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饫镒銎穑恢钡钡搅酥惺榱钫庋母吖伲诘笔崩奴e王氏的子弟里,是很有出息的了。
当然了,对那个时代,光“加官”也还不够,“进爵”也是必须的。淮南之战后,谢家三人同时受封,谢安加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谢石封兴平县伯。
这真是和桓温那时候一样,一个家族的潜在力量真的强大的话,那就是根本挡不住的。不同的就是,桓温的爵位是通过吓唬朝廷要来的;谢家的爵位却是通过为国家做事儿换取的。其实要说起来,无论哪种方式,皇上的心里都不会太好受。只是现在司马曜要依靠谢安,他得指着人家给他撑住这个天下呢,所以不得不给,甚至还有那么点儿讨好的味道。还好谢安一向非常知趣儿,不会让他很难受,要说比起两位先皇,司马曜也真是运气不错了。
如果说4年前谢安录尚书事,是开启了东晋的“谢安时代”的话,那么现在,谢安为相,居中掌控国家大局;谢玄为将,在外手握重兵,作为谢安执政的有力后盾,这就已经是东晋很典型的“当轴士族与司马家共天下”的局面了。谢氏家族的辉煌和荣耀,也将接近极顶,那么这个时期,对于东晋来说,就已经是——“谢与马,共天下”。
下面是:第二章 成功于无形的道家政治(一)
第五卷 乱世中的太平岁月 宰相风流 第二章 道家政治 成功于无形
既然是说一位被人们赞誉了一千多年的宰相,那么我们只说他的政治手段、气度胸襟,其实还是不够。对一位宰相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这就是他到底有哪些政绩?他在任期间,到底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说说——谢安的治国大计。
第一:为政7年
大家说起来谢安执政,可能还以为他这个宰相当了多少年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从他公元376年录尚书事,总理朝政开始,到淝水之战,正是7年,淝水之战后,这个“尚书事”,就是他和司马道子“共录”了,然后一年多,他又主动放弃了中枢的一切大权,出镇广陵,亲自去指挥北伐。其实,谢安执政,就是从376到383这7年。要说起他的政绩,弄清这个时间还是很重要啊。
第二:执政纲领
要说每一位成功的宰相,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治国方针,而这套方针呢,又都是建立在他的执政纲领上。想起谢安隐居时,就说他最喜欢《诗经》里的这一句,“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把宏伟规划审查制定下来,把远大的谋略传达给众人”。现在来看,他果然就是这么干的。关于谢安的治国纲领,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估计他肯定是在朝会上就传达给百官了,让他们接着往下贯彻,说不定就跟我们现在“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之类差不多。
他这纲领是: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宏以大纲。
前两句是指对外政策:北方乱成那样儿,但是我们要沉得住气,不能慌乱,万事从长远打算,先把自己强大起来,不能意气用世。
后两句就说的是对内了:不实行严苛细密的法令,让百姓安心,不太多地扰乱他们,大局上要把持住,细节上要宽松。
真是十分典型的黄老政治思想啊。这一点,他和王导的思路是如出一辄。不过关于治国之道是优是劣,这一评论起来就太多啦,我们只以结果来看看:
整个东晋最安定的两个时期,一个是王导执政的时候,另一个就是谢安的这段时期。历代史学家都把王导谢安看作是东晋的顶梁柱,这也是原因之一。前有王导,后有谢安,如果不是他们俩,就不会有东晋这个百年王朝。《晋书》评谢安执政时说:“德政既行,文武用命,威怀外著”……
再引个南宋陈亮的评论:“(王)导(谢)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王夫之的评论:“(谢)安之宰天下,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岂一切苟简之术所可与议短长哉?”
……
史学家的评论大略如此,总之,谢安的清静宽简之政,对于当时大局刚刚稳定下来,国力仍十分虚弱的东晋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在他执政期间,官吏们也都理顺了心气,没有一个官员因为触犯条律被处死,而我们的老百姓们,也因此过上了一段安心平静的日子……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看看这个东晋,从公元317年建国,到现在不到60年,本来一开始就不强大,中间还经历了王敦和苏峻两次内乱,又老得跟北方作战,国家穷啊,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别提了,现在能不人心惶惶,踏踏实实种地,就已经求之不得了。
谢安接手时,国家就是这个样儿,那怎么办?没得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他376年执政,当年就调整了税法。规定:第一,把以前的按田纳税,改成按口纳税;第二,王公以下,一视同仁,有户口的,全都交税;第三,服兵役劳役的,为国家作战的,就不用交。
那么就来说说这个“口税法”的作用:
繁荣经济,增强国力
其实,“口税法”的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除了封了王、公这样高爵位的,不管你是不是贵族,也不管你是干什么的,只要你是国家的公民,就要交税。
原来,国家又按土地收税,士族享受特权,不用交,而且士族家家都有大片土地(谢家也不例外),那政府又能收上多么来?再看平民这边儿,一家子人,总共就这点儿地,俩人种就行了,剩下的就闲着。
现在好,这些闲人也都被调动起来了,国家里有的是事儿等着大家干呢。这样儿,种地的就会更加用心地种地,有余力的,就去开垦新地,首先农业得到了发展;那不想种地的呢,就去经商,贩运,开小作坊,这样商业也能活跃起来;如果还不行,你就是笨,就是什么也干不好,那就去投军服兵役吧,还有军队在接着你,一来就不用交税了,二来国家正等着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呢。反正是,这几条路,随你挑,政府就一个原则,你不能在那儿闲着等救济。让老百姓都开始动脑子干事儿,这样,国家经济才能繁荣起来啊。
这回改革,对于个人来说,交的税到底是更多了,还是减少了,现在说法儿不一致,有人说多,有人说少。但是,对整个国家来说,这个财政收入,可无疑是增加了。那么东晋虚弱的国力,庞大的军费支出,也能改善一下儿了。
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能够得到好处。那为什么会是“双得”呢?因为经济发展起来,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呀。可分的东西多了,大家才能都过得更好。
珍惜土地,抑制兼并
这个“口税法”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它能更好地抑制一直让东晋政府头疼的土地兼并问题。
那时,不管是士族还是庶族,这些地主们变着法儿地收买吞并农民的土地,而且是屡禁不止。穷人把地卖给了地主,变成佃农,就不用交税,所以不得已时,就常常把地卖了。但一实行“口税法”,农民却一下子珍惜起自己这个饭碗来了,没了地,我也得交税呀,那我干嘛还要卖给你?我还嫌地少呢。于是,地主们再想轻易从农民这儿弄走土地,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顺利推行,业绩斐然
“口税法”从谢安执政当年开始实行,虽然是剥夺了士族的一些特权,但在谢安的坚定推动下,一直都实施得很顺利,没有引起任何社会波动。整个太元年间(从376年之后),东晋的经济渐渐地恢复了起来,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变好。其实这段儿时间,正是东晋最好的小康时期了。
《宋书》这样记载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迄于太元之世,……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晋书》的描述:至于末年,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
历代的史学家们,也对谢安在这时实行“口税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就不一一例举了。倒想起,淝水之战是在太元八年(383年)发生的,恰恰就是在东晋的这个时候,所以前秦的大多数朝臣,才会劝阻苻坚,不要在这时攻晋啊。
最后回头瞧一下儿这个政策:
它其实很简单,就三条儿。并没有一大堆规定,没有去命令老百姓,你必须如何如何,否则就如何如何。它只是改变了一些方式和关系,然后很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