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村即向身边的幕僚感慨道:“本军上级机关派遣军司令部的热情态度,值得你等效
法。按中国古代兵书的说法,所谓带兵之道即收揽英雄部将之心。盖因在日常交际
当中,即使第一次印象欠佳,尚可通过不断交往,逐渐谅解而成密友,但战场上往
往只能相逢一次,以后就多靠电话、电报、书信等往来。因此,第一个印象是极为
重要的。”冈村对所谓“领导作风”甚是注意,待人接物从不忽视微末细节,出了
差错也及时补救,他觉得这些“决不是单纯的礼仪和庸俗的亲切,而是以诚意换取
人心”。经常听他训戒的身边幕僚,也总是感谢这位教师爷似的上司“常在匆忙之
中及时对幕僚进行实地教育,使我等受益匪浅”。
在武汉会战之前的徐州会战中,日军虽于5月19日占领了徐州,但在战略上并没
有取得成功,它企图聚歼徐州附近集结的约50个师中国军队的计划没有实现。
徐州会战的简要经过是:攻占南京后,日本在中国长城以南华北、华中地区,
已总计约有60余万兵力,而且连战连捷。首都南京陷落后,中国政府依然无意屈服,
而且激愤于日军在南京的血腥大屠杀,抵抗的意志更加坚决。因而,日本大本营试
图再次通过大规模作战,寻歼中国军队主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日军强悍。当时,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日本方面,在
作战中进行兵力计算时,一般是按1个日军师团抵3至5个中国师来制订军事方案。甚
至有时1个日军师团,居然追得10几个中国师到处跑。除了武器装备的因素外,日本
官兵各方面的素质确实要比中国军队高出一筹。但是,相对而言不能打的军队能跑、
能躲、能机动,“七七”芦沟桥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无论是在攻占平津的华北作
战中,还是在攻占太原、上海乃至南京的一系列大规模作战中,都没能重创中国军
队主力,每次都让蒋介石及属下的高级将领们,成功地将主力部队撤出了日军的包
围圈。这种所谓“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使留下来的老百姓遭了殃、受到侵略者的
蹂躏,但也确保了中国军队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日军一口吞掉,中国军力的元气未伤,
才使得8年抗战能够坚持下来。日本近代以来受“脱亚人欧”潮流的影响,崇尚欧洲
强国,瞧不起中国,它的某些军事理论家甚至连东方优秀军事遗产《孙子兵法》都
不屑一顾,认为里面净是些机诈、权谋之计,在日军内宣扬多了会影响日本武士那
种死打硬拼精神的发挥。其实,东瀛列岛的那些军事理论家,哪里懂得我泱泱中华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底蕴和力量。闲话这里且不再多说。 根据大本营的这一意图,当时隶属于日军华北方面军的第2军,于1938年3月派
其两个精锐师团向南转进。13日,第10师团在矶谷廉介中将率领下沿津浦路进攻邹
县、滕县、临城,坂垣征四郎中将指挥第5师团由东路进攻莒县、临沂。企图汇合于
台儿庄,从北面包抄徐州。中国军队在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上将指挥下奋起抗击。
14日,日第10师团濑谷机械化支队从邹县南面的下店附近发起进攻,连陷滕县、临
城、韩庄、驿县,逼近台儿庄。经过短暂休整并补充弹药后,从23日起,日军向台
儿庄大举进攻,中国守军池峰城师顽强抵抗,双方展开殊死战斗。这时,李宗仁急
令庞炳勋、张自忠等率10余师前去增援,将已占领了台儿庄一角的濑谷支队包围。
日第5师团报木支队前来援救濑谷支队,4月2日到达台儿庄以东五六公里处,很快也
受到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3日,台儿庄大半已为日军夺取,池峰城等部当夜组织敢
死队向敌猛冲,又夺回了一些阵地。次日,汤恩伯军团到达庄北,日军陷入重围。
7日,日军这两个实力相当于旅团的支队,除少数官兵冒死突出包围,大部分被歼灭。
台儿庄之战,中日双方军队都有拼死精神。日军战斗详报记载:当獭谷支队猛
攻庄内阵地时,“全部守军凭藉散步壕顽强抵抗。敌在狭窄的散兵壕内,尸体相枕
力战而死的情景,虽为敌人,亦须为之感叹。曾令翻译劝其投降,绝无应者。尸山
血河,并非日军所特有。不识他人,满足于自我陶醉,为国、为军计,极应以此为
戒”。而日军也不含糊,进攻时官兵们踏着一排排倒下的同伴尸体往上冲,仅随战
随运回莒县焚化场的尸体,几十辆卡车就往返了两个来回。溃退时,几十名重伤无
法行走的日军官兵,竟狂呼着“天皇万岁”的口号自焚。双方都打红了眼!
是役,日本方面的统计是:第5师团死1281人,伤5478人;第10师团死1088人,
伤4137人。中国方面的统计是:敌死伤2万余人,我缴获步枪万余支、轻重机枪931
挺、步兵炮77门、坦克40辆、大炮50余门。
双方的统计虽有差异,但这是全面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正面战场上首次取得的
较大胜利。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为此,利用这次军事上的胜利,国民政府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力宣传台儿庄
大捷,旨在一扫开战以来的失败情绪,鼓舞军民的斗志,并借此引起世界注意,争
取欧美援助。
中国方面搞宣传战,日本甘拜下风。因为作为侵略者,失道寡助,理本来就不
在它那一边。日本担心“彼等宣传的所谓‘台儿庄大捷’,使中国军的士气振奋、
斗志昂扬。并向内外大肆宣传,已歼灭日军,将其击退至海岸。实有促使中国民众
团结、各国援蒋政策积极化之虞”。在台儿庄之战进行过程中,大批中国军队向徐
州地区集结。日本方面发现中国军队的主力已集结于徐州地区,认为这是“实施南
北夹击、痛击中国军队、瓦解其抗日意志的大好时机”。所以,台儿庄的枪炮声刚
一沉寂,东京大本营就下达了陆字84号令,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联合发
动徐州会战,核心只有一个,聚歼徐州地区的中国军主力。
东京大本营唯恐华北、华中两个方面联合作战时,出现不协调,4月中旬,特派
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桥本少将为首的“大本营派遣班”前往现地,负责协调和指导
两军的行动。
从5月下旬开始,日军7个师团配置若干混成旅团、重炮旅团,总计30余万官兵,
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兵分5路,像一只张开的巨掌,向徐州扑来。其中4路已接
近徐州外围,即将形成合围之势。另一路由“东方劳伦斯”土肥原率领的第14师团
则脱离主力急速南下,欲切断陇海路,阻止郑州、开封一线中国军队东进增援。小
小的徐州地区一时集中了中日双方上百万军队,中国军队能在此时此地与日军拼死
决战吗?有把握取胜吗?这个大主意只能由最高统帅蒋介石来拿。
蒋介石没有想到局势会演变到这一步。他从来没有与日本人决一死战的念头。
当初,面对日本的一步步侵略,他奉行过“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安”的对象
自然主要是消灭共产党,以及异己的各地方实力派。结果,酿成了震惊中外的“西
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放弃了他那个主次颠倒的政策。不过在那次事件以后,他仍
坚持自己那句著名的口号:“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
决不轻言牺牲。”现在能够与日军在徐州地区进行一次战略性决战吗?“不能!拼
光了老本,那正中日本人的下怀”。权衡了利害得失后,他作出了决策。
周恩来在一次与记者谈话中提到对蒋介石的印象时说过,就战术和战略这两个
方面相比较而言,在战略问题上他是强项。蒋介石认为,在中日战争初期要以“积
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为战略方针。因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毕竟不如对
方,必须要有长期战争和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本来,他希望以几倍甚至是10几倍
于敌的重兵集团,稳妥地消灭对方个把师团,再创造一个台儿庄式的胜利,岂料30
万日军黑压压地扑来,徐州一带虽有自己50多个师的60万人马,但从历次作战的经
验和一般估算来看,是打不过对方的。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起躲得起。5月15日,
就在日军的包围圈即将形成时,蒋介石瞧准在中国军队西南方向还有一个间隙,果
断地下令放弃徐州,向西南突围。至5月下旬,各部队甩掉日军撤退至皖西、豫南。
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