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捷径,旁午杂出,盖未尝由学而升者滔滔也。於是所谓学者,姑视为粉饰太平之
一事,而庸人俗吏直以为无益於兴衰理乱之故矣。作《学校考》第十,叙历代学
校之制,及祠祭褒赠先圣先师之首末,幸学养老之仪,而郡国乡党之学附见焉。
凡七卷。
古者因事设官,量能授职,无清浊之殊,无内外之别,无文武之异,何也?
唐虞之时,禹宅揆,契掌教,皋陶明刑,伯夷典礼,羲和掌历,夔典乐,益作虞,
垂共工。盖精而论道经邦,粗而饬财辨器,其位皆公卿也,其人皆圣贤也。後之
居位临民者,则自诡以清高,而下视曲艺多能之流;其执技事上者,则自安於鄙
俗,而难语以辅世长民之事。於是审音,治历、医、祝之流,特设其官以处之,
谓之杂流,摈不得与绅伍,而官之清浊始分矣。昔在成周,设官分职,缀衣、
趣马,俱俊之流,宫伯、内宰、尽兴贤之侣。逮夫汉代,此意犹存,故以儒者
为侍中,以贤士备郎署。如周昌、袁盎、汲黯、孔安国之徒,得以出入宫禁,陪
侍晏私,陈谊格非,拾遗补过。其才能卓异者,至为公卿将相,为国家任大事,
霍光、张安世是也。中汉以来,此意不存,於是,非阉宦嬖幸,不得以日侍宫庭,
而贤能绅,特以之备员表著。汉有宫中、府中之分,唐有南司、北司之党,职
掌不相为谋,品流亦复殊异,而官之内外始分矣。古者文以经邦,武以拨乱,其
在大臣,则出可以将,入可以相;其在小臣,则簪笔可以待问,荷戈可以前驱。
後世人才日衰,不供器使,司文墨者不能知战阵,被介胄者不复识简编,於是官
人者制为左右两选,而官之文武始分矣。至於有侍中、给事中之官,而未尝司宫
禁之事,是名内而实外也(唐以来以侍中为三公官,以处勋臣,又以给事中为封
之官,皆以外庭之臣为之,并不预宫中之事;)有太尉、司马之官,而未尝司
兵戎之事,是名武而实文也(太尉,汉承秦以为三公,然犹掌武事也。唐以後亦
为三公。宋时,吕夷简、王旦、韩琦官皆至太尉,非武臣也。大司马,周官掌兵,
至汉元成以後为三公,亚於司徒,乃後来执政之任,亦非武臣也。)太常有卿佐
而未尝审音乐,将作有监贰而未尝谙营缮,不过为儒臣养望之官,是名浊而实清
也。尚书令在汉为司牍小吏,而後世则为大臣所不敢当之穹官;校尉在汉为兵师
要职,而後世则为武弁所不齿之冗秩(尚书令,汉初其秩至卑,铜章青绶,主宫
禁文书而已,至唐则为三省长官。高祖入长安时,太宗以秦王为之,後郭子仪以
勋位当拜,以太宗曾为之,辞不敢受,自後至宋,无敢拜此官者。汉入校尉领禁
卫诸军,皆尊显之官,宰相之罢政者,至为城门校尉。又司隶校尉督察三辅,弹
劾公卿,其权至雄尊。护羌校尉、护鸟桓校尉皆领重兵镇方面,乃大帅之职。至
宋时,校尉、副尉为武职初阶,不入品从,至为冗盛。)盖官之名同而古今之崇
卑悬绝如此。参稽互考,曲畅旁通,而因革之故可以类推。作《职官考》第十一,
首叙官制次序、官数,内官则自公师宰相而下,外官则自州牧郡守而下,以至散
官、禄秩、品从之详。凡二十一卷。
《郊特牲》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荀卿子曰:“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
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
然则义者,祭之理也;数者,祭之仪也。古者人习於礼,故家国之祭祀,其品节
仪文,祝、史、有司皆能知之,然其义则非儒宗讲师不能明也。周衰礼废,而其
仪亡矣。秦汉以来,诸儒口耳所授、简册所载,特能言其义理而已,《戴记》是
也。《仪礼》所言,止於卿士大夫之礼;《六典》所载,特以其有关於职掌者则
言之,而国之大祀,盖未有能知其品节仪文者。汉郑康成深於礼学,作为传注,
颇能补经之所未备,然以谶纬之言而释经,以秦汉之事而拟三代,此其所以舛也。
盖古者郊与明堂之祀,祭天而已,秦汉始有五帝、泰一之祠,而以古者郊祀、明
堂之礼礼之,盖出於方士不经之说。而郑注《礼经》二祭,曰天,曰帝,或以为
灵威仰,或以为耀灵宝,袭方士纬书之荒诞,而不知其非。夫礼莫先於祭,祭莫
重於天,而天之名义且乖异如此,则其他节目注释虽复博赡,不知其果得《礼经》
之意否乎。王肃诸儒虽引正论以力排之,然魏晋以来祀天之礼,尝参酌王、郑二
说而迭用之,竟不能偏废也。至於、之节,宗祧之数,《礼经》之明文无所
稽据,而注家之聚讼莫折衷,其丛杂牾,与郊祀之说无以异也。近世三山信
斋杨氏得考亭、勉斋之遗文奥义,著为《祭礼》一书,词义正大,考订精核,足
为千载不刊之典。然其所述一本经文,不复以注疏之说搀补,故经之所不及者,
则阔略不接续。杜氏《通典》之书,有祭礼则参用经注之文,两存王、郑之说,
虽通畅易晓,而不如杨氏之纯正。今并录其说,次及历代祭祀礼仪本末,而唐开
元、宋政和二礼书中所载诸祀仪注并详著焉。作《郊祀考》第十二,以叙古今天
神地之祀,首郊,次明堂,次后土,次雩,次五帝,次日月、星辰、寒暑,次
六宗、四方,次社稷、山川,次封禅,次高,次八蜡,次五祀,次籍田、祭先
农,次亲蚕、祭先蚕,次祈禳,次告祭,而後以杂祠、淫祠终焉。凡二十三卷。
作《宗庙考》第十三,以叙古今人鬼之祀,首国家宗庙,次时享,次、,次
功臣配享,次祠先代君臣,次诸侯宗庙,而以大夫、士庶宗庙时享终焉。凡十五
卷。
古者经礼、礼仪,皆曰三百,盖无有能知其节目之详者矣。然总其凡有五,
曰吉、凶、军、宾、嘉;举其大有六,曰冠、昏、丧、祭、乡、相见。此先王制
礼之略也。秦汉而後,因革不同:有古有而今无者,如大射、聘礼、士相见、乡
饮酒、投壶之类是也;有古无而今有者,如圣节、上寿、上尊号、拜表之类是也;
有其事通乎古今而後世未尝制为一定之礼者,若臣庶以下冠、昏、丧、祭是也。
凡若是者,皆本无沿革,不烦纪录,而通乎古今而代有因革者,惟国家祭祀、学
校、选举,以至朝仪、巡狩、田猎、冠冕、服章、圭璧、符玺、车旗、卤簿,及
凶礼之国恤耳。今除国祀、学校、选举已有专门外,朝仪已下则总谓之“王礼”,
而备著历代之事迹焉。盖本晦庵《仪礼经传通解》,所谓王朝之礼也。其本无沿
革者,若古礼则经传所载、先儒所述,自有专书可以寻求,毋庸赘叙,若今礼则
虽不能无失,而议礼制度又非书生所得预闻也,是以亦不复措辞焉。作《王礼考》
第十四。凡二十二卷。
《记》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审乐以知政。”盖言乐之正哇,有关
於时之理乱也。然自三代以後,号为历年多、施泽久,而民安乐之者,汉唐与宋。
汉莫盛於文景之时,然至孝武时,河献王始献雅乐,天子下太乐官常存隶之,
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至哀帝时始罢郑声,用雅乐,而
汉之运祚且移於王莽矣。唐莫盛於贞观、开元之时,然所用者多教坊俗乐,太常
阅工人常隶习之,其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然则其所谓乐者可知矣。宋莫盛於天圣、
景之时,然当时胡瑗、李照、阮逸、范镇之徒,拳拳以律吕未谐,声音未正为
忧,而卒不克更置,至政和时始制《大晟乐》,自谓古雅,而宋之土宇且陷入女
真矣。盖古者因乐以观政,而後世则方其发政施仁之时,未暇制乐,及其承平之
後,纲纪法度皆已具举,敌国外患皆已销亡,君相他无所施为,学士大夫他无所
论说,然後始及制乐,乐既成而政已秕,国已衰矣。昔隋开皇中制乐,用何妥之
说,而摈万宝常之议。及乐成,宝常听之,泫然曰:“乐声淫厉而哀,不久天下
将尽。”噫!使当时一用宝常之议,能救隋之亡乎?然宝常虽不能制乐以保隋之
长存,而犹能听乐而知隋之必亡,其宿悟神解,亦有过人者。窃尝以为世之兴衰
理乱固未必由乐,然若欲议乐,必如师旷、州鸠、万宝常、王令言之徒。其自得
之妙,岂有法之可传者?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