,不如说是铲笋。我家取笋用的是一把弯弯的“笋枪”,它一代代传下来,上端的木柄儿已捏磨得象牙似的油光闪亮。笋头儿尖尖,铲笋人的眼睛更尖,我至今还弄不清大人们是怎么在黑洞洞的早竹园里把春笋芽儿从泥底下铲出来的。而且一根根很完整,也不伤着竹鞭。
其实春笋持续时间很长,儿时与同伴烧野米饭,即“立夏饭”,还能从早竹园里找出一些笋来。
和在野米饭里的少不了春笋与青蚕豆,吃起来又糯又香又鲜。根据乡俗,这一天孩子们可以到任何一家的早竹园里去觅笋煮野米饭。
早竹的第二次奉献,就是那农历八月间的“稻黄笋”了。长笋极少,但肥而壮实。这当口,“热欲去,寒欲来,气至而凉”,故谓之“竹小春”。是“笋剧”中的假高潮,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尾声。
小桔苗
提起我家那棵大桔树,也真有趣!
我一呱呱坠地,还来不及睁开眯细的眼睛,爷爷便在后院松松软软的土地上,为我栽下一株小桔苗。那时候,我连吸妈妈的奶汁都没有学会,是什么也不懂的。
到了我能牙牙学语了,爷爷领我到小桔树边,逗着我说:“孩子乖!你一长大,便有桔子吃了。”
但那时候,我只知道自己是宝宝,那小桔苗也像宝宝。雪花儿飘飘,爷爷把小桔苗裹进金灿灿的稻草襁褓,绑扎得严严实实的。它同我一样,穿戴得只露出个小鼻梁儿。
我长大了,小桔苗也跟着长大了。但我以后怎么也赶不上它:小桔苗一个劲地往上窜,往上窜竟长到有我三四个接起来那么高了!这时候,小桔苗长成了树,在油亮亮的叶子丛里,开出一朵朵洁白芳香的小花来。爷爷说:“哈哈,到冬天有桔子采了!”
嘻嘻!这下我可乐了。我每天到桔树下去八次十次的。一玩就是许多时候,仿佛要等着桔子长出来似的。因为高兴,还哇哇地又叫又跳!有小鸟扑楞楞飞来,便投石子将它们轰跑,自以为很得意呢!谁知道,爷爷见了,向我“嗯,嗯”的瞪眼睛、吹胡须,不许我在桔树下吵闹。但我总不记取教训,老是把爷爷的话忘掉。那年桔树开花不结果。我失望了!
在除夕夜,爷爷交给我一方小红纸说:“你拿这小请柬贴到桔树上去,把小鸟请回来。”我一搔后脑勺,问爷爷:“这是做什么呀?”他笑眯眯地说:
“你一见小红纸,就记住不能在桔树下吵闹了。”嘻嘻,这办法果真好!过了新年,我走到桔树下,一瞄着这小请柬,便悄悄地退了出来。不多时,小鸟又飞回桔树上来唱歌了—还筑了一个茶盅大的窝呢!
这一年,真的长出黄澄澄的桔子,沉甸甸压弯了枝杆儿。我问爷爷:“是小鸟把桔花团成桔子的么?”爷爷乐呵呵地说:“不哩!小鸟能当树医生,吃掉害虫,使果树开花结实。”往后,我不再吓唬小鸟了。
都几十年了,我家那棵大桔树还在年年开花,长桔子。近几年的桔子又长得特别多,特别大。
但我的爷爷早已故世了,他栽了桔苗,自己却没有尝到桔子。我永远记住爷爷的话,也从没忘记自己是和桔苗一起长的!
过年
在我的童年时代,过春节叫“过年”。记得那时一位老师写过一副春联,上联记不起来了,下联是“年年难过年年过”。这正是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穷困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到农历年底,财主们讨债收租的人纷纷出动,那悲惨的情景就像《白毛女》电影里一样。那会儿临了过年时,总要没完没了的下几场大雪,讨债收租的人每每是穿了防滑的箬壳草鞋来的。见到“穿箬壳草鞋”的来了,村上的人逃的逃,躲的躲。
但是,当时的劳动人民总寄希望于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蚕花茂盛”,日子能过得好一些。于是,好歹要过个“年”,图个顺溜,求个吉利。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很多,觉得最有趣的是除了大年三十夜吃“团圆饭”,便是农历正月初一这天。
这一天,声称“不动烟火”,也忌讳扫地。刀具、炊具,甚至连秤也“封”起来了。倒不是贴封条,在菜刀上嵌着一个红萝卜,在秤钩儿上扎着一个红萝卜。在锅盖与锅子的接合处,则贴着一只用红纸剪成的元宝。这一切,都是在吃了“团圆饭”后干的。我们孩子最喜欢挤进大人里去,做这些事了。农历正月初一,就吃“团圆饭”剩余下来的饭菜。大年三十夜的饭菜总是煮得很多很多。
如今想想,这种风俗看如很怪,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那时候,我的妈妈曾经对我这样说,我们家庭主妇,烧饭煮茶,饲鸡喂羊,洗衣打扫,一年忙到头,就大年初一这么休闲一天。其实,家庭主妇在这一天仍不得闲,说“不动烟火”,饭菜还是炒热了吃,只是比往日宽松了一些。天天一大早起来煮早餐的妈妈,这一天可以睡个懒觉。正月初一各家各户的大门,一般都开得比较迟。当家的男人上街,只准从边门出去。我们家乡养蚕宝宝,谓之“关蚕花门”,有祈求新年蚕茧丰收的意思。
正月初一,许多大人是装着开心,我们不知世事的孩子却是真开心。跑到哪户人家,向长辈们拜个年,都有花生吃,都有糖茶喝。这儿给一点,那儿“甜一甜”,回到家里总是两只小口袋满满的,觉得小肚子胀乎乎的。
清明果
每到清明节,见了已进入市场的圆圆清明果,我总要惦记起一位山乡大妈来。
那年,我刚要上学,舅舅连书包也给买好了。
可万恶的日本侵略军的炮弹,一下子飞进了我的家乡!飞机在头顶盘旋扫射。于是,我们全家开始逃难:先是乘坐一只大船,逃来逃去,过着流浪生活。而后,逃到了离家远远的山乡,住在一位大妈家里。
大妈小脚零丁,十分俭朴,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有一天,大妈突然端出一盘清明果来。可爸爸妈妈都不记得是什么日子了。我还是第一回见到清明果,觉得真新鲜:碧碧绿的清明果,有汤圆那么大,每一排有八个,分做两墩堆着,按在青茸茸的箬叶上。在一个个清明果上,都印着一个小小的红点儿。
这时候,妈妈告诉我说,今天一定是清明节了!兵荒马乱的,大妈还费心机磨了糯米粉,采了蓬蒿,给我们做了这么多清明果。她可真是个强女人、有心人啊!妈妈在大妈的催促下,勉强地吃了一个。我可吃得喷喷香。记得大妈当时对妈妈说了很多的话,我现在只记得一句:“要活下去!挺过去!日本侵略军没有好下场的。”
果真不出大妈所料,经过八年抗战,我们胜利了。回到老家后,妈妈在清明节做了许多清明果。
与大妈所做不同的,有碧绿的清明果,也有雪白的清明果。我们水乡没有箬叶,便把白绿相间的清明果,堆在枇杷树叶子上。按我们家的习俗,这清明果要先上坟祭祖,而后在亲邻之间互相交换,叫作“调青”。还包含着赶春夺丰收的意思。吃了清明果,是家家无闲人了。
大妈!您还健在吗?我将永远记住您:穿一
身土织土染的蓝布衣衫,清癯的瓜子脸上常带微笑;头髻上插着的那个玉簪儿,凝聚着坚强和勤劳的光彩
卖花的小女孩
有一个梦,老是在追逐着我。
这个梦次次不变,但朦胧得可爱,像荧屏上的雪花点儿,更像童话里的“星星树”,闪闪熠熠。
这是一个童年的梦。那时,在杭州圣塘路口北侧的宅院里,曾有过一棵高大的白兰花树:翠绿的枝丫探出墙外,洁白洁白的花儿飘逸着缕缕清香。那时候仅有几班半漆着桔黄色以灵隐为目的地的永华公司汽车,冷冷落落地经过这里。这地段十分幽静。
我每逢花市跟妈妈去杭州作客,总要循着这白兰花树的缕缕清香,驻足顾盼不忍离去。慢慢地,也就熟悉了这家古朴宅院里的花主人的营生。一大早,便有一群小姑娘守候在这宅院门口。
花主人打开门,她们鱼贯而入。看得出花主人是早作准备了的,只一会儿时间,这些小姑娘就提着一小竹篮的白兰花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