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森林里不像社会上一样,那里非常清净,没有狡诈的言词和虚伪的吹捧,没有以贪嗔痴嫉妒等心态发出声音,也没有令人心烦意乱的噪音。郁郁葱葱的藤树、柏树、松树之间,喜鹊、麻雀、乌鸦等飞禽浅吟高歌,山兔、鹿子、獐子等走兽嬉戏竞奔,这些可爱的动物,都是修行人的友伴。(我们这里有些人特别喜欢养宠物,其实可以到森林里去,在那里养多少都不会有影响。你养小兔也可以,小猪也可以,什么动物都可以,那时候它们就成了你修行的助缘。)
我去泰国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叫阿迦曼,《阿迦曼尊者传》中有一段文字说:“傍晚时,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总是随处可闻,对一个头陀行的比丘而言,这种叫声总是令人感到宁静与悲悯……黄昏时我走回山洞,欣赏着各种动物成群地自由漫游在那片沃野上,气氛非常祥和。”在泰国,相当多的修行人住在山里,在他们的传记中,随处可见与鸟兽为伴的描写。生活在繁华城市里的人来到我们学院后,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他们一到寂静的地方,就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甚至不信佛教的人,感受也是非常好,说这种清净感在城市里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寂静的地方虽然令人向往,但自己有没有缘分去也不好说。对我个人来讲,很早以前上师如意宝讲无垢光尊者赞叹森林的一个教言时,当时就特别想去寂静的森林,可是没有成功;后来学了华智仁波切的《莲苑歌舞》,里面描述了寂静地方的很多功德,听了以后也想去,但也以失败告终。凡夫人的心总是随外境改变,听到一个法就想去修,(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听到一个上师的功德后,就马上想去依止。)但始终没有这个缘分。当时我正在写《密宗虹身成就略说》,就在结文中用偈颂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熙熙攘攘都市中,迷迷糊糊世间众,忙忙碌碌逐名利,泛泛悠悠耗此生。我心常念静山洞,鸟语花香水澄净,山果充饥草蔽体,谛观自心证觉性。”
当时的心态,我自认为已经描述出来了,但现在可能陷得越来越深,不但是寂静地方不去,连寺院里面也不呆,反而到城市里面去,以度众生来耗尽自己的下半生,很有这个可能性。但如果对众生有利,身体劳累也好,没有什么境界也罢,怎么样都可以。但若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自己的修行也没有保障,那么空耗这个人身,真是非常非常遗憾。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哪怕能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不退转的菩提善根,任何状况都应该愿意接受,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也会有同感的。
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中有很多住山修行的经历。宋朝有位佛窟禅师,长年住在天台山。他用树叶和草结成茅棚,每天以清水滋润咽喉,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饥果腹。一天有个樵夫遇到他,好奇地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禅师回答:“大概四十多年了。”“你一个人在此修行,难道没有朋友吗?”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
古大德在山里一呆就是四十年,以野果为食过生活,而现在的修行人有没有这样的呢?可能不多。据说终南山和有些清净的地方,还是有一部分修行人。拉萨那一带,像桑耶青浦等圣地,也有一些修行人。但有些修行人跟以前的修行人完全不同,他们拿着一个大大的录音机,整天在山洞里面放音乐。有个大德说,汉地的茅棚里面,也有些和尚看电视。藏地的山洞里放录音机,汉地的茅棚里看电视,这些修行人真的完全变样了。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以后若有机会到清净的山林中专修,千万不要把这些带去。在山洞里享受世间快乐,那还不如到城市里去,那里直接就能看到各种杂乱的事情,不需要看一些影像。
你们真想出家好好修行的话,就要像个出家人,像个真正的修行人,把外面乱七八糟的牵挂尽量断掉,不要经常跟他们联系。不然,心一边在这里,一边在那里,做任何事情都三心二意,那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好好地思维这些道理。
住在寂静的山林中,跟飞禽走兽一起生活,那种清净安乐的生活,除了去亲身感受外,谁也描述不出来。其实,我们的身体没什么可靠的,世间上该享受的已经享受了,有因缘的话,应该到寂静的山林里修行。我原来去五台山时,有些森林和山洞里真的有些老修行人,但五台山毕竟是个旅游胜地,要实修不一定非常适合。拉萨那边有些著名圣地也开放了,每天有无数的人给山洞里的修行人献哈达、供养食物,表面上他在装模作样地闭关禅修,但在那种环境中实修,恐怕是非常困难的。真要实修的话,最好不要去旅游胜地,还是找个比较寂静的地方,除了老虎声以外什么都没有,很多女众都怕得要命是吧?
癸二、向往静处之住所: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什么时候才能住在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贪执任何事物,完全断舍世间的一切尘事啊?
寂静地方有一些非常殊胜的住处:
树下:树对修行人来讲,有着不可思议的缘起。因为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降生时,是在树下降生;成道时,是在菩提树下成道;涅槃时,也是在树下涅槃。因此,印度持头陀行的修行人,以前很多都是在树下修行。
大家可能也有这种感受吧,有时候到森林里面去,看到一棵大树,心里就非常舒服,很想一直呆在那里。当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习气,我小时候不知道佛陀成道的故事时,经常到森林里面放牦牛,每次看到一棵特别大的树时,就想:“我在这棵树下过一生该多好啊!”这种念头的产生,也没有什么理由。
不知道我们以后成道或涅槃时,会不会也是在树下?也许不一定是树下,很多人显示涅槃时,是在医院里。其实最好不要在医院里涅槃。
岩洞:藏传佛教的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等很多大德,都是住在山洞里,而且住的时间特别长。不像现在的有些人:“我在山洞里已经呆七天了!”七天不算什么,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能呆七年或几十年,修行才会有所上进。
以前广钦老和尚在43时,为进一步潜修,背着少量粮食和简单的衣物,前往泉州的清源山。他在半山腰发现一个山洞,将其作为修行之所,在里面安顿下来。没想到这是个老虎洞,黄昏时老虎回来,闻到有生人的气味,便在洞口猛吼几声。法师对它说:“你是旁生,对这里的山水比我熟悉,我是外来的修行人,不好找住处,请你把山洞让给我吧?”(可能他一边害怕一边告诉它。)老虎似乎听得懂人语,摇着尾巴就离开了。离开之后,法师在那里长期地安住修行。后来,老虎不时带它的母虎、小老虎来,温驯得犹如家畜,它们经常呆在洞口,法师对之传讲佛法。62岁时,法师又在山顶大石头旁边搭了一件茅棚,那里有时候会有大蟒蛇,有时候有猿猴献野果,有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
看了广钦老和尚的经历之后,我们后学者真的特别羡慕,在这样嘈杂繁乱的世间中,真不如到山洞里面去修行。昨前天西方国家的有些居士也是强烈提出:“我想出家,要到山洞里面去!”山洞确实是个好地方,我也想过很多次,但现在我的身体有很多风湿病,山洞里又特别潮湿——这里有些道友地板铺了一两层,还认为下面是地,肯定很潮湿。下面是地不一定潮湿,山洞里面绝不是这样,上面在滴水,下面在冒水,在那里面坐着,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你们若真有这样的因缘,我也是非常随喜的。
无人寺:指没有任何人的寺院。现在汉地有一些小茅棚、小精舍,这种寺院也很不错。在无人寺里面,方丈是自己,住持是自己,知客也是自己,什么旅游都没有,整个寺院当中,自己既是大上师,又是弟子。这样住着的话,那真的很好!
以前我们去朝山时,在一个寺院中,也只有一个老和尚,可是那个老和尚没有专修,每天一大早就把寺院的门大大地开着,但旅游的人很少很少。其实这没有多大意义,如果你真的要弘扬佛法,就把寺院办得非常圆满、金碧辉煌,每天游客络绎不绝,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收入。否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