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或能量表示)
,而I0则为听觉的绝对阈限强度。
I0是根据经验求得的,是一个用来进行比较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的单位为音压0.0002达因厘米2(0.0002巴)或能量为10-9尔格C
145
·041·普通心理学
厘米2秒。这是频率为1,000赫的音波的绝对阈值。也就相C当于0d.b.。
由于音强与响度之间的关系是对数关系,因此,当音强增如十倍时,在感觉上响度才增加一倍。
音色是把基本频率与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的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
复音的音高决定于基本音,而音色却决定于陪音的成分,即全部陪音的数目及其相对强度。
在说明复音音色的时候,近来常引用声谱这一概念。声谱是把组成复音的各种频率的音波振幅图列起来。从声谱图的不同结构中可以区别不同的音色。
二 听觉器官和听觉的刺激过程
听觉器官的最外周是外耳,包括耳壳和外听道。耳壳起收集音波的作用。音波通过外耳道达到鼓膜。鼓膜后面就是中耳。中耳有砧骨、锤骨和镫骨组成的听小骨系统,音波使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系统继续向内传递,达到镫骨所遮盖的通向内耳的小孔(卵圆窗)。
音波通过中耳而被放大加强。
因为鼓膜的面积(约66毫米2)
比镫骨的面积(3.2毫米2)大得多;而且三个听小骨的配置方式也产生一定的放大作用,因此,通过中耳,单位面积的声压要加强25—30倍。
除了通过外耳和中耳通道以外,声音还可以经由头部及身体其它区域通过头骨传导到内耳。这种传导一般叫做骨传导。
内耳是螺旋状的骨组织,叫做耳蜗。在耳蜗的正中有基底膜把耳蜗分隔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在耳蜗的顶部有小孔相
146
普通心理学·141·
通。耳蜗内部充满液体(淋巴液)。空气的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从而传向听小骨系统,经过卵圆窗,推动耳蜗中的液体,振动在液体中传导,经过上部再穿过耳蜗顶端的小孔而传入下部,达到下部向中耳端的正圆窗。这是音波在耳内传导的整个路程。是人耳构造的模式图。
听感器受——科蒂氏器官——位于基底膜上。基底膜是由大量的横纤维(约24,000条)组成的。这些纤维的长度由耳蜗的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科蒂氏器官是由支持细胞和末端具有细毛的听细胞组成的。听神经即由科蒂氏器官的细胞开端。
关于声音如何对感受器发生作用的问题,亦即声音如何在内耳基底膜引起听神经兴奋的问题,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并能阐明全部听觉现象的理论。一向比较通行的是黑尔姆霍兹的共鸣学说。
根据共鸣学说,认为感受声音振动的是基底膜的纤维。
这些纤维由于长短不同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象琴弦一样。短的对高频率反应,长的对低频率反应。然后纤维的振动转化为神经兴奋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到听觉中枢,引起不同音高的听觉。按黑尔姆霍兹的原意认为每一种频率只有相应的一条纤维反应。可是,这就对一些事实难于说明:如声音频率辨认的广大范围和基底膜纤维长短的比例不相适应,基底膜纤维彼此很少孤立作用。近年,有人利用活体(豚鼠)
、人的耳蜗标本和人的耳蜗模型进行试验,直接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声音作用下,基底膜不是单一纤维振动,也不是驻波或音波的简单复制,而是行波性质——音波引起整体基底
147
·241·普通心理学
膜的机械振动,但频率不同,在不同区域产生最大振幅(高音在耳蜗底部,低音在顶部)。
音高的感觉决定于振幅最大部分。
耳蜗对音高反应的定位性质为临床、电生理及生理解剖等多方面的实验所证明。例如,有人用条件反射法在狗身上证明了耳蜗的局部定位。实验是先给狗形成50赫以上各种不同频率的纯音及杂音的条件反射,然后破坏狗的一侧耳蜗。
在狗恢复以后,再局部地破坏另一侧耳蜗。由于局部破坏的位置不同,狗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就不同。有些频率范围的条件反射永远消失了。这些频率范围和耳蜗破坏的位置是相应的。
应当指出,把共鸣学说或其它学说统称为听觉学说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学说只是力图说明听分析器外周部分的换能机制问题。只能算作关于音高辨认的刺激过程的部分理论。要建立完整的听觉理论,必须考虑听分析器的中枢部分。
在音波振动变成耳蜗机械振动过程的同时,在耳蜗,机械能量转变为电能量。利用电生理学方法,可以测量出耳蜗在接受声音刺激时的交流电位。这种电位在形式上和频率上完全复制这一声音的振动。利用电声学装置可以把这些电位重行放大而获得原来刺激的声音。这就是所谓耳蜗的微音器效应。
耳蜗电位如何引起听神经冲动,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一般意见认为,耳蜗电位本身就是一种电刺激,可以引起听神经的兴奋。
兴奋沿听神经经过听觉的皮层下中枢,然后再传到皮层颞叶的听觉中枢。
148
普通心理学·341·
神经传导由于神经活动中有乏兴奋期(不应期)
,所以对频率刺激的效应有一定的限制范围 (听神经的频率响应较高,但一般也不能超过4,000赫)。
因此,考虑到中枢部分的听觉学说,就有必要考虑兴奋在不同中枢水平上进行的时间(兴奋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基底膜不同位置和两耳来的兴奋)的总合和改组。
三 听觉现象
(一)听觉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测定听觉绝对阈限的办法,一般应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声音通过耳机传给受试者,定出阈值后,再计算此时加到鼓膜上的音压;另一种是在一个既隔音又没有回声的专门实验室内,要受试者辨别声源传来的声音,找到刚可觉察的阈值后,用仪器测量受试者头部中点位置上音的强度。根据不同的测定方法,不同的研究者获得不尽相同的结果。但一般趋向是一致的。
从图中可见,对1,000赫附近的声音的感受性最高。在500赫以下和5,000赫以上的声音,需要大得多的强度才能被感觉。而在16赫以下或20,000赫以上,强度无论如何增大,都不能发生听觉。
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当音强超过140db时,所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不舒适的触压觉或痛觉。图中两条曲线所包围的范围是正常人的听觉范围,它主要是由频率和响度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149
·441·普通心理学
听觉阈限的测定给有关声学仪器的设计和耳科临床检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我国解放后曾进行这方面的普查工作,获得我国人听力特性曲线。在临床和一般听力测定中利用的曲线和上述阈限曲线的表示法略有不同。检查用的测听器一般能发出频率为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赫的音波,其强度以上述阈限曲线的阈限值为零值。超过零值即表示受试者的听力有所丧失。就是检查所得的一些听力曲线。
听觉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个别差异。其中尤以年龄因素的影响最大。由于年龄增加,高音部分的感受性就越来越降低。
人的听觉器官的差别感受性是很高的,甚至每秒几次振动的差异就能觉察。在音乐听觉比较灵敏的人,中等高度的音的差别阈限为120到130半音,这就是说,一个人能在钢琴的两个相邻的键之间辨出20个到30个中间的音来。
(二)听觉的适应和疲劳跟视觉的适应比较,听觉的适应所需要的时间显得很短,几乎立刻就恢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觉察到听觉的适应现象。
但用专门的实验方法,还是可以测出在声音作用以后,听感受性有短时间的降低。听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如果以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那么,它将不是同样地降低对其它频率的声音感受性,而只是降低对该频率以及同它相邻的频率的声音的感受性。
响度加大,适应的范围也扩大,这种现象跟声音加强时兴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