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第二套,里面穿一套小褂裤,外面一个长衫,也是破破烂烂。当然从来没有洗过,所以衣服就很脏,他也不忌讳,看它很肮脏,但闻闻它的气味那叫莲花香味,这都不是凡人。这些人示现的比较特殊,容易引起人注意。所以诸佛菩萨的应化身很多,我们学《华严》的,能够学到善财学习的精神、学习的态度,我们相信在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有像善财同样的成就,善财的成就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套一句宗门里面的话,他会学,我们不会,他会。经教里面,我们就要学这个本事,会学,无论什么境界里面,我们遇到了,要懂得回光返照,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无一不是善知识。所以这条是「智明善巧受生」。
  我们再看下面一条,「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於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这条讲断烦恼的,断烦恼要智慧,智慧能断烦恼;定力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所以佛法修行总的指导原则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定怎么成就的?持戒成就的。於是我们就懂得,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得定的。可是我们遇到一些持戒很严的人,他烦恼习气很重,傲慢、脾气很大,跟一些同参道友住在一起,他常常骂人,骂这个不持戒,骂那个破戒,这是不是持戒人?不是。什么是持戒人?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很好,他讲了一句话: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样持戒,你才能得定。你虽然戒持得很严,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你提出批评,你怎么能得定?戒是持得不错,可是你定得不到,那就不是真持戒。真正持戒的人,不见别人的过失,只见自己的过失,这是什么原因?他看到持戒的人很尊敬,看到不持戒的人不批评。持戒的人是善知识,是来勉励我的,做好样子给我看;破戒的人、不持戒的人也是善知识,他做出样子来警惕我。这样他才能得定,他才是会持、会修!哪有天天批评别人?哪有这种道理?你天天批评别人,你的心里所存的全是别人的垃圾,你都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变成垃圾桶。
  心是清净心,自己的清净心为什么变成垃圾桶?你收集垃圾。真正修行人怎么样?他不收集,不但是恶的他不收集,善的也不收集,他心才会清净。为什么他不收集?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心清净,清净就是定,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道理要懂。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最高的修行指导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所以佛家的经典,《大藏经》就是依戒定慧来分类的,定是经藏,戒是律藏,慧是论藏,经律论三藏。如果不从持戒下手,你就没有根,持戒的目的,是帮助你恢复清净心,帮助你得定,用意在此地。如果持戒得不到清净心,这种持戒叫修福,因为持戒是好事、是善行,你修的是福报;如果得定,那叫功德,就不是福德,你清净心现前。由此可知,与智慧还是有关系。
  舍离想受这是修定,想是第六意识,受是第七识,舍离就是把这两个放下,放下分别,想是分别,受是执著。你看看,放下受、放下执著这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菩萨。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你细心去观察,是不是这个样子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他做得很逼真,一生持戒,在物质生活上,三衣一钵。那个时候教学没有经书,没有书本,只是佛说,大家听。佛法里面有经书,是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学生们把世尊在世所教的,怕失传,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这才称之为经典,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经书。要不要记忆?不需要,佛要的是你开悟,不是要记忆。你记是别人的东西,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把它记住,也能讲得跟他一样,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你悟,你要是悟入,你跟他同样的境界,你说出来跟他一样的,但是是从你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不是他的,这才是佛的好学生。所以是要你开悟,不是要你记得多。记得多说实在话,这种学问在中国古圣先贤也不赞成,孔子在《论语》里面就讲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是智者大师把这个级别降了一等,他老人家说得很好,记问之学可以为人师。你记得没有错,是古圣先贤说的,你能够教人,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没有悟入这个境界,国之师也,你是个好老师。如果你要是悟入,就不是国师,国之宝也,国宝级的。智者大师这个标准也很好,也很难得!
  毕竟世尊那个标准是太高,我们就能想到,当年在世跟他的这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不是简单人物,个个都开悟的,悟的有浅深不一样,最低限度都是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此地讲的想受放下,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这个放下了。他们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确实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这就他比我们高明的所在。我们见到他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和光同尘,他自己真正住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佛经典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世尊是成佛了,他自己也承认):佛住实报庄严土,你怎么会住在这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他盘腿坐在那里,他把腿放下,把一只脚按在地上,叫那个问的人,「你看看,我是不是在实报庄严土?」他一看,佛真的是在实报庄严土,地是琉璃地,佛坐的座位不是草铺的,七宝庄严。这是佛显神通,让他看看佛住的地方,你们看不见。他腿收回来再盘坐的时候,就恢复原状,大家就看不见。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个苦行僧,实际上他真的是像毗卢遮那、像阿弥陀佛一样,无比的庄严。这个事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家所讲的,空间维次不相同,佛偶尔示现一下叫你看看,那个空间维次的庄严,让你断疑生信。
  放下,是修行证果的秘诀,从理上讲一念之间,只要你肯放下,凡夫就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就是因为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障碍,所以你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自己不知道;佛菩萨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这里讲的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不知道。《华严经》上的菩萨都是初住以上的,他们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以他们知道。立刻放下,立刻就转凡成圣,第一个为我们做出这个样子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他三十岁。他也到处参学,这是什么?这是示现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求知的欲望,都想学!他就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十九岁开始出去参学。那个时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学术,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的最高峰。印度人做功夫他有他的特色,那就是禅定,宗教里面重视禅定,学术界也重视禅定。其实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当中,也重视禅定,可是从中国有史以来,对禅定的功夫没有印度人那么深,因为中国的禅定还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印度的四禅八定他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全部突破,所以他对六道的情形就了如指掌,他太熟悉、太清楚了。六道轮回不是假的,为什么?哪个人修成四禅八定他都知道,你去问问那些人,他们讲的都是一样的,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当然也得到这个境界。
  而印度的学术跟宗教,都以为这已经到究竟圆满,已经成就一切智,已经证得大般涅盘,大般涅盘是不生不灭。他们能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是四空天,把四空天就误认为是大般涅盘的境界,功夫就到此为止。可是释迦牟尼为我们示现的,就是并不以此为然,像我们求学,我们也会能想得到,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境界?这些问题没人想过,人家也不想,如果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四禅八定不是最高境界。而这个问题,在当时印度宗教界跟学术界都没有法子解答。所以释迦牟尼把十二年所学的放弃、放下,在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在大树下面入定,以后在这里开悟,这个树就叫菩提树。悟了之后,这个事情就明白,六道怎么回事他清楚,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的世界太大了,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给我做的示现,在一念之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从这个时候,这时候他三十岁,开悟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