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竺可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竺可桢的足迹印满了大半个中国。他不辞劳苦、万里躬行和精益求精的 

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十、动乱年代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科学技术受到摧残, 

知识分子成为打击的对象,竺可桢也无例外地受到了冲击。 

     第一张大字报贴出来,说竺可桢“保护牛鬼蛇神”,影射他于1957年把 

崔克信调到地质所任研究员。一时帽子满天飞,罪名莫须有,冲突的双方都 

用毛主席语录相互攻讦。竺可桢渐渐感到“文化大革命”不是“好得很”了。 

     造反派不断地闯入竺家,要他出证。这些人总是想从他那里得到自认为 

有用的东西,用以攻击别人。但竺可桢总使他们失望而归。竺可桢总是说: 

 “我只能证明我亲眼看到的事情。”造反派就威胁说他顽固不化,站在走资 

派一边。 

     党中央、中央军委对一批科学家采取保护措施,使竺可桢免遭许多攻击。 

但还是有人暗示他:不要以为受到保护就万事大吉,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的帽子在造反派手里,时候一到就会给你扣上去。竺可桢没有被这些威逼利 

诱所动摇,他坚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1968年2月,中科院召开两条路线 

斗争座谈会,有人发言说自建国以来一直有一条黑线统治着中国科学院,许 

多人迫于压力随场附和。竺可桢不计个人利害,勇于坚持真理,他说:“我 

认为科学院在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是以红线为主。科学技术进步之快前所未 

有。”对于那些遭受迫害下放劳动的科技工作者,他很是惦念。他致函周总 

理,呼吁重视科技。但因当时造反派当道,知识分子受迫害,已经没有多少 

人从事科研工作了。 

     中国科学院科技学校的红卫兵闯入他的办公室,勒令他必须放弃“老爷 


… Page 18…

般的办公方式”,办公室的卫生由他自己负责清扫。竺可桢自此每次到办公 

室总是先花半小时扫地、擦桌子。他辞去保姆,退掉公务员,上街尽量乘坐 

公共汽车。冬季的北方气温低,而竺家靠蜂窝煤炉和煤油炉取暖,寒冷的天 

气加重了他的肺病,1969年2月,竺可桢因患肺炎住进医院。自此,他的健 

康状况每况愈下。 

     在艰苦的环境中,竺可桢以惊人的毅力奋斗在科学领域。这一时期,他 

潜心研究气候变迁和物候学,并撰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 

究》和《物候学》。《物候学》虽然是一本科普读物,竺可桢却倾注了大量 

心血,是他几十年来对物候观测的科学总结。当该书出版时,竺可桢就如同 

母亲见到孩子一样激动不已。 

     在动乱年代,人心涣散,许多科学家对国家的命运担扰,对国家的前途 

失去了信心。竺可桢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决心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祖国的 

科学事业。他在给旧友辛树帜教授的信中写道:“我们应该以达观为怀,有 

生必有死,这是科学的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的时代里,我们生逢其时, 

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在晚年,竺可桢没有机会去 

野外考察,于是他就守着寓所周围的小天地,细心观察动植物的变化。他甚 

至利用打扫院子的机会,精心地实测尘埃的单位面积重量,得出了由于生态 

环境变化,北京近几年来微尘大幅度增加的实测记录。竺可桢不顾自己年迈 

体弱,坚持科研的精神实在可贵! 

     1970年以后,竺可桢的体质大为衰弱,他逐渐深居简出,去三里河中国 

科学院机关办公,爬到二层的办公室,他中途要休息两三分钟。而在这样艰 

难的条件下,竺可桢仍然关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坚持接待外宾,不断地 

联系着国内外科学家。 

      “疾风知劲草”,在动乱中,竺可桢坚持求是精神,仗义执言,主持正 

义,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和科学家的风范。 



                              十一、鞠躬尽瘁 



     1973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了美国科学代表团后,便留下来 

跟参加接见的竺可桢讨论气候变迁问题。 

     当时,世界气候异常现象增多,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国际上流行着 

 “世界将进入小冰河期”、“人类将面临一个缺粮的时代”。而竺可桢根据 

有说服力的资料证明,世界气候趋于变暖而不是变冷。 

     周恩来总理勉励竺可桢说:“祝贺你取得的成果。这篇学术论文,在国 

际上受到了广泛欢迎,为中国科技界争了光。” 

     竺可桢说:“自然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善于与 

自然斗争。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80多岁了, 

感到力不从心了。” 

     周总理说:“现在到21世纪还有1/4个世纪的时间。郭老再过19年才 

100岁,你再过17年才100岁。章士钊写书,写到92岁。你还可以写出不 

少书来。” 

     竺可桢答道:“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我能做到。” 

     竺可桢说到做到。1970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不佳,体育锻炼也由早操、 

太极拳改为屋内散步和深呼吸。每天只能坚持阅读一个半小时,但他仍旧不 


… Page 19…

肯稍有松懈。这一时期他着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在病中,他仍想着 

著书。当手稿送往出版社时,竺可桢感到自己就像一位产妇,眼见自己刚生 

下的孩子由护士抱走,自己满心幸福却一点气力也没有了。《物候学》是竺 

可桢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香港《明报》有一篇文章评 

价说:“本书是历史文献结合科学观察的一部著作,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 

的纪元。” 

     竺可桢随身有三样法宝:温度计、笔和笔记本,以便随时随地进行观测 

和记录。他总是在笔记本上记上他认为该记的一切。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 

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 

病态发展。4月23日的日记上他写道:“今晨一早起,适见一燕子在窗口孤 

飞,好像老朋友一年不见又来探访似的。查去年日记,也是4月23日有以下 

记录: ‘上午见燕子在高飞,今年初见。’何以如此之巧。七八年来记录燕 

子初见,在北京统是4月21—23日,只是1968年特别早,在4月18日。” 

1974年2月6日,他在日记上写下了最后一行字:“气温最高零下1°C,最 

低零下7°C,东风l—2级,晴转多云。”这是他从广播中听到的天气预报。 

所以在日记上,他又注明“局报”,一丝不苟地为他多年来的科学记录打上 

了完满的句号。 

     在病危之际,竺可桢一再叮嘱夫人陈汲将他自1966年8月以来,每月将 

三分之一工资交存银行的款项共计11000余元上交给党组织作党费用,而当 

时他家的经济状况已是明显的入不敷出。 

     1974年2月7日凌晨4时35分,当人们还沉醉在梦乡国里之时,竺可 

桢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溘然离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竺可桢释放了他生命之火的最 

后一份光亮,然后他安祥地睡去了。走完了艰辛而又忙碌的一生,竺可桢永 

远地安息了。 

     中国科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悄然陨落。 

                              十二、硕果累累 



     竺可桢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科学而献身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 

开拓和发展了我国气象学、地理学以及自然科学史,他在这些科学园地里辛 

勤地耕耘,成为一代宗师。 

     竺可桢对于科学事业的贡献是杰出的,他在台风、季风、物候、气候变 

迁、农业气候与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我国东临太平洋,每年夏秋季节,从广东到辽宁的东部沿海都受台风影 

响。眼见台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竺可桢早在哈佛大学攻读气象科学时就开 

始了对台风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回国后也坚 

持不懈地研究台风问题,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