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三章
在人生终点回顾时,大部分人将会发现自己一生匆匆而过,惊讶地看见漠然无趣、不知不觉经历的事竟然就是他的人生,于是,原本被希望愚弄的人跃入死亡的怀抱。
(就像几年前我经常说,难道等到我快要死的时候回头看我的一生,发现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电视机前,还有在那个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度过的吗?我可不愿意几十年后看到这样的结果。…怪猫)
他无法忍受自己必须面对人生的虚幻本质,人生竟然可以存入闪亮的磁带,当下片刻和每一刻竟然如此快速地消逝成虚幻的电磁波。
团体需要时间来发展稳定性和信任感,新的团体常常容不下动机不强或能力不足而无法投入团体任务的成员(所谓任务就是和其他成员互动,并分析这种互动),然后经历数周不愉快的冲突,比如帅手段以多去势力、焦点和影响力,但产生信任感后,最终会逐渐滋生疗愈的氛围。。。。把治疗团体比喻成在战场搭桥,早期的形成阶段会有许多伤亡(即退出的人),一旦把桥搭好,就可以把许多人(包括留下来的初期成员和后来加入团体的人)送到更美好的地方。 (这个说法让我着迷…怪猫)
团体的疗愈氛围,(被)比喻成严重皮肤病变的治疗,让病人全身浸泡在舒适的药浴中。
带领团体最主要的附带好处就是有效的治疗团体不但能治愈病人,也常治愈治疗师(专业文献从来不谈这个事实)。
我就像大部分罹患重大疾病的人一样,讨厌人家欲言又止的样子,这种态度只会使我感到孤立、害怕。
一个人执著越多事,生活就会越沉重,与这些执著的对象分开时,也会越痛苦。叔本华和佛教都认为人必须放下执著。
执著的对象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因为预期中的痛苦而避免执著,显然只是令人半死不活的对策。
史宾诺莎认为如果从永恒的观点来看,原本令人困扰的日常事件就不那么重要了。(然而人无法永恒…怪猫)
第十四章
每一桩自杀都会在亲人身上留下震惊、内疚和愤怒。
第十五章
人虽然有具体的生活,却总是活在抽象的第二种生活之中,这一点实在值得注意。。。原本全然入迷、非常感动的人,在平静深思的层面却显得冷酷、平淡、疏离。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人不会被别人打扰,只有自己才会打扰到自己的平静。
当下才是安住之所,昨天和明天都不存在。过去的记忆、未来的渴望,都只会制造不安。平静之路就在于观察当下,并让它随着觉察之流毫无阻碍的飘浮。
第十七章
巨大的痛苦使人较能承受原本难以承受的痛苦,相反的,如果没有巨大的痛苦,即使是最小的烦恼也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那个在学校的胖女孩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现在是什么事把她唤回来呢?
团体治疗时最常用、最有效的技巧:把焦点从内容转到过程,也就是从谈话内容转到互动双方的关系本质。
请试着用现在式来说。
弗洛伊德曾强烈要求治疗师必须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美丽的女性,不要因为对方的美丽就压抑自己或处罚对方;。。。一篇文张“美丽而空虚的女人”,内容强调非常美丽的女人常常因为外貌而受欢迎和鼓励,以至于忽略了自身其他部分的发展,她的自信和成就都非常肤浅,一旦美貌消逝,就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她没有发展自己的内涵,也不懂得欣赏别人。
第十八章
强迫性思想可以分散注意力,保护你免于想其它事情。这种思想隐藏了什么事呢?如果没有强迫性思想,你会想什么事呢?
人必须有内心的混乱,才能生出跳舞的星星。…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若未沉浸在暗夜的心境
就无法写出永恒的佳句 …查普曼
难道生活如此痛苦,要为了平静而牺牲一切吗?。。。。。。所有强调解脱或美化来世的宗教岂不都是针对贫穷痛苦和被奴役的人吗?
第十九章
花朵回答:你这个白痴!你以为我开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自己,因为我喜欢,并不是为了别人。我的喜悦就在于自己盛开的生命。
治疗工作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互动,常常带有情绪;第二个阶段是了解刚才的互动。这是治疗必须进行的方式交替进行情绪的诱发和了解。
另一个基本原则:永远不要让成员在彼此讨论时用第三人称。
把回馈当成礼物,但你必须先判断回馈是否正确,我用的方法是核对别人的回馈是否撞击到我的亲身经历,是否有任何部分听起来是正确的?即使只有一点点、百分之五也好。我试着回想以前是否有人给我相同的回馈,我会思考可不可以找人核对。我想知道对方是不是指出了我的盲点,看见我没有看见的部分。
第二十章
年轻时的喜悦和活泼有一部分是出于这个事实:我们正攀爬生命之山,没有看见死亡躺在另一侧的山脚。
把焦点放在病人对自身生活困境的责任。成熟的治疗师不再接受病人对他人不当对待的表面说法,而能了解当事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身社交环境的共同创造者,关系总是交互影响的。
叔本华在十六岁写道:我发现从高山上看见的全景非常有助于思想观念的拓展。。。。。。所有微小的事物都消失了,整个形貌只剩下大的事物。
第二十一章
泰伦斯在两千多年前写的名言:我是个人,所有人性都不会令我觉得陌生。弗洛姆强调好的治疗师必须愿意进入自身的黑暗面,对病人的所有幻想和冲动都能感同身受。
第二十三章
请尝试一个思想实验。。。。。我了解你保持平静的渴望,但配合我一下,试着想象别人有今天这种反应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可能出现哪些感受?
有个人寻找一位智者,智者告诉他“选择的排他性”,每一个“是”的同时就有一个“否”。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就是不可能再有任何可能性。
第二十五章
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知名的刺猬寓言说明了他对人类关系的冷漠看法。。。。。。。换句话说,只有在需要生存时才会忍受亲近,一旦可以分开就会避免亲近。大部分现代心理治疗师会毫不犹豫的认为这种极度畏避社交的态度需要接受治疗,事实上,大量心理治疗工作就是针对这种有问题的人际态度,不但包括社交畏避,还包括形形色色适应不良的社会行为:自闭症、社交畏避、社交恐惧症、类精神分裂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没有爱的能力、自我膨胀、自我贬抑。
原来刺猬取暖的寓言是叔本华的。…怪猫
第二十六章
让别人有好心情的方法,恐怕就是说出自己最近遇到的困扰,或是泄露自己的缺点。
想象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我袒露,一个极端是最安全的袒露,算一分,比如鸡尾酒会;另一个极端算十分,这是在你想象中最深入、最冒险的袒露。。。。现在回顾你今天。。。袒露的话,告诉我,你为自己打几分?
。。。。。。现在告诉我,如果你提高个一两分,会说出什么事呢?
(团体)成员绝对不能因为自我袒露而受惩罚。正好相反,冒险的人一定要受到支持和强化。
纵向袒露,也就是关于过去的细节。。。。。。;但横向袒露却更有成效,也就是针对袒露的过程进一步袒露自己。
治疗师想回避尴尬的问题时,有一种得体的老花招,就是回答:我想知道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布伯是犹太裔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成就是探讨两个生命间的真正相会,所谓‘我…你’关系就是全然同在、关爱的关系,相对于‘我…它’关系,就是忽视另一个人的‘我’的性质,利用对方而不是建立关系。
第一点:你想要和每一个案主有“我…你”的相会;第二点“我…你”是一种全然对等的关系,根据定义,“我…你”不是单向的亲密。。。。。。
容我再问一个问题,然后就会回答你。为什么是现在?。。。。。。
我无法信服,我认为还有别的原因。我要再问为什么是现在?。。。。。。
完全离题了。请把焦点放在我的疑问:为什么是现在?
叔本华强调的一个重点,大意是使人有好心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听到别人的不幸。
呃,这个话也是叔本华的啊。怪猫
叔本华一再警告我们容易用主观经验污染客观的观察。
第二十八章
玫瑰都有刺,但有刺的不一定是玫瑰。
他(叔本华)主要的成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