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13…
集南京举行示威游行,遭到残酷镇压,伤百余人,20余人被捕,这就是著名
的“五·二○”惨案。之后,引起了全国抗议浪潮,全国数十万学生高举“反
饥饭,反内战,反迫害”旗帜游行示威,罢课抗议。5月24日浙大学生联合
杭州学生数千人游行示威。教育部发电催竺可桢火速归国解决学生罢课问
题。竺可桢耳闻目睹国民党的腐败和专制,对国民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
来越明了。
返校后,竺可桢考虑到学生与学校的安全决定提前放假。这样,学生的
长期罢课逐渐结束了。当局要求对学生从严处置,竺可桢坚持“以德服人”
反对动用军警武力迫害。
新学期开始不久,当局寻找借口逮捕了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农
学院学生郦佰瑾、毕业生陈建新、黄世民等人。竺可桢获悉马上进行营救,
探听被捕原因及下落。正在浙大师生努力与当局抗争之时,却传来“于子三
已用玻璃刺破喉管自尽”的说法。竺可桢赶赴现场,一眼识破了当局的阴谋,
指责道:“以刀杀人与以梃杀人有以异乎?”并质问玻璃管自何而来,戳穿
事实真相。竺可桢目睹学生于子三被害后的惨状,悲愤交加,晕倒过去。在
于子三“自杀”身亡检验证书上,竺可桢拒不签字,而在另一张纸上写了:
“浙江大学学生于子三委实已死,到场看过。”于子三被害,激起民众的愤
慨。31日集会,竺可桢参加并在会上作了报告。教授们发表宣言要求保障人
权,并在集会上宣布罢教。当局给竺可桢施加压力,竺可桢断然拒绝阻止罢
教罢课,并决定动身去南京辞职。学生来电告知,支持竺校长在南京的一切
活动,希望他不要辞职。竺可桢在南京谈到于子三案说:“作为一个学生是
一个好学生,此事将成为千古奇冤。”蒋介石命人要竺可桢在报上更正,竺
可桢断然拒绝:“报载是事实,无法更正。”竺可桢开始旗帜鲜明地领导师
生与黑暗势力抗争,他宣告:“真理在我们一边,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于子三的葬礼上,学生与军警、特务发生冲突。事件发生后,竺可桢
向当局抗议流氓暴行。而当局却将受伤学生当作“凶手”、“被告”传讯。
浙大学生为了抗议这一暴行,罢课三天。竺可桢顶住当局的沉重压力,不顾
个人安危,坚决抵制反动当局对学生的迫害,成为浙大的精神支柱。在校学
生有感于此,创作了“求是之光”一歌,讴歌竺可桢。歌词是:
江声浩荡,浪涌两浙文物,
弦歌不绝颂浙大,看求是精神远播扬!
十年流土,风霜久摧鬓发苍;
惨淡经营,剑桥媲美,听万人欢呼竺校长!
自由褓姆,鞠躬尽瘁为人道;
科学、民主,矢志所求,歌真理战士竺校长!
江潮澎湃,激流推创新时代;
风雨如海,鸡呜不已,愿民主堡垒永辉煌!
8月,军警开始大肆搜捕爱国学生。22日军警、特务在特务学生带领下,
捕去浙大学生三人。竺可桢再次投入营救工作,保释出误捕的施、方二人。
而吴大信因涉嫌重大不准保释,9月18日,特刑庭宣判吴大信一案。竺可桢
出席旁听。法庭判处吴10年徒刑,竺可桢认为过重。9月19日,学生罢课
以示抗议。竺可桢为了学生的安全竭力劝阻,又对当局敷衍,说当日是钱江
大潮,学生观潮去了。此后,又有几起迫害学生的事件,竺可桢无不多方努
力营救被捕学生。与此同时,竺可桢对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黑暗、独裁也更
… Page 14…
加痛恨,对蒋介石失去了原有的幻想。
1949年4月中旬,竺可桢获悉自己被列入了“和平分子”的黑名单。由
此可见竺可桢已被国民党列为不可靠的人。竺可桢面对危难,反而更加平静。
4月23日南京解放。
4月29日,竺可桢辞别家人离开了精心耕耘13年的浙江大学,奔赴上
海。次日,他访晤教育部长杭立武。正是杭电召竺可桢来沪“有要事相商”,
所谓“要事”就是奉命劝竺可桢去台湾或广州,竺可桢婉然拒绝了。
5月6日,蒋经国奉父命劝说竺可桢去台湾。一见竺可桢,蒋经国首先
转达蒋介石的问候,然后说明来意,劝竺可桢去台湾。竺可桢说:“多谢令
尊美意。在眼下,我看就不必了。”蒋经国追问原因,竺可桢坦然道出:“历
史兴替,大势已去,台湾能维持多久?”竺可桢还指出了国民党早已腐化。
蒋经国只好悻悻而去。
竺可桢执意留在上海,竺待着黎明的曙光照亮古老的中国。
八、新的征程
“雄鸡一唱天下白”,全国的解放将竺可桢推上新的征程。他还有些迷
惘,但掩不住心中的希望和欢欣。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崭新的征途。
竺可桢伫立在新上海的街头,见到气象更新,人民欢歌乐舞,欢迎解放
军。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与国民党军队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形成
鲜明对比。在日记上,竺可桢写道:“解放军之来,人民如久旱之望云霓,
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化。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希望共产
党能重视之。”
6月9日,中央研究院集会纪念建院21周年,陈毅市长特意赶来参加并
讲了话。竺可桢从中领略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看到了党对知识分子和
科学事业寄予的厚望。
1949年7月,竺可桢应邀参加在北平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
议筹备会。与会者济济一堂,都是全国科技界的精英。会议的目的是加强科
学界的团结,总结以往科学工作的经验,以改进今后的工作进程,更好地为
新中国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同时为成立统一的全国科学组织准备
条件。竺可桢为共产党人公而忘私、为祖国为人民呕心沥血的精神深深打动。
会后,竺可桢参加了赴东北参观团,一路上的见闻,尤使他信心倍增,从而
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9月,竺可桢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与会期间,他建议在《共同纲领》中关于发展自然科学问题专列一条以示注
重,得到众人的赞同。正式通过的《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
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
普及科学知识。”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站在庄严而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
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竺可桢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中国共产党了解到竺可桢为人坦荡、作风严谨、主持正义,在教育界、
科学界堪称德高望重。因此,推荐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共和国的
需要,党的信任,把竺可桢推到当时被认为全国科学事业最高机关的领导岗
位上。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 Page 15…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由于李四光当时在国外
未能赶回到职,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领导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际责任便主要落
在竺可桢肩上。竺可桢按照周恩来等同志的指示提出了科学事业方面三原
则:第一,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科学能真正为工农大众服务;第二,
必须群策群力,用集体力量来解决眼前最迫切而最重大的问题;第三,大量
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人才。
竺可桢对科学院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与许多科学家促膝长谈,坦诚相待,
互通心声,同时又坚持按原则办事,这种工作作风曾感动不少人。经过竺可
桢的奋斗,科学院精英荟萃,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当时人民政府关于中国科学院应该计划与指导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
精神,中国科学院十分注意地方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新学科研究机构的设立,
为了促进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