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戚顾] 梨园惊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而顾惜朝是从精神病院跑的,而不是监狱,许向阳的权力没大到能在全国范围内通缉他。
他继续向西边的内地逃亡。在张家口的偏远农村,有一对孤苦的老人收留了他做干儿子,他就在这里落了户。
这是1959年的春天。

在乡下,他做着简单的农活,日日重复着那个当年在病房里发明的游戏。

再后来那场举世闻名的运动就开始了,不过顾惜朝不关注这些。村民们也只道他是个穷苦可怜的流浪汉,又瞧着他长相不错,不像什么坏人。也没人给他扣帽子端屎盆的。
直到六八年年末,一群上海的知青下放到他们大队里来了。
知青们总在谈论上海的事情,顾惜朝在田里劳动的时候就故意离他们近一点。

不久以后他确定,许向阳在六七年年初就被当成革命队伍中隐藏的反革命份子打倒了,批斗他的时候,包括那精神病院医生在内的许多人都站出来揭露了他的劣迹斑斑。
现在全上海都知道,顾惜朝被许向阳惨无人道地关在精神病院后奋勇出逃的故事。后来又有人披露出上海沦陷时期日军大佐清田就是死在顾惜朝的房子里,国民党军官戚少商也是他帮忙抓到的。
他一下子成了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典型。人们在寻找他。

顾惜朝弄清楚这些事情之后,思考了一夜时间,然后打包袱离开了张家口。农村的生活,即使已经过了九年,他依然是不太适应。并且他不欠那老夫妻什么,他们给了他一个遮风避雨的住处,而他养活他们,帮他们干了九年的农活。


他回到了上海。
从他被关进精神病院到现在,十八年。
算起来真是吓了一跳,不知不觉,他竟已是个中年人了。

他感慨万千地在城市中穿行,如今这城市已躁动到如火如荼。
从火车站出来,广场上有人在批斗,中间台子上几个革命小将挥动着胳膊,被批斗的人跪着,腰弯成九十度,手被缚在身后,脖子上挂着一个沉重的大牌子,上书“我是害群之马许向阳”。
旁边几个陪斗的穿着戏衣,脸上涂成可笑的模样,是谓“牛鬼蛇神”。

顾惜朝隔着人群看着台上那个夺走他至少8年生命的人,长生班大院当年的小六子,比他大两岁,算起来也不过四十多岁而已,却是已经满头白发了,佝偻着,被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指着,气喘如牛,眼神涣散。
这是一场无法评价运动,却让顾惜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复仇的强烈快意。
人群涌动中有人认出了顾惜朝:“顾惜朝回来了!”
“顾惜朝回来了!看你如何狡辩!”人们喊着,群情激奋。
台上的小六子在人群中茫然地搜索着,露出绝望的神情。

顾惜朝被带到了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一个戴着大厚框眼睛的人询问他有什么仇要报,有什么怨要诉。他大致讲了怎么被关进医院,又怎么逃出去,逃到张家口躲了九年。
杀人、自保。无非是人心之间的算计,该说多少,该怎么说,顾惜朝再清楚不过了。

几天以后,传奇名旦顾惜朝的事迹上了报纸。他又住回了愚园路的老房子,有人将锦旗送到家里来。
他知道,此时那些曾经与他同台的名角们大多生不如死着,但他活得很好。
八年监禁生活的经历保护了他,脖子上那条长长的丑陋伤疤保护了他,让他在这场运动中侥幸逃生,得以苟延残喘。

一直到七八年革命结束,顾惜朝住的小房子不过被打扰了一次。
那时一队破四旧的红小兵摸错了门,很凶的冲进来,顾惜朝很坦然地让他们搜,他的戏衣、行头、书籍等等早已被他封箱埋到后院的地下了,他不担心。
只是后来这群孩子走了之后,他发现床头柜里那个小布包不见了。装着扇子、信和影集的小布包,那是戚少商唯一留给他的东西。

他慌了一阵,准备去找。可是后来又想想,反正人都走了,还留着那些东西作甚。

于是那些年头里他只有重复着当年在医院病房里发明的那个游戏。
无数的晨昏成群结队地从城市上空呼啸而过,日光悄悄地爬上窗台,爬过衣角,又从窗台边轻轻爬走。
某天顾惜朝忽然想起来对着镜子梳头的时候,竟发现自己开始有了白发。
不唱戏以后他几乎不会去照镜子了。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已然真的老了。

想想也是。当年和戚少商在一起的时候,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年,让他几乎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生离死别。
而步入中年之后,所有的日子加起来也不过在空气中虚虚画个“戚少商”的辰光罢了,十年八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有时候他回忆回忆,自己竟只有那四二年到五零年之间的记忆是鲜明而深刻的,而后来被关着挖地道的八年,流亡在张家口的九年,包括文革时期隐居在愚园路的日子,其实只是一些面目模糊的片段而已。
住的日子久了,便连时间也忘了。

再后来,历史似乎在一夜之间匆匆掉了个头,黑的变成了白的,白的又变成了黑的。
顾惜朝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得到了“人民表演艺术家”的称号。
那几年里不断有新的外来事物涌进来,人们脱下了清一色的蓝衣服。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大街上又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时髦了。
封闭了近三十年后,人们对国外的一些东西竞相模仿,不论好坏照单全收。这种在百废待兴的时候忽地涌现的时髦,有些在顾惜朝看来简直是灾难性的。
比如说布料廉价、做工粗糙、胳肢窝处明显皱着的西服,男青年们几乎人人一件,不管能不能看,大家都穿着。顾惜朝这就想起了四十年代的时候某人常穿的那种深色毛料西服,永远是服帖合身的。可惜这种精细的老日子是回不来了。

他把自己压在箱底的几件青色长衫翻出来,拿去让裁缝改小了尺寸——他愈发瘦了。
那些个裁缝都啧啧惊叹那几件衫子的料子与做工。

从此顾惜朝又穿上了属于他的青衫。
这在八十年代初,人人效仿西方舶来品的大环境下简直是对时装工业的一场正面对抗。
清晨赶早班的黄浦区居民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材瘦高面目清癯的长衫中年男子从愚园路出来,在外滩江边散步。
他们对其指指点点,看,那就是解放前北京的名角儿,艺术家呢,不一样的。

不久以后在政府的要求下顾惜朝收了徒。几十名戏校的孩子中他一眼看中了那个圆圆脸的孤儿,清清秀秀的,大而黑的眼睛,一笑两个酒窝。
这孩子叫小飞,其实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在文革中失去了双亲,对戏曲很有悟性。
其实这时候已经很少有男子学旦角了。只是他们一个愿意学,一个也愿意教。
顾惜朝很喜欢小飞,他们亲如父子。


现在是一九八七年了,小飞已经长成了十七岁的小小少年,眉宇间很像当年的戚少商,可一扮上相往台上一站,又活脱脱一个顾惜朝。
顾惜朝看着这个孩子一步步地成长,心中很是安慰。

这天小飞的文化课学校要给台湾回大陆探亲的台胞代表团上演一台文艺演出。这是建国以后台湾当局第一次允许当年的官兵回大陆探亲,这台演出无疑很重要,是小飞第一次参与这么重大的演出,并且担任压轴,上去唱《蔡文姬》里《文姬归汉》那一折。
顾惜朝把自己当年埋在后院的戏衣和行头挖出来,对着它们愣了半天,亲手统统送到了小飞那里。
那些老北京时代的行头,细致繁复华丽耀眼到小飞的同学们无法想象,珍珠水钻金锁片全是真家伙,光头十足。
小飞看着直咂嘴,他没想到顾老师居然存了这么多老货,这其中一支钗就够如今一个普通人家吃上一年。
顾惜朝在吃不饱饭的日子里也没舍得动过这些东西,如今他将它们统统送给了小飞。

从小飞的学校出来,顾惜朝照例沿着浦江边散了会步。迎面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团走过来,有导游在讲解着外滩灯红酒绿的历史,旁边跟着一大群的摄影记者。这些年到上海的旅游团越来越多了,顾惜朝没怎么注意地瞄了两眼。
蓝天白云之下,他捂着自己被风吹得有些乱的花白头发,与那一群人,擦肩而过。

其实,那就是1987年台湾当局放归的第一批大陆探亲团。
那其中,就有戚少商。


那天戚少商们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去一个什么学校观看一场演出。
进场前他看到演出单上最后一个节目是京剧《文姬归汉》,似乎想到点什么,心里便悄悄埋下一点期盼。
待到那蔡文姬出场,一开口:
“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戚少商全身的血液“哄”一下子都集中到了头顶:那难道不是顾惜朝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