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箭传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分辨。他得到这个消息地那一刻便知道,叛军完了!结果果然不出他所料,几乎在与之同时,潼关竟然被克,粮草的供应开始困难,至少他在孟塬码头便开始看到与管粮地大肆争吵的将领。

军心大动,除了前两件事外,也来自于杨诚的平叛檄文。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倒戈,甚至也大胆的谋划过借运粮之机,一举夺占孟塬,既让潼关无顾后之忧,又可以堵住叛军的退路:关中叛军手中的沿河诸城,只有孟塬才有机会利用大型船只搭建浮桥,让大量将士通过浮桥退回渭北。这样的功劳可谓不小,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他并不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之前的叛投只是因十几年来对朝廷已是心灰意冷,现在他又如何肯再轻易倒戈呢。更何况他对杨诚并不了解,单看其升迁的速度,便认定其是个善于攀附的小人而心存不屑。

“这就是你的帅营了吧。”杨诚指着面前一所宽大的宅院,放开了仍在思索的韩亮青。别看他一路谈笑风声,就像回到自己的军营里,可若说心里没有一点紧张,那也是不可能的。这毕竟是数万叛军的大营,而且之前双方还在对峙中,甚至在还没进入镇内时,他便已经发觉韩亮青的部队仅占其中少数。就算韩亮青有心归降,但其他统领的将领呢?若是他们联合起来发难,恐怕韩亮青也保不住自己。

但这一步他却必须迈出,只

明白这一步的重大意义。虽然长安城内已经有好几万但这些只是战俘,在被逼无奈下才投降的,没有一次战斗像今天这样,没有交锋便降伏敌人。之前的几乎全是迫降,这一次虽然也是在自己大军的围困之下,有着逼迫的成分,但毕竟没有战斗。他就是要借着今天的契机,从逼降到诱降。直到最后让叛军主动投降!一场战斗都不再发生便结束这场叛乱,便是他最理想地情况。当然。这样的状况根本就不可能,但能少一场战斗,能少一个人流血,却是杨诚为之努力地方向。

“叛将失礼。”韩亮青猛然惊醒,一边以眼神示意自己的几名心腹将领,一边引杨诚入内。“我们来的时候。这个镇里已经没有一个人了,所以,所以我就……”搓了搓手,韩亮青面上竟浮出一丝扭捏之色,就如一个犯错的孩童一般。杨诚的部队军纪严明,向来与民秋毫无犯,一向深得民心,这一点倒是他常有耳闻的。潜意识里,他已经把自己当作了杨诚地部下了,想起自己竟然以民宅为营。内心便隐隐不安。

“没事没事,韩统领不用自责。同时也切勿再以叛将自称了。”杨诚毫不介怀地握住韩亮青的手,一脸诚恳。不要说叛军入关以来对百姓的残暴,就是单单这两天数十万叛军从这里路过,这个镇子要是还有百姓的话可就奇了。住住这些无主之屋就有罪,杨诚倒还没有古板到这种程度。

二人一路说着话,并肩向大堂走去。或许因为还有些拘谨。都是杨诚在问,韩亮青回答,倒有些讯问的味道了。看到韩亮青的模样,杨诚心中也不禁无奈的苦笑:自己还是小兵时韩亮青便是以统帅万人的大将了,现在在自己面前却是这副模样,这些变化皆由权势而来,怪不得会让如此多的人舍了一切去追逐。

虽然话语不多,不过杨诚也大致了解了这镇里的情况。韩亮青本部一万人,不过在这里地只有七千人,另有三千因为之前押粮耽搁。此时应该还在孟塬。其余的五万多人则分别来自六支不同地部队:卢西、无终二部一万八千人,主将俱是和他差不多因迫于三家威压而加入的外姓将领;郑氏的河间、高阳、博陵私兵二万七千人。统领却是与郑氏有姻亲的大族子弟,都是些纨绔子弟,不足为虑;另有一支八千人的部队却是顾氏宗族统领的,来自桑乾地边防军,颇有些战力,不过他们与另外这六支几乎全有郑氏标记的部队并不和睦,单独驻守在镇子的东南角,此时应该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防万一,韩亮青已着亲信去联络卢西和无终军的将领,与自己联手防范桑乾军,相信等他们了解到真相时,也无力回天了。事实上这次的突围,也只是韩亮青部与卢西、无终的一部分而已,郑氏三营的将领已经无力掌握局面,所能指挥的不过是少量亲兵。顾氏的桑乾军虽然稍好一点,但也是士气低,真正能完全受控制的只在半数左右。

“韩统领倒也是思虑周全,不愧为征北老将。”杨诚由衷地赞道。到底是出自征北军,虽然当年他除了善待士兵这一其他将领完全不屑的方面在士兵中有些影响外,战绩几乎是征北军中最差地一个,但仍然不是那些世家子弟可想媲美的。看着韩亮青略有些花白的双鬓,杨诚不禁心生感慨。对于韩亮青他的所知完全来自传闻,据说他毫无背景,但早在征北战开始之前,便已经是一名驻守边关多年的边将了。

根据当时士兵之间的传言,他当上统领的经历也颇有些戏剧性,有一年匈奴来犯,而且来势十分大,数座边塞没抵抗几天就沦陷了。一时间烽火四惊,甚至有几座边塞将领不战而逃,好点的还带着士兵一起逃,自私一点的将领则带着心腹自己跑了。

不幸而又有幸的是,韩亮青便摊上了这么个自私的将领,根本连招呼也没打,自己一个人便偷偷溜了。群龙无首而敌骑又逼近的情况下,因为平时毫无架子,韩亮青便被推举为了临时统领。更加幸运的是进攻他驻地的并不是匈奴主力,而是一小股掠劫的游骑。在齐心协力之下,有惊无险地让他坚守了足足一个月。等到朝廷大军赶来驱走匈奴人时,他那儿便成了唯一一座坚守上月的边塞,甚至还在匈奴撤退时进行了追击。如此一来,在诸塞失守、数塞不战而退的惨淡战报上,韩亮青这个并不怎么出彩的战功便显得异常显眼了。

经此一战,让他成了当时的边塞名将。不仅连升数级,成为两万多大军地统帅。而且在对匈奴转入反攻阶段后。赵长河奉旨组织征北军,也不得不把这个毫无背景的人考虑进去。虽然后来韩亮青比起其他诸营统领都显得颇为不如,但赵长河却始终不敢轻易撤换这名昔日地“边塞名将”。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韩亮青便是庸才,他也有一项值得称道的地方:在所有征北诸营中,他参战的次数和战功虽然最少。但同时士兵的伤亡率却也是最低的。十年的大战,只有他地正统营几乎保留了七八成最初的班底,而满员一万人的神威营,却在此期间累计失去了近六万鲜

命。这个让许多将领和官员不屑的数字,却令无数的之向往不已。

事隔多年的今天,在杨诚眼里,韩亮青仍然是一名了不起的将领。要知道在与匈奴人的战争中,不是避战、畏战就可以减少伤亡的。特别是各营在每年轮番进入草原地战斗中,逃避、胆小往往会带来灭顶之灾。韩亮青不可能总是那么运气好,每次都遇上敌人的游骑。那么他就必然有着其他将领所不具备地成功秘诀。在杨诚希望将伤亡减少到最小的今天,韩亮青这样的人便显得犹为珍贵了。这也是杨诚甘冒风险的原因之一。

或许是因为跟随的诸将留在了门外,也或许是因为杨诚脸上一直挂着善意的笑容,在双方落座之后,韩亮青已没有那么拘谨了。毕恭毕敬地向杨诚一礼之后,略有些感激地说道:“末将何德何能,竟然让招讨大将军如此礼遇。恕末将冒昧问一句:三家气数已尽。招讨大将军又已得潘家之助,荡平洛阳指日可待,又为何如此厚待我这毫无用处之人。”

杨诚微微颔首,一丝惊讶的神色在眼中一闪而逝。听到对方不再以叛将自居,显然已是诚心归降,顿时让他心中大慰:至少这第一步,自己已经达成了。不过对于韩亮青竟然知道潘家暗中投靠了朝廷,杨诚不由心中暗惊。要知道这件事除了他和刘虎以及参谋营的核心成员外,连张破舟等亲信将领也是不知道的,即使有这次潘家率先逃跑。也不能据此断定其投诚之实嘛。

似乎知道杨诚心中的想法一般,不待杨诚出言询问。韩亮青已自己解释道:“末将之前替叛军押运粮草,孟塬所贮之粮足够大军十日之需,再加上水路三天一次的补给,就算无法打通潼关,关中叛军的粮草供给也足够半月之需。身为三家之一,潘氏的将领又如何会不知呢?是以一听到他们沿途散播的谣言,末将心里便有了八九分把握。不过这也是孟塬管理钱粮的郑氏守将之短视,若不是他一闻潼关失守后,不是先图夺回潼关,而是自私地考虑三家嫡系的部队,早早地便开始克扣其他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