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七节课
现在宣讲大乘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中的不放逸品。
昨天讲了舍弃菩提心的过患,此问题是从三方面来阐述的,第一方面又分三个问题,前两个已经讲完了,今天接着讲第三个。
癸三、遣除争论: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以上讲了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否则必定堕入三恶趣,这时有人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因为从佛教的历史上看,有个别尊者虽然舍弃过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恶趣,而且获得了解脱,所以这种道理不成立。
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有关经典和论典当中,的确是有这样的公案。比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记载:舍利子曾于六十大劫中行持大乘菩萨道,一次有个非常可怜的乞丐向他索要一只眼睛,当时他发了大乘菩提心,心甘情愿地将一只眼睛挖出来给他,没想到那个乞丐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不满意地说:“你的眼珠太脏了!”边说边弃于地上,用脚踩破了。见此情景,舍利子心想:既然你不需要的话,为什么让我忍受这么大痛苦而挖眼睛呢?众生实在无法满足,我连眼睛都挖给他了,他还以这种态度来对我。最后他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
经典中的说法与此略有不同:舍利子转生为月光国王 的时候,有一次魔王波旬化作婆罗门的形象,来向他索要右手。国王自断右手后,以左手递给他,那个婆罗门非常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以不恭敬的态度来给我东西? ”当时国王心想:“我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众生怎么这样难以满足呢?”于是心生厌烦,退失了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大成就者,从他的经历来看,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三恶趣,反而获得了解脱的果位。另外,由华智仁波切宣讲、堪布根霍记录的《入菩萨行论》注释中也有一个金色国王传,其中就记载了一个人舍弃菩提心后,不但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独觉果位。由此,对方就找到一些理由反驳道:这么多的公案中,不管是舍利子也好,其他尊者也罢,都是舍弃了菩提心后还获得了解脱,如此一来,这不是与佛经中所说的“舍弃愿菩提心必定堕入恶趣”相违了吗?如果这都不相违,世间上还有什么相违的东西呢?
这时候,寂天论师站在大乘角度上来进行回答,怎么回答的呢?“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也就是说,这种业力不可思议,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和得地菩萨对这些细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道:“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当时没有舍弃解脱心(有些论师认为这是指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这部论典时说过:“虽然各大论师的说法各不相同,但这只不过是个人的看法而已,真正业因果的深细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能通晓。”所以,对此甚深的因果道理,凡夫人没有必要冥思苦想,这样深深思维实际上也找不到最究竟的答案,毕竟这么多了不起的论师们都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深奥、难以答复,我们这样的人想要完全明白就更加困难了。但是在闻思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道理,有时候也不得不分析。
在座的各位应该知道,《百业经》等经典中经常说,非常甚深的业和果之间的问题,菩萨、阿罗汉等大成就者也没有办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方能抉择。《入行论广释》中也引用了教证说明这个问题,如佛陀在佛经里说:“就像照见地下藏有黄金一样,我能照见众生相续中具有解脱的种子。”萨迦派的一位大德在他的《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还引用了一些例子,譬如孔雀羽毛上各种颜色的因缘,只有佛陀才能了知,以此来叙述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
因此凡是牵涉到甚深的因果法理,依靠我们凡夫人的臆测分别念,是根本没办法获得真实意义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道“亦遮思维诸业果”,意思就是说,佛陀也遮止我们思维一切业果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毕竟有限,不可能通彻业因果的深奥涵义。一般来讲,对最甚深、最细微的业因果问题,必须要依靠第三者“教量”作为正量,否则,仅凭凡夫的寻伺分别念来观察,始终也没办法了知究竟的甚深意义。《宝积经》中讲道:“自己遇到无法了知的对境时,应该确信佛陀的一切种智是唯一正量,佛陀的一切种智才能了知它的真理。”所以根据以上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进行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舍弃菩提心也有解脱的情况,但这是非常甚深微妙的一种因果。
另外,有些论师还认为,舍利子之所以没有堕落,是因为他只是显现上舍弃了菩提心,实际上并没有舍弃。对此说法,有些藏地论师,如布敦大师等不太承认。当然,这里如果广泛引用诸大论师的观点,以前没有闻思过经论的人不一定非常明白,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应该作一些分析、思考、判断,如果没有这样,每天只是按传统来念一下、讲一下,这样没有多大的必要。
在《入菩萨行论》的学习过程中,我再三强调了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毕竟像舍利子那样的把握,我们每个人恐怕都没有。舍利子在佛陀教下真正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他的这种因缘、他的这种根基,的确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也认为:舍利子都舍弃过菩提心,我舍弃应该没有关系吧。将自己与舍利子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因此大家平时应经常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菩提心”,只有具足了菩提心,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壬二、失毁利他行为(如果失去了菩提心,则将失毁利他的行为):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严重的,无论是十八种堕罪也好,四种根本罪也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它的。我们有时候自赞毁他,或以吝啬心不给众生法施、财施,这些堕罪相对而言虽然严重,但舍弃菩提心的果报更为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舍弃了菩提心,产生了“我从此以后不再饶益众生,不学大乘佛法了”的恶分别念,势必直接或间接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
在修学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先明白舍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如果触犯了这种罪业,自己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般若摄颂》中说:“纵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后发了欲求缘觉阿罗汉的小乘心,这种罪业远远胜过破小乘四种或八种别解脱戒的根本罪。”要知道,倘若破了比丘或沙弥的四大根本戒,将来必定堕入地狱,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然而,有些人入了大乘后又舍弃菩提心,这种罪过远远超过了前者。
当然,舍弃菩提心并不是永远不理众生,如果改发小乘的心,也属于舍弃菩提心。我们有些人会不会有这样,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因为学习大乘佛法,自己比较愚痴的话,就会无意之间造下重罪。但若有智慧的话,一般来讲是不会退的,因为他知道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真正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是不会随便舍弃的。但那些没有智慧、孤陋寡闻或者业力深重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分别念,认为“我不想学习大乘佛法了,现在把它全部舍弃,从此以后进入小乘,做一点小乘的慈善事业就可以了”,如果你发了这样的心,那比犯了根本戒还严重。
有些释论中还说,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没有舍弃菩提心,照样能够饶益众生,做无量的功德事业。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万不能放弃菩提心,佛陀在《善巧方便经》中也说:“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舍弃菩提心的界限,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