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者的代表作为《守墓》。获原最先将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的艺术介绍到日本,大力宣传罗丹的思想——“虽然外形单纯粗野,但其内部存在着生命和力,这种东西就是真正的雕塑美。”'注23'荻原天折后,户张孤雁和高村光太郎继续宣扬罗丹的艺术,其影响直至大正时代,而且不仅雕刻界,还囊括整个艺苑。

七、工 艺

    明治维新使一切旧工艺(如制造佛具、大名的摆饰、武士的佩戴等)停止下来,代之新时代的工艺活动。明治初年对外贸易给工艺界开阔了活动天地,同时工艺品的出口给国家带来利益,解决了财政困难。所以政府对工艺品生产特别关心,热心进行实用工艺品的技术改革。相反,对装饰工艺品关心较少,从而整个明治维新时期传统工艺品不振,但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工艺品发达。这是明治工艺的大势。

    明治大正工艺品发达与海外博览会是分不开的。海外博览会上日本工艺品受到好评,促进政府对工艺品的生产机械化(引进纺治机,用用石膏模子成形陶瓷器)、材料(化学染料、釉)、造形图案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皇室对工艺关心也是工艺发达的原因之一。政府举办各种展览会、劝业会时,皇室总是亲临,给以高度的赞扬和支持。同时皇室又是个大顾客,皇宫的兴建及其室内装饰都需要工艺品。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形成,社会对工艺品的需要量大为增加,助长了工艺的发达。

    明治大正时代的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金属工艺(包括雕金、锻金、铸金),二漆工艺(包括产业漆工和美术漆工),三景泰篮和玻璃工艺,四陶瓷工艺,五染织工艺,六牙雕和镶嵌工艺。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详述。要之,明治初期的工艺领导是政府机关,最初目的在于出口,振兴产业。接着是遵循这一条路线,在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功能主义与装饰主义,产业工艺与贵族的美术工艺之间相互对立抗争中树立日本工艺的格调。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材料的改良,近代工艺相当发达,特别如染织和陶瓷那样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领域更为显著。但这些工艺从造形图案方面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四节 教 育

    德川时代的教育分为武士教育和庶民教育两大类。实际上校只为武家子弟而设,一般庶民几乎不存在所谓学校,只有为上层庶民子弟读书的庙塾“寺子屋”。幕末这种寺子屋得到普及。明治政府成立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分为武家、庶民两大类的旧教育体制全面崩溃,从而建立基于四民平等原则的国民教育体制,奠定了整个文化教育的基础。这是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它指出了全体人员一律就学受教育的目标。日本近代教育的国家性质特别强,教育成为统一国民思想的根本,国家全力发展教育。这是日本近代教育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学校教育与振兴国家和产业相结合,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实业教育。第三个特点是学校教育成为国民教育最重要的部门,学生升学被认为是立身出世的阶梯,形成一种学校教育万能思想,从而妨碍了社会教育体制的发展。

—、维新初期的教育改革和保守教育思想的抬头

    明治政府一成立,政府就把教育纳入三大政策之一的“文明开化”之中,作为启蒙近代文明的一种手段,在国家领导下建立合适的新时代的教育体制。为此,必须树立一定的教育方针以领导全国的教育。政府的教育方针首先是建立大学并派遣留学生,培养建设国家的人才。其次是设置小学,开展国民的一般教育,以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把发展国民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1871年7月增设文部省,加强对教育的领导。文部省第一步是整顿和开设学校。一、把东京的大学改称为大学本校(原昌平学校)、大学南校(原开成学校)、大学东校(原兵学校医学校),直辖文部省。二、东京设立直辖的中小学校。三、全国各府县的学校皆由文部省管理。四、设立直辖的官立女子学校。

    文部省第二步是改革学制。1872年颁布学制:一、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下面设32个中学区,各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下面设210个小学区,各设一所小学。二、儿童6岁上学、小学分上下两等,各为4年;中学分上下两级,各为三年;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分设理学、化学、法学、医学、数理学五科。但是由于缺乏教育经费和照搬外国的一套,严重脱离国情,新学制只维持了7年即被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代替。

    《教育令》以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为样本,在日本实施非强制性的自由主义教育。教育令废除学区制,每个町村或几个町村联合设立公立小学,小学从八年制改为四年制,并精减教育内容,使之实用。但是这个教育令没有切实执行,在公布教育令的同一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教育大旨》。它指出全盘西化所产生的弊病,强调了继承日本固有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1880年(明治13)12月发布《改正教育令》,强调国家干预教育,反对人民参与教育行政。这和当时政府镇压自由民权运动有关。从1879年(明治12)开始,潜在的儒学思想和国学思想抬头。它表现在政治上则是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开明派与以元田永乎为代表的保守派之间的斗争。保守教育思想的抬头主要表现于1882年(明治15)以天皇救喻的名义颁布的《幼学纲要》。此书是元田永罕等专为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而写,内容有孝行、忠节、和顺、友爱、信义等20项儒家德目,强调应以“忠孝为本”,“仁义为先”来进行教育,向儿童灌输尊皇爱国思想。它否定了维新以来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为其后的国民道德教育定了基调。

二、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成立和加强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资本主义形成,但由于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在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天皇制统治下,必然要求教育为它服务,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1886年(明治19)颁布了《学校令》,废除以前的自由化《教育令》,加强政府对学校的控制。1890年(明治23)进一步发布《教育语》,规定了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这个《教育语》由井上毅和元田永字撰写,文成后由天皇批准,以形式公布。其内容首先明确基于天皇制的君臣关系是日本“国体之精华”,教育的渊源实在于此。其次是列举14项儒学德目,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最后是下结论:这种教育观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明治中期(1885—1894)是国家主义教育成立时期。国家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国家观念和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文部大臣森有礼在确立国家主义教育体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1886年的《学校令》所建立起来的是以小学为基础的双轨制学校体系: 

                        寻常中学—〉高等中学——〉帝国大学
寻常小学——〉高等小学<
                        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

    学校令把学术研究和教育分开。帝国大学是学术研究机关,中小学是一般教育机关,是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的地方。 

    明治后期(1895—1912)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外侵略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国家主义教育体制。如整顿学校体制,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强国家对教科书和教师的控制等。

三、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发展

    大正时代是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时代,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发其战争财。为了适应侵略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明治时代建立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发展前代确立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大主政府双管齐下,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学校教育方面,政府重视小学基础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发展中小学。大正初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左右。大学除官立的东京、京都、东北、北海道;京城、九州6所帝国大学外,准许开办私立大学。当淄时著名的私立大学有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明治大学、国学院大学等。大学数量从1918年的5所增至1929年的46所。此外师范学校、各种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均有很大发展。

    社会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