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商人羊皮卷+财富圣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收回这笔遗产,所以才立下了这样的遗嘱。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个犹太人的遗嘱就有这样一个漏洞,虽然遗嘱将所有财产都给了奴隶,但其儿子只能选择一件物品。这里暗含着一个前提没有明确写出来,奴隶不会注意到,甚至连死者的儿子也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奴隶的全部财产都属于主人。这是当时社会通行的惯例,也是一个无须说明的前提。那么只要前提明确了,在此前提之下的任何规则都是不成立的,这就是这个犹太人遗产合同的关键所在。后来,正是在拉比的指点下,年轻人才终于解开这个活扣,既没有违背父亲的“遗嘱”,又没有违约,因为犹太人从不违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钻合同的空子。    
    其实,任何的法律和法规上的条文都不是绝对严格的。有人甚至做过这样一项研究调查,只有64%的法律是比较完善的,而善于灵活运用法律条文中不成熟地方的人,往往有源源不断的利润。    
    这也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会反复地修改和斟酌,他们总是会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去,不让对方有空子可钻。而犹太人的经理和老板每做生意之前,必先向律师咨询,看有哪些法律限制。他们严格地遵守这些法律的限制,但是同时也喜欢研究经济的法规和条文。他们会让自己的下属和懂得法律和经济的朋友一起研究,看看这些规定有什么漏洞。一旦发现了这些条文有说明不清晰的地方,就开始想办法钻这些空子。    
    犹太商人历来就有一个投机家的名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他们都能游刃有余地活动在各种机会和风险之间。他们总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积极挺进,让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在惊叹之余,你不得不佩服犹太人的冒险和刺激。    
    犹太商人继承了犹太民族的传统,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他们不但可以严于守法,而且还非常善于守法。商人的最根本行为原则就是追逐利益,而视金钱为上帝的犹太商人更是如此。在两千多年的商业实践中,他们不但恪守了“契约之民”的民族教条,而且还创造性地积累了大量利用法律的手段和通过契约达到自己目的的经验。说他们善于守法,此“善于”是指他们有能力在严格遵守法律或契约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哪怕这一目的在实质上是不符合法律或契约的规定,甚至是有违法律和契约原来的精神;也就是说,假法律或契约之形,而行非法或非约之实,注意不是违法或违约之实,因为他们是守法遵约的楷模。这种强调形式上守法守约的精神大量地体现在充满智慧的犹太寓言中。    
    犹太民族素来看重立约,并以信守合约为立身之本。连同上帝的关系也看做是一种合约关系,而不是像其他民族一样,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然而,合约一旦设定,具体的限定便马上有了“无条件”和“绝对”的性质,再也不能更改。显然,合约的这种严肃性较之立约中的主导方任意更改、毁弃合约的情形,更多地体现出一些公正性,在立约双方出于自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然而,这种公正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公正,它并不意味着合约内容上的公正。无论何种合约,立约双方总会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想方设法加上于己有利的规定。在上述场合下,一方处于明显劣势,更无法拒绝另一方变本加厉的要求。    
    于是,既要保证合约形式上的公正性,又要加强或者抵消内容上的倾向性,便成为立约双方互相攻防的一个小舞台。不过,舞台虽小,对双方来说,已经留出了很大的余地。从生活起居开始,在一切方面都颇为拘泥于形式的犹太民族,自然就向着形式的方向发挥、发展着自己的订立契约的智慧。靠着这种智慧,理应对他们约束得最为厉害的形式,却正好约束了他们的对手:那个奴隶之所以不带着财产潜逃,除了没看破遗嘱中的计谋之外,更大程度上还在于对犹太人守约所持的信任。    
    可是犹太民族的福祉恰恰在于,这种形式上的完备性正好同人类社会形式合理化的一般历史要求相吻合,合约形式的公正正好同现代法律形式上的公正相吻合:由同时作为合法权利之主体的立约各方所自愿订立的合约,即使其内容不公正,只要在一定的限度内,从法律上说,仍然是公正的。事实上,在今日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利主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首先成为智慧的主体。在现代商界中,较之那个奴隶远为自由、自主的人中,最终只能享有比那个奴隶好不了多少的结局的,也不乏其人。仅就此而论,富有立约、守约智慧的犹太民族在当今世界中的繁荣昌盛,也是一件理所当然之事了。


第二部分 冒险致富钻透法律的金洞(2)

    犹太人之所以不吃牛羊的腿筋,是因为《圣经》中的一个传说:    
    古犹太人的12支脉原是同父兄弟12个所传下的血脉,而这12兄弟的父亲便是雅各。    
    雅各年轻时曾去东方打工,依附于其舅舅的门下,并娶两个表妹为妻。后来,在神的允诺下,携妻带子返回迦南。    
    途中的一个夜间,来了一个人,要求同雅各摔跤。两个人一直斗到黎明。那人见自己胜不过雅各,便在他的大腿窝摸了一下,当时,雅各的大腿就扭了。    
    那人说:“天亮了,让我走吧。”    
    雅各不同意,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让你走。”    
    那人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雅各便把名字告诉了他。    
    那人说:“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角力都得胜了。”“以色列”作为今日犹太人国家的名称,其含义是“与天神摔过跤的人”。    
    堂堂正正的上帝在同人进行比试之时,却使用不规范的小动作。这对于老是责备犹太人不守约的上帝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举动。但犹太人为何偏偏要把这一条记录在树立上帝绝对权威的《圣经》之中呢?是否对上帝有些不恭?    
    也许,古代犹太人角力之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可摸对方的大腿窝,上帝不过钻了规则不清的一个漏洞罢了。而作为上帝的选民的犹太人把这么一个上帝钻漏的典故记下来,完全可能是出于将“钻漏洞”这种合法的违法之举或者违法的合法之举给以神圣化的需要。    
    从逻辑上说,尊重法律就应当尊重法律规定的一切,从内容到手段到程序,漏洞也不能例外。因为,一则漏洞本身就是某一法律条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则一个煞费心计钻法律漏洞的人,本身还是尊重法律的,他做的仍然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可是由于钻漏洞毕竟还需要有别出心裁(即同立法者有不同思路,或者能高屋建瓴地洞悉其奥秘)的心智和机敏,所以,漏洞常常只对聪明人来说是存在的,大部分人只能在“天衣无缝、固若金汤”的法律条文面前抓耳挠腮。    
    对于把研究律法看做人生义务或祖传手艺(这两种态度分别指向犹太人自己的律法和其他民族的法律)的犹太人来讲,任何一种法律都有漏洞(否则《羊皮卷》中也不会有这么多“议而不决”的案例)。    
    从犹太人已养成的习惯来看,与其破网而出,不如堂而皇之地钻漏洞更为自然,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既不引人注目,也不会于心不安,还可以让漏洞长存,以便后人进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落入了希特勒的魔掌,边上的小国立陶宛也处在了“狼吻”之下,许多犹太人纷纷逃离立陶宛,经日本迁往他国。    
    有一天,日本政府机关的函电检察官把日本犹太人委员会的莱奥•;阿南找了去,要他把一份发往立陶宛科夫诺的电文翻译出来,并解释一下。    
    电文中有这样一句话:SHISHOMISKADSHIMB’TALISEHAD。    
    阿南当时解释说,这份电报是卡利什拉比发给立陶宛的一个同事的,谈的是犹太教宗教礼仪上的几个问题,而那句话的意思就是“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进行祈祷”。    
    检察官听了这句解释,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就把电报给发出去了。    
    阿南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突兀地跑出一句“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