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发餐馆里,张先生的第二支烟还未吸完,何贤的汽车就到了。张先生在餐馆里对何贤说:“我有一船两航起义的器材,要运回大陆,在珠江口被香港水警追到这里。刚才打电话到南光公司找柯正平,却说他去广州开会。因为情况十万火急,现在不但港英方面,台湾方面的人也在找这船器材,所以才这么冒昧深夜打搅何先生!”
何贤立刻摆手:“不用客套,我马上给你想办法。”说罢,何贤拉起姓张的商人上了自己的汽车。
回到家中,何贤招呼张先生稍坐片刻,自己马上给某轮船公司负责人黄德挂电话。
“阿德,有一船货要马上运返大陆,你快快安排一艘船。”
黄德听了,在电话中为难地说:“贤哥,我们的货船都开出去了,码头上一艘也没有啊!”
何贤想了想说:“今晚不是有一班去江门的客船吗?把票退了,编个理由说船不能开,用客船载货。”
黄德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便忧心忡忡地说:“什么?这样做不但得罪了乘客,也影响公司声誉噢!”
何贤执意说:“这批货太重要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补些钱给乘客,安排他们搭乘明天的船吧!还有,你的客船不能直接开去装货,以免引起人家注意。找些小艇,把货分批运上客船,我即刻和货主来找你,你在那边等着!”
午夜时分,隐匿在码头木船上的那些器材,全部转移到了客船上,驶离了澳门。这回,在附近水域监视的香港水警见是客船,并没太注意,就放行过去了。客船驶入东莞附近水域,船上的人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突然,前方出现一条探照灯柱,一艘中方的海关巡逻艇向客船驶来。巡逻艇发出的信号是要停船检查。张先生想,运的是大陆需要的货,检查就检查!
巡逻艇靠过来后,跳上来几名海关官员。张先生赶忙上去向他们解释,说这艘船运的是两航起义的器材,因在珠江口附近水域被港英水警追查,才被迫躲到澳门换了这艘客船装载。
由于事先没有听到什么通知,所以海关官员仍对此将信将疑,不能放心。但听说船运的是两航起义物资,他们礼貌地说:“对不起,请跟我们回广州海关,我们会打电话与有关部门联系。”
张先生不禁苦笑:“这不等于将我们扣了起来,还是不信呢!”
客船被缉查艇“押解”到广州西堤海关时,已到了凌晨4点钟。海关官员将张先生和黄德等人引到一个会客室里,让他们先在那里休息。等候到早晨6点半左右,终于走进来几位官员,其中一位是副关长,他热情地握着张先生和黄德的手说:“我们已和港澳工委取得了联系,十分感谢你们冒了风险将器材运回大陆。辛苦了一夜,现在请随我去爱群大厦,请两位先生先去吃点东西吧!”
事情终于有了如愿的结果。而那个幕后的英雄何贤呢?恐怕也在隔岸提心吊胆,一夜未能安眠吧?
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对我国禁运紧俏物资的最艰难的建国初期,祖国大陆很需要汽油、棉纱、橡胶等军用货物,而又是何贤,一次次联络霍英东,通过各条渠道征购到这些物资,再想法从澳门源源不断地运入内地,帮忙解决祖国的困难……何贤为了自己的国家,真是费尽了心血。
何厚铧家族传30、仗义疏才救贫民
30、仗义疏才救贫民
中国有句古话曰:“苟富贵,勿相忘”。然而,有许多当年的知己伙伴,深深体会到的却是:“大家在一起能患难,却不能共富贵。”
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而至时,尽管中国人都加强了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却不懂得生意场或人生路上更需要建树的乃“共营”精神,宽容互助态度。传统意识中最恶劣的小人是嫌贫爱富、恃强凌弱之辈,是那些“见富贵而生谄容,遇贫穷而作骄态”的嘴脸。可是,何贤可算例外之人,他的义行善举常令人惊讶,有时大方到他的家人也深感意外……
战时饥饿的感觉,令澳门贫民记忆犹新,而50年代因本地经济萧条带来的饥荒,却是需要穷人富人一同携手相助熬过去的。无论怎样,这块土地亟待重整,经济需要一段时期方能复苏,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何贤在富商中带头关心民众,并千方百计救助他们。当时何贤是澳门中华总商会的理事长,又是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主席,这都是办慈善事业的基础啊!尤其不能小看镜湖医院的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年还曾在这里义务做过医生呢!
澳门庇山耶街,有一间已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同善堂。何贤虽然没有担任该堂的具体职务,但这里历年举办善事他都积极参与,事实上同善堂一直得到何贤的鼎力支持。
何贤为了穷苦人带头解囊,领衔募捐,因而同善堂的全体同仁从未把何贤看作“外人”,后来索性就将他视为本社会团体的领袖。从1950年起,同善堂开展的赠医、赠药、施粥、施衣等赈济活动中,都得到何贤捐助。其中一次为贫民施粥活动中,何贤一次就送来2.3万元,当时受惠的贫民多达数千人。到1953年6月,持续两年施粥后,善款经费已告罄,同善堂的人去拜谒何贤。何贤听后二话没说,叫他们再施粥两个月,经费全部由他负责,而后,又捐了6千元给同善堂继续施粥。1956年9月24日,何贤给澳门穷苦人派发米券,一天就发了四十多万斤米。
为了解决贫民的饥饿问题,这期间何贤常常将别人送给他的礼金和宴会款转给同善堂,作为救济基金备用。
1952年9月3日,澳门各界人士准备宴请何贤和马万祺,以慰劳他们为社会公益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何贤得悉后,立即高兴地同马万祺商量:“办这样一次宴会,耗费不少,出席的人又不在乎吃一餐,倒不如将这笔钱拿去救济贫民。”马万祺一听,觉得此主张实用得多,于是连连赞同说:“好主意!好主意!”
两人立刻联名写了一封信给澳门各界人士,建议将宴款移送同善堂施粥给贫民。到了宴会之日,“庆桌”上却只有一杯清茶。面对人们的抱憾,何贤和马万祺却感到这“清茶之招待”,令他们两人都无限欣慰……到了这年冬天,何贤的新居落成了。于是致函各位亲友,前来小聚庆贺。最终,他从简办席,却将欢宴亲友的部分筵席金、贺金以及个人再捐款凑整5万元,赠予同善堂。
在何贤就任华人代表,和父亲澄溪老人逝世三周的纪念日时,他又致函各界好友:“凡欲送礼者,请致送镜湖慈善礼券。”
闹了半天,他是借花献佛,难怪“大言不惭”呢!
结果令何贤甚感欣慰:镜湖医院慈善会收到港币22.4万元!
何贤,好大的面子。
“镜湖”按照何贤的意见,拿这笔礼金扩建了急诊室、医生宿舍、药仓、制药室、饭堂等,还余下9万多元作慈善经费。如此一来,他们既改善了镜湖医院的硬件设备,又改变了慈善会经济上长期出现赤字的状况。
从澳门日报的一个小栏目“澳门说图”中,刊有当年澄溪公“举殡行列”的一帧旧照,才知晓何贤是为纪念其父逝“三周”而非“三周年”,且确实为了镜湖收纳“善款”。
何厚铧家族传31、扶贫济困乐善举
31、扶贫济困乐善举
澳门有许多高楼大厦,气派豪华壮观,可惜那都是富商阔佬们住的。大多数贫民百姓,住的却是低矮狭窄的木屋或铁皮屋,我们内地人称这类住宅群落叫“棚户区”。“棚户区”内的街道坎坷坑洼,街灯不明,屋里没有自来水,公用的水龙头也不多,说白了就是贫民窟。然而,就是这些贫民窟,有时也保不住。
1950年夏天,澳葡政府工务局认为青洲的木屋七糟八烂,影响市容,下令拆迁,让人们一律搬到指定的地方重建家园。可他们竟忘了,这里住的多是贫民,哪里有能力重新盖房子呢!
因此,居民们纷纷致函总商会,要求总商会为他们申诉,请求政府准许缓拆。作为理事长的何贤听到民众的呼声后,深表同情,觉得应当替他们奔走呼吁。
何贤偕同商会理事陈直生、叶子如、陈毅生,到了工务局找局长毕士达。毕士达见是何贤,不能敷衍,只得亲自带领官员到青洲实地了解。他们一到青洲木屋区,居民们就派出代表来向“贵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