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禺人。论家财,霍英东比何贤多得多,何贤仗义疏财,比不得暴富之家,所以论出资,霍英东在番禺拿钱助建的数额自然比何贤多。现在番禺的县委书记和主要领导,都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何贤,我们不会认识霍英东,也不会把霍英东引到番禺来。”
在广东,何贤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充当了面向港澳同胞的第一个“传声筒”。
何厚铧家族传54、乡土亲缘赤子情
54、乡土亲缘赤子情
回来看看,好好看看———这是港澳同胞爱国爱乡迈出的最最艰难的一大步。
何贤知道,就是要通过一批人回乡观光,才能增进港澳同胞对家乡的了解;另一方面,何贤又邀请番禺县县长黄伟宁,副县长何桃、刘檩添,人大副主任刘云程和统战部长欧秋到澳门、香港参观。
在何贤的召集下,番禺籍的全澳知名人士,参加了在葡京的宴会。席间大家兴奋不已,谈出一个好点子:为加强与乡人联络,建议成立“澳门番禺同乡会”。后来同乡会成立时,人们又一致推举何贤为“永远会长”。
在香港,为了提高号召力,扩大影响,何贤建议用“三何”的名义,向香港番禺同乡的知名人士发出邀请。这“三何”乃何贤本人,何贤的同父异母同岁兄长何添,还有何贤创业时的老友何善衡。
这一招儿真叫灵验!果不其然号召一出,八方响应,连建国后一直不敢接触新中国的人士,甚至那些一向都偏倾台湾当局的社团领袖,都出席了何贤举办的盛宴。
在这次欢宴的基础上,“香港番禺工商联谊会”趁热打铁地诞生了,何贤又被推举为荣誉会长。为沟通港澳同胞与家乡关系而甘当“排头兵”和“吹号手”的何贤,这一番举动,可是对家乡的最大帮助。1979年,何贤与霍英东回县,加上张耀宗也回乡观光,三人碰头碰出了“火花”。看到家乡还缺个优雅住处,香港知名人士张耀宗便提议,在番禺兴建一座高级宾馆,用来接待外商和回乡的港澳同胞,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需求,并要何贤牵头行动。
何贤觉得张先生说得在理,大陆也开始讲究“投资环境”了;再说,给外商一个良好的印象,这也是个“粮草先行”的措施。于是,何贤找霍英东商量,霍英东也答应捐资建宾馆。何贤与兄长何添首先为兴建宾馆捐资二百多万港元;而后霍英东又出资三百万元,张耀宗先生和梁昌哲的儿子等又捐赠一百多万港元,建了一座占地面积4万3千多平方米、拥有220个床位的园林式现代化建筑,且命名为“番禺宾馆”,何贤为之兴致勃勃地题了四个大字。
番禺宾馆的兴建,为华侨和港澳同胞造福桑梓牵了头,日后不仅成了华侨港澳人士回归欢叙的聚集地,又为外贸客商、中外旅游宾客提供了优雅的住地。
1980年12月14日,宾馆剪彩开业时,广东省、市的党政领导以及200名港澳同胞,都莅临庆祝,真是盛况空前。何贤也兴奋得合不拢嘴,他觉得为家乡做成了一件初有成效,极具意义和影响力的好事,心里格外地高兴。
在剪彩仪式上,何贤讲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话:“乡土殷情如母子,乡亲厚谊胜手足。我们身在海外的赤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论身在何方,对故乡万缕情思,愿为桑梓的建设,同胞的健康,贡献微末,聊表寸心。”
也就是这一次,何贤回乡参加番禺宾馆落成典礼的路途上,又酝酿出一个奇迹,一段佳话。
何贤和旅居港澳的番禺籍“乡亲们”二百多人回来搞庆典了,然而路途并不顺畅。从广州至番禺途中,最难过的一关是大石渡口,车子都塞在那里,蠕蠕爬行。一开始,何贤没着急,他走下汽车,在路旁踱来踱去,浏览着路边小贩摆卖的各式各样、香气扑鼻的小吃:烤番薯、炒田螺、焖牛腩、豆腐花……一瞥见这些小吃摊档,便钩起了何贤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看着这些原汁原味的家乡小吃,何贤真羡慕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朴实日子。
何贤终于在一个卖豆腐花的摊档前停了下来,他买了一碗蹲在地上便吃起来,并与小贩攀谈:“你是哪个乡的?”
“我是大石公社的。”
“有人到你们乡投资办厂吗?”
“谈是有人来谈过,只是一看交通不行,都没谈成。”
这时负责接何贤回乡的县侨办主任郑德刚好走到何贤的身边,便接过话茬儿说道:“是啊,这几个渡口影响交通,受影响的不只是大石,而是整个番禺。以前经济不景气,车子少,来往的客流不多,渡口也不觉挤塞,有两艘渡船对开也就行了。现在开放改革一搞活,来往客人多了,车辆川流不息,渡口变得挤塞不堪,如果能修建一座桥就好了。”“修桥?”听了德叔的话,何贤眼睛一亮:“对,修桥!”
何厚铧家族传55、脱贫致富先建桥
55、脱贫致富先建桥
对于修桥的重要性,何贤在澳门已深有体会。如今听郑德说到桥,觉得十分在理。他平日总想让家乡尽快改变面貌,富裕发达起来,却又不知家乡最急需的是什么。当然,刚刚落成的番禺宾馆是他和霍英东等人捐资兴建的,虽然也是为家乡出了点力,但建一座宾馆毕竟不如修一座大桥更有利于家乡的建设啊!
于是他对郑德说:“这大石渡口,还有洛溪那边,确实应当修建两座桥。请你和县里的领导说,你们做准备工作,我来负责筹集建桥资金。”
番禺宾馆剪彩仪式结束后,何贤与兄长何添回老家岳溪乡。途中,何贤向哥哥讲述了自己想集资为家乡修建大石、洛溪两座大桥的宏伟打算。
何添心里一咯噔,听后直问:“修两座大桥要多少钱?我们两人付得起吗?”
何贤笑着对哥哥说:“我们俩力量不够,可以多找几个朋友嘛!大家齐心合力,一定能把钱集齐。”
说罢,何贤又转身问一路陪同的德叔:“现在政策是否允许免税进口汽车?”
德叔说:“如果是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赠的可以申请免税。”
何贤听了,回过头来对何添说:“有办法了,我去搞一些汽车,赠给县里,他们把这些车出售,就可以搞回一笔建桥资金了。”
何贤那商家之精明本色,这会儿显露出来了。1980年11月上旬,番禺县委负责人收到何贤的一封信:“番禺县委负责同志:我国党中央从(十一届)三中、五中全会提出措施,全国人民一致(为)积极建设四化而努力。关于我县为改善交通建造大石公社渡海大桥,弟完全同意,捐赠‘万事得’牌旅行车贰佰台(另零件等),请申请批免税进口,多劳谢谢。”
收到何贤的捐赠信,番禺县委、县政府立即着手办理了申请免税进口手续。
1981年暮春。一天上午,何贤带了一位葡萄牙的桥梁专家,从澳门专程回来察看大石河的水文资料,选定大石大桥的位置。
番禺县委书记苏栓柱、县长黄伟宁等亲自陪同何贤及葡国桥梁专家,乘船视察大石河两岸。
何贤认真地察看了每个位置的测量工作,不时向大石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征询情况。下午,县委、县政府负责人与何贤及葡国专家讨论大石桥的选址和桥型等事宜。会议开始前,县里领导对葡国专家表示谢意,这专家反倒热情诚恳地表白了一番:“我虽然不是中国人,但我是何贤先生的朋友。何贤先生出钱出力为家乡建桥,我也乐意义务为你们设计大桥。”
何贤的心,看来确实比金子贵重,能感动和融化所有人。他热心家乡建设的精神,又岂止感动了一位葡国专家呢?霍英东在何贤的感召下再次加盟捐资兴建大石桥。他也感动了中国有关部门的领导,感动了番禺县数十万人,为把大石、洛溪两座大桥得以顺利建成,各方面的能量和热情都在充分地释放……
1981年10月间,葡国专家已设计出大石大桥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并请人翻译好,一并送到番禺。没多久,番禺县就派出了县人大副主任刘云程和侨办主任郑德,到珠海拱北约见何贤。见了面,刘云程对何贤说:“葡国专家的设计我们已认真研究过了。设计得很精美,但有好多地方没有考虑到中国国情。比如设计中要求采用的钢材,许多要靠进口,这一来加大了建桥成本不说,主要是办理进口手续也很难。再有,将来我们建桥要请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