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回来--轮回的科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资料,在《再回来》中有很详尽的解释。
  第一章论及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对轮回的看法;从印度传至中国的佛学,如何与中国的道家和儒学思想相融合,使轮回及业报的概念在中国的土地生根。事实上,轮回这个概念在悠久的、不受时空限制的韦达文献中早已记载了,就如在韦达文献之一的《博伽梵歌》里。
  第二章是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跟一位有宗教信仰的著名心理教授杜卡汉之间的生动交谈,很清楚地阐明非物质的灵魂,有别于物质的身体。
  在第三章,一位著名的心脏解剖科医生大力呼吁有系统地研究灵魂的存在,圣帕布帕德在这里引述韦达文献。韦达的解释虽然早几千万年,令人惊讶的是韦达知识提供的资料比现代科学还更丰足。第四章是三个引人入胜的典故,引自韦达文献《圣典博伽瓦谭》的这些记述是典型的实例,说出灵魂如何在严谨的自然定律(业报)管辖下,在不同的身体中转生。
  第五章是圣帕布帕德著作精选,清楚地证明通过日常事例,我们可以很容易便明白轮回的原则。接着的一章说出轮回如何包括了一个宇宙性和永无错漏的公理:灵魂不会被判永久受罚,反之,灵魂具有法定的权利:永远都会有机会脱离这个持续不断的生死循环。
  第七章谈及对轮回一般的错误见解和时尚看法。最后的一章总结:不要再回来,提出一条途径。通过这条途径,灵魂能够超越轮回,进至另一境界;到达了那境地,灵魂最后能够脱出这个物质身体的监牢,永远不用再回到这个充满生、老、病、死、变幻无常的世界。

 

 

第一章

从中国到印度的轮回观

  生命是不是从诞生开始,至死亡时完结?或者,死亡带来生命的终结,就好象苏醒是睡眠的终结一样?这一生就是所有一切吗?或者,这一生之后,还有另外一世等着我们?后者的看法,称为轮回,受到中国很多情操高尚、修行高深的人支持。
  在近代中国社会上及政治上发生大变动之前,一般的概念是:出家人差不多都是头戴孔夫子帽、身穿道袍、足踏和尚鞋的。换句话说,中国的宗教家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同时接受这三种信仰。学究们也很难明确地辨认出某某人属于哪一宗哪一派。结果,要指出谁接受轮回观念,谁不接受轮回观念,实在有点困难。
  孔子避谈形而上学的问题,譬如,象轮回,孔子不支持,也不反对;他只说,“不知生,焉知死。”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可是,一个儒家弟子,由于他对佛教及道教的创始人都大力支持死亡之后还有生命的轮回学说。
  孔子的教诲主要局限于伦理道德的规范,并没有谈到灵性方面的事。但孔子非常尊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令人感兴趣的是,孔子虽然从没有提到轮回,对老子却推崇备至,老子对灵魂转生的概念,有很多深奥的见解。而且,孔子被老子的教义吸引,也绝不单纯是表面的赏识。
  老子与印度的佛祖释伽牟尼、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希伯来的以赛亚差不多同时,他们全都教导过轮回学说。从老子的《道德经》,可以看到完全支持轮回观,直到今天,世上的学者对这本书仍推崇备至。很明显,这本书完全支持轮回的观念,但将道家的轮回观发扬光大的却是庄子。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称庄子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时常被提到的庄子轶事,就是庄生绕梦为蝴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舆,蝴蝶之梦为周与,周,则必有分矣。”(录自《庄子·
齐物论》)
  梦中,庄周梦到自己化身为蝴蝶,不知道自己除了做了蝴蝶外,还做过别的什么?突然他梦醒过来,却发觉原来自己就是庄周。可是,他不能肯定究竟他真是庄周,还是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他会是同是蝴蝶,同是庄周吗?从此之后,他开始感到轮回是大有可能的。到后来轮回的概念在庄子其他著作中,便明显了,就如他谈到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佛祖释伽牟尼降生于印度北部,一个名叫该亚的地方。不久,佛教便从北印度传开来,当时印度的统治者是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的祖父粲陀罗谷达,在击败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军后建国。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继续扩张他的势力,征服其它地方,直至厌倦战争的恐怖,他便皈依佛教。这位伟大的印度统治者皈依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道德思想及悲天悯人的心肠,很快便传遍印度的每个角落。在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四十年的统治期间,佛教成为主流的宗教,战争也便终止了。阿嗨姆萨(Ahimsa),或不用暴力,广泛地为人接受。不用暴力特别是针对较低等的种族,因为,人们深信这些较低等的种族也曾经为人,而人在他将来的轮回中,也会可能投生在动物形体中,甚至到植物的形体里。
  阿首克·摩哈茹阿哲(阿育王)是一个热衷于传道的人,他派遣无数的传道者到叙利亚、埃及、以色列和希腊。看来那些公社形式的部落,十分接受轮回的概念。现在,世上学者都公认:亚洲区和非亚洲区的宗教受到从印度传来的哲学影响很深,特别是佛教和古代韦达文献记载的哲理(韦达文献是最完备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佛教教义有很多是从韦达经典引申出来的。)就算是基督的教义,最少直至公元五百五十三年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大公会议中--轮回学说才受到正统基督徒不明不白的禁制。
  佛教广传中国各地。在很多名山洞窟内都有宏伟庄严的罗汉塑像,刻划出几个世纪以来,从印度及西藏到中国弘扬佛法者的形象。因此,中国的宗教人士对印度的传道者也有几分感激之情。这些佛教贤哲,历朝都前来中国,使中国人对轮回及来报定律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印度的思想不断地流入中国,很多人自然把佛教玄奥的学说加诸孔子俗世的教诲中(这里的“俗世”意谓只涉及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诲,没有论及超然存在的命题)。
  可是,在时间的冲击下,再加上人为心智思辨的扭曲,从印度传来的原本佛学学说,来到中国后,由于中土对形而上学概念的吸收力还未完备,原始佛学的概念到最后也消灭了。印度形而上学的概念承自深广的韦达传统文化;韦达蕴藏的经典启示在佛祖未降生二千五百年之前已存在了。佛学学说跟原来的韦达思想一样,了解到轮回是生命的基本定律。 

 

《博伽梵歌》——
一部不受时空限制的轮回资料典籍

为了对轮回学说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很多人便开始寻找有关前生及来世知识的原始资料。世上所有文献典籍中,以梵语写成的《韦达经》最古老,给轮回科学提供了最完备及合乎逻辑的解释,五千年来,《韦达经》的教导备受全球欢迎,到今天仍然适用。
  《博伽梵歌》是韦达知识的精华及众多《乌帕尼沙德》(U…panisad)中最重要的一本,这部书记载了有关轮回最基本的资料。五千年前,在印度北部的战场上,至尊人格神--圣主奎师那开始讲述有关灵魂的永生,他对阿尔诸那说:“过去,从未有一个时候,我、你、所有这些国王,不存在;未来,也如是。”《博伽梵歌》继续训诲说:“你要知道,遍透整个躯体的东西不会毁灭--谁也不能毁灭永不朽毁的灵魂。”这里,我们谈到的灵魂精微之至,不能够单凭人类有限的心意和感官来验证灵魂的存在。因此,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灵魂存在的事实。奎师那对阿尔诸那说:“灵魂叫人惊叹:有人如此认为,有人如此形容,有人如此听闻。也有人尽管听说过,对之仍懵无所知。”
  可是,接受灵魂的存在并不单是信仰的问题。《博伽梵歌》能诉诸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及逻辑思想,因此,我们能够以某种程度上合理的信念,来接受《博伽梵歌》的教诲,而不是把它当作教条,盲目地接受。
  除非一个人认识到自我(灵魂)跟身体之间的分别,否则要明白轮回,根本是不可能的。《博伽梵歌》用如下的例子,帮助我们明了灵魂的本质:“单是阳光便明耀整个宇宙。”存在于体内的生物,便以知觉照耀整个生物。
  知觉是灵魂存在于体内的具体证明。在阴天里,可能见不到太阳,但因为有阳光,我们当然知道太阳挂在天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