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阅兵,发表充满战斗激情的演说。官兵们受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苏联军民浴血奋战,军人牺牲916万人,平民死亡1740万人,总共2600多万人,最终与同盟国一起打败法西斯。苏联的英勇战斗为自己赢得了极大声誉,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第25节:强国之鉴(2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斯大林抓住英法等西欧国家衰落,日益丧失世界政治中心的时机,加强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协商合作,共同筹划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第一次会议。由于美国使馆距苏英使馆较远,英国首相丘吉尔抢先邀请美国总统罗斯福住进英国公使馆。罗斯福怕斯大林起疑心,谢绝了。后来,斯大林邀请罗斯福住进苏联大使馆,也被谢绝。苏联说,德国间谍企图谋杀三巨头,还是住进苏联使馆好一些。罗斯福最终接受了苏联的建议。丘吉尔对此感到懊丧,说从一开始就输了苏联一招。会议期间,斯大林极力拉拢罗斯福对抗丘吉尔,打压英国在会议中的地位。1945年年初,德国败局已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大国议事日程。斯大林借助红军的胜利战果,争取到三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国土上举行。1945年2月,会议在苏联雅尔塔的利瓦吉亚宫开幕。苏联以世界第二大强国的地位,同美英商讨安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并为自己争得诸多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军队拥有1100多万官兵,上万架飞机、上万辆坦克,驻扎在西起德国柏林东至朝鲜的广大地区,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威慑力量。1949年又继美国之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不仅通过战争扩大了自己的领土,而且组成了以它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影响急剧扩大,许多亚非国家在摆脱殖民主义统治之后,宣称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的大国地位在经济、军事和国际政治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成为美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五、
全球侧目的强大,但也日益
力不从心,终顷刻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背后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人民本希望战争结束后能过上和平、安宁、富裕的生活,而实际迎来的却是另一个样。国际上,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不断加剧,先后爆发了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国内经济发展更加畸形,国防工业成倍增长,而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人民的生活比预期的要差得很多。另一方面,重又兴起的思想批判运动和新一轮的清洗镇压,更让民心不安,社会动荡。苏联的强国地位由于缺乏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经济基础而危机四伏。
此外,苏联在崛起过程中,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倾向日趋严重。1939年苏联同德国谈判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还附有秘密议定书,划分了两国各自的势力范围。随后,苏联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机,占领了波兰等邻国领土40多万平方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英三国首脑多次背着当事国决定其边界走向,划分三大国在东欧、在中国的各自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各人民民主国家颐指气使,对不驯服的南斯拉夫则公开进行指责、威吓和围攻。霸权主义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添加污点,更给苏联的崛起造成致命的伤害。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党中央书记。他看到内部矛盾的严重和全面对美冷战的巨大负担,大胆进行改革,但考虑并不周详。政治上,他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为过去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加强物质刺激;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总路线。
赫鲁晓夫的改革缓解了一些矛盾,改善了国内的局势。农业也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较快进展。1951—1955年期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8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亿吨,增长近50%。在同一时期内,肉类的年平均产量增加60 %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增加70 %以上。工业继续发展,1951—196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07 %。国际上,苏联恢复了同美国首脑的会谈,达成一些妥协。激烈的冷战对抗形势得到某些缓和。
第26节:强国之鉴(26)
赫鲁晓夫虽进行了改革,但基本上仍继承了斯大林的发展模式和强国道路。他主要关注的依旧是用计划命令手段发展经济、赶超美国。他更不肯放弃大国霸权主义,力争得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
赫鲁晓夫特别重视发展战略核武器,把它作为强国的基本手段,1953年苏联试爆氢弹成功。虽然比美国晚了几个月,但苏联的氢弹可以装载在飞机上,而美国的过大过重,无法装载。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试射洲际导弹成功,接着又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个进入太空。赫鲁晓夫骄傲自大起来,错误地认为苏联的国力已接近美国,可以向华盛顿进行更大的示威和较量。1961年10月,他在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10年内苏联将在人均产量方面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2年莽撞地把核武器运进古巴,最后又承受不住美国的压力,不得不把核武器撤回苏联。赫鲁晓夫的主观盲动,损害了苏联的形象和威望,自己也被迫于1964年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改了赫鲁晓夫的许多欠考虑的做法,注意稳定政局,发展经济。1950—1980年,钢的年产量由2733万吨增为148亿吨,石油的年产量由3788万吨增为6亿多吨,水泥的年产量由1019万吨增为12亿多吨,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煤的年产量由26亿吨增为72亿吨,发电量由912亿度增为12950亿度,居世界第二位。同期,粮食的年产量由8120万吨增为189亿吨,肉类的年产量由490万吨增为1510万吨。经济实力达到苏联时期的顶峰。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之中,美国更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潭里难以自拔。勃列日涅夫乘机大肆扩军备战,与美国一争高低。
苏联的军事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明显加强。它的陆军一直非常强大。20世纪80年代,苏联生产的坦克是美国的4—5倍,大炮是美国的9倍。海军原是一支近海舰队,在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这以后,苏联大力扩建海军,建成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1968年驶入印度洋。1970年4—5月,苏联出动波罗的海舰队、北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的200多艘舰只在三大洋七大海域举行第一次全球性海军大演习,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作战能力。总的来讲,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已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水平。
在核武器方面,苏联历来十分重视。苏联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的国家。勃列日涅夫更加快发展战略核武器。据美国估计,1964年苏美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对比是1∶4。这以后,两国差距迅速缩小。到20世纪70年代中,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大体同美国相等。1972年5月,苏美两国首脑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在莫斯科会谈,发表宣言承认了这一均势情况,宣布“平等与同等安全”是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到80年代,苏联的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但在准确度等质量方面次于美国。1980年苏美拥有的战略武器数量情况是:洲际导弹是1398对1054;潜艇导弹是950对656;远程轰炸机是150对348;核弹头是6000对9200。在常规武器方面,苏联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1981年,苏美的军队成员分别是370万人和200万人;坦克是48万辆和11万辆;战斗机是4885架和3988架;潜艇是370艘和121艘。
勃列日涅夫一方面提倡缓和冷战形势,同美国签订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另一方面又凭借其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大肆推行霸权主义,主动与美国进行争夺和对抗。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并不断挑起苏中边界冲突事件。20世纪70年代末,在越南金兰湾建军事基地,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