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真经注-宋-苏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常日明。
不以复性为明,则皆世俗之智,虽自谓明,而非明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复性,则绿物而动,无作而非凶,虽得于一时,而失之远矣。
知常容,
方迷于妄,则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敌,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则虽仇-怜,犹将哀而怜之,夫何所不容哉?
容乃公,
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尚谁私乎?
公乃王,
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
王乃天,
无所不怀#3虽天何以加之。
天乃道,
天犹有形,至于道则极矣,然而虽道外不能复进于此矣。
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知有之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以仁义治天下,其德可怀,其功可见,故民得而亲誉之。其名虽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其次,畏之侮之。
以政齐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则侮之矣。
信不足,有不信,
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而加以仁义,重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圣人自信有余,其于言也,犹然贵之不轻出诸口,而民已信之矣。及其功成事遂,则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道德真经注卷之一竟
#1无以致其用:『致』原作『故』,据宝颜本改。
#2有有:原本作『有无』,据宝颜本改。
#3无所不怀:『怀』原作『坏』,据宝颜本改。
道德真经注卷之二
眉山苏辙注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废,而后仁义见矣。
智慧出,有大伪;
世不知道之足以澹足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也,而独称舜,无瞽支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逢、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鱼,相吻以沬,相濡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以为以巧胜物者也,于是驰骋于其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于是子有违父,而父有虐子,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故绝仁弃义,则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为盗,盗贼不得则不行。故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些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属之圣智,或属之仁义,或属之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则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也。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其无所从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学求益,增其所未闻,积之不已,而无以一之,则以圆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不胜其忧矣。患夫学者之至此也,故日绝学无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学而不少,多学而不乱,廓然无忧,而安用绝学耶?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夫唯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竞,皆非其实,愍焉无是非同异之辨,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苟知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足怪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亦为之。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婴于物者,其心而已。
荒兮其未央哉。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吵。圣人兼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可央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兄之未孩,
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台,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余。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纯纯,若愚而非愚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俗以分别为智,圣人知群妄之不足辨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忽若晦,寂若无所止。
忽焉若晦,不见其津涯也。寂然无朕,不见其所止宿也。。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德备,若无所施,故疑于顽鄙。
我独异于人,儿贵食母。
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忘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也。自是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见于物者也。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着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惚恍者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方有无之未定,惚恍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眇,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物至于成形,则真伪杂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伪既杂,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错出,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不去名之。唯未尝去,故能以阅众有之变也。甫,美也,虽万物之美,不免于变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圣人之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不迕故全也。
枉则直,
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而天下之至直也。
洼则盈,
众之所归者,下也,虽欲不盈,不可得矣。
弊则新,
昭昭察察,非道也。闷闷,若将弊矣,而日新之所自出也。
少则得,
道一而已,得一则无不得矣。
多则惑矣。
多学而无以一之,则惑矣。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抱一者,复性者也。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皆抱一之余也,故以抱一终之。
不自见,故明;
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争之余也,故以不争终之。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理而行于世,则有不免于曲者矣,故终篇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归复于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希实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言出于自然,则简而中;非其自然而强言之,则烦而俳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