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于丹论语 心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曾经在铃木大拙的书中读到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二而一的过程。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舍不得离开茶师,就说,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给我泡茶。
  那可是一个社会很不稳定的时期,浪人、武士依恃强力横行无忌。
  这个茶师很害怕,对主人说,您看我又没有武艺,万一路上遇到点事可怎么办?
  主人说,你就挎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吧。
  茶师只好换上武士的衣服,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就一个人在外面。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浪人,向茶师挑衅说,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
  茶师说,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
  浪人说,你不是一个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
  茶师一想,躲是躲不过去了,就说,你容我几小时,等我把主人交办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们在池塘边见。
  浪人想了想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这个茶师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他看到武馆外聚集着成群结队的前来学武的人。茶师分开人群,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的死法吧!
  大武师非常吃惊,他说,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
  茶师把与浪人相遇的情形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大武师说,那好吧,你就再为我泡一遍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很是伤感,他说,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
  他做得很用心,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您要教给我什么吗?
  大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记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这个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已经在那儿等他,见到茶师,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
  茶师一直想着大武师的话,就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
  只见他笑着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
  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了半空,然后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此时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武功的人。
  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
  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处世之道(1)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我们今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