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尺,厚一尺,刻方其中,以容玉匮。感旁施检,刻深三寸三分,阔一尺;当
绳刻深三分,阔一寸五分。石检十枚,以检石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分;
印齿二道,皆深四寸,当玺方五寸,当绳阔一寸五分。检立於感旁,南方、北
方皆三,东方、西方皆一,去感隅皆一尺。感缠以金绳五周,封以石泥。距
石十二,分距感隅,皆再累,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首,令与
感隅相应。又为坛於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一,号登封坛。玉检、
玉牒、石感、石距、玉匮、石检皆如之。为降禅坛於社首山上,八隅、一成、
八陛如方丘,二。上饰以黄,四方如其色,其馀皆如登封。其议略定,而天子
诏曰:“古今之制,文质不同。今封禅以玉牒、金绳,而瓦樽、匏爵、秸席,宜
改从文。”於是昊天上帝褥以苍,地褥以黄,配褥皆以紫,而樽爵亦更焉。是
岁正月,天子祀昊天上帝於山下之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如圆丘之礼。亲封
玉册,置五感,聚五色土封之,径一丈二尺,高尺。已事,升山。明日,又封
玉册於登封坛。又明日,祀皇地於社首山之降禅坛,如方丘之礼,以太穆皇后、
文德皇后配,而以皇后武氏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率六宫以登,其帷
皆锦绣。群臣瞻望,多窃笑之。又明日,御朝觐坛以朝群臣,如元日之礼。乃诏
立登封、降禅、朝觐之碑,名封祀坛曰舞鹤台,登封坛曰万岁台,降禅坛曰景€
台,以纪瑞焉。其後降封嵩岳,以吐番、突厥寇边而止。
元宗开元十二年,四方治定,岁屡丰稔,群臣多言封禅,中书令张说又固请,
乃下制以十三年有事於泰山。於是说与右散骑常侍徐坚、太常少卿韦纟舀、秘书
少监康子元、国子博士侯行果刊定仪注。立圆坛於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
各依其方。又於圆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坛台四面为一阶。又积
柴於燎坛於圆台之东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六尺。
又为圆坛於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又积柴於坛南为燎坛,如山上。
又为玉册、玉匮、石感,皆如高宗之制。元宗初以谓升中於崇山,精享也,不
可喧哗,欲使亚献已下皆行礼山下坛。召礼官讲议,学士贺知章等言:“昊天上
帝,君也;五方精帝,臣也。陛下享君於上,群臣祀臣於下,可谓变礼之中。然
礼成於三,亚、终之献,不可异也。”於是三献皆升山,而五方帝及诸神,皆祭
山下坛。元宗问:“前世何为秘玉牒?”知章曰:“玉牒以通意於天,前代或祈
长年,希神仙,旨尚微密,故外莫知。”帝曰:“朕今为民祈福,无以秘为。”
即出玉牒,以示百僚。
玉牒词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
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
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
封祀岱岳,谢成於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乃祀昊天上帝於山上坛,以高祖配;祀五帝以下诸神於山下,其祀礼皆如圜
丘。
张说、韦纟舀、徐坚等议曰:“乾封旧仪,禅社首,享地,以先后配飨,
文德皇后配地,天后为亚献,越国太妃为终献。以宫闱接神,有乖旧典。上元
不,遂有天授异姓之事,宗社中圯,公族诛灭,皆由此也。景龙之季,有事圜
丘,韦庶人为亚献,皆以妇人升坛执笾豆,渫黩穹苍,享礼不洁。未及逾年,国
有大难,亚献、终献终受其咎,平座斋郎及女人执祭者,多亦夭卒。今主上尊天
敬神,必须革正斯礼。请以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皇地,侑神作主。三献礼:上初
献,王守礼亚献,宋王成器终献。”从之。
天宝九载正月,敕以今载十一月有事华山。三月,西岳庙灾,京师旱,遂停
封岳之礼。
◎唐开元礼
△皇帝封祀泰山仪(禅社首山附)
△銮驾进发(禅仪无此篇)
皇帝将有事於泰山,有司卜日如别仪。告昊天上帝、太庙、太社,皆如巡狩
之礼(告太庙高祖祝文,加封祀配神作主之意。告睿宗祝文,加禅祭配神作主之
意)。皇帝出宫,备大驾卤簿,於国门,祭所过山川、古先帝王、名臣、烈
士,皆如巡狩之礼。通事舍人承制问百年。所经州县,刺史、县令先待於境。至
泰山下,柴告昊天上帝於圜丘坛,如巡狩告至之礼(有司摄事)。前祀,所司以
太牢祭如泰山神庙,如常式。
△斋戒
前七日,太尉戒誓百官(封云“封於泰山”,禅云“禅於社首山。”斋仪同
封礼)。皇帝散斋於行宫後殿四日,致斋於前殿三日。服衮冕结佩等,并如圜丘
仪(百官如别仪)。
△制度
将作大匠先领徒於泰山上立圆台,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又於圆
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台坛四面,各为一陛。玉牒长一尺三寸,
广五寸,厚五寸,刻牒为字,以金填之,用金匮盛(其玉牒文,中书、门下进取
进止,所由承旨请内镌。其名检等并如後制)。郊社令积柴为燎坛於山上圆台之
东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六尺。又为圆坛於
山下,三成、十二陛,如圜丘之制,随地之宜。坛上饰以元,四方依方色。坛外
为三。郊社令又积柴於坛南,燎如山上之仪。又为玉册,皆以金绳连编玉牒为
之,每牒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少府监量文多少为
之)。又为玉匮一,长一尺三寸,并检方五寸,当缠绳处刻为五道,当封宝处刻
深二分,方取容受命宝印,以藏正座玉册。又为金匮二,以藏配座玉册,制度如
玉匮。又为黄金绳,以缠玉匮、金匮;又为石感,以藏玉匮,用方石再累,各
方五尺,厚一尺,纵凿石中,广深令容玉匮。感旁施检处,皆刻深三寸三分,
阔一尺,南北各二,东西各三,去隅皆七寸。缠绳处皆刻深三分,阔一寸五分。
为石检十枚,以检石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皆刻为三道,广一寸五
分,深四寸,当封处大小取容宝印,深二寸七分;皆有小石盖,制与封刻处相应,
以检ㄓ封印;其检立於感旁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缠石感各五周,径三分。
为石泥以封石感(以石末和方色土为之。其封玉匮、金匮、石感同用受命宝,
并所司量时先奏请出之)。为距石十二枚,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
首,令与感隅相应,分距感四隅,皆再累。为五色土圆封,以封石感,上
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九尺(禅礼制度:将祭,将作先於社首山禅所谓禅祭坛,
如方丘之制,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设八陛,上等陛广八尺,
中等陛广一丈,下等陛广一丈二尺。为三重量地之宜,四面开门。玉册、石
感、玉匮、金匮、金泥、检、距、圆封、立牌等,并如封祀之仪)。
△陈设
前祀三日,卫尉设文武侍臣次於山下封祀坛外东门之内道北,皆文官在左,
武官在右,俱南向。设诸祀官次於东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师南之外道东,
诸王於三师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於祀官之东,皇亲五
等以上、诸亲三等以上於文官之东,东方诸州刺史、县令又於文官之东,俱北向
西上;介公、阝公於南之外道西,东向;诸州使人於介公、阝公之西,东
向;诸方之客:东方、南方於诸王东南,西向,西方、北方於介公、阝公西南,
东向,皆以北为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於西之外道南,北向东上。设诸
馔幔各於内东门、西门之外道北,南向;北门之外道东,西向(坛上及东方之
馔陈於东门外,南方及西方之馔陈於西门外,北方之馔陈於北门外)。前祀二日,
太乐令设宫悬之乐於山下封祀坛之南、内之外,如圜丘仪。右校扫除坛之内外
(禅仪:祭前三日,尚舍、坛长施太次於外东门内道北,尚舍铺御座,守宫设
文武官次於大次前,东西相向。诸祭官於东外,文官九品以上於祭官东,皇亲、
诸亲又於其东,蕃客又於其东。介公、阝公於西外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