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选孝廉年未五十,威容严恪能傧赞者为之(燕太子使荆轲劫始皇,变起两楹
之间,其後谒者持匕首刺腋。汉高帝偃武修文,故易之以版)。有仆射,冠高山
冠(言其矜庄宾远,故以高山为号。终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出东关。关吏
识之,曰:“此弃生。”)。後汉谒者仆射为谒者台士主。谒者,铜印青绶。
天子出,掌奉引(谒者仆射见尚书令,对揖无敬。谒者见,执版拜)。谒者三十
人(《汉官仪》又曰三十五人)。谒者初上官,称曰灌谒者,满岁称给事(胡广
云:“灌者,明、章二帝服勤园陵,谒者灌柏,後遂假兹名焉。”马融曰:“灌
者,习所职也。”应奉曰:“高帝承奉,礼仪多阙,灌婴服事七年,号大谒者。
後人掌之,以姓灌章列於《汉书》也。”雷义为灌谒者,使持节督郡国,行风俗,
太守令长留者凡七十人)。和帝代,陈郡何熙为谒者仆射,赞拜殿中,音动左右。
然则又掌唱赞(《汉旧仪》曰:“谒者缺,选郎中美须眉、大音者以补之。功次
当选欲留增秩者,许之。”)。二汉隶光禄勋(後汉又有黎阳谒者。光武以幽、
并兵骑定天下,故於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兵骑千人,复除甚重,谒者任轻,
多放情态。顺帝改用府掾有清名威重者,迁超牧守焉)。魏置仆射,掌大拜授及
百官班次,统谒者十人。及晋武,省仆射,以谒者并兰台。江左复置仆射,後又
省。宋武帝大明中,复置仆射一人,职与魏同,亦领谒者十人,掌小拜授及百官
报章。齐因之。梁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宾飨之事;属官谒者十人,掌奉诏
出使拜假,朝会宾赞;功高者一人为假史,掌差次谒者。陈亦有之。後魏、北齐
谒者台,掌凡诸吉凶公事,导相礼仪。仆射二人,谒者三十人。隋炀帝增置谒者、
司隶二台,并御史为三台。谒者台有大夫一人,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策
受,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领议郎以下官(属官有丞、主簿、
录事等)。寻诏门下、内史、御史、司隶、谒者五司监受表,以为恒式,不复专
谒者矣。初,魏置中书通事舍人官,其後历代皆有,然非今任。隋初罢谒者,仍
置通事舍人十六员,丞旨宣传。开皇三年,又增为二十四员。及炀帝置谒者台,
乃改通事舍人为谒者台职,谓之通事谒者,置二十人。又於建国门外置四方馆,
以待四方使者,隶鸿胪寺(炀帝置四方馆,东曰东夷使者,南曰南蛮使者,西曰
西戎使者,北曰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互市事)。唐废谒者台,复以其
地为四方馆,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掌通奏、引纳、辞见、承旨宣劳,皆以善
辞令者为之。隶四方馆,而又属中书省。
    ○集贤殿
    集贤殿书院,唐开元中置。汉、魏以来,秘书省有其职。梁武帝於文德殿内
列藏众书。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後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箸述。隋平陈之後,写
书正副二本,藏於宫中。炀帝於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自汉延熹至隋、唐,皆
秘书掌图籍,而掌中之书时或有焉。初,开元五年十一月,於乾元殿东廊下写四
部书,仍令秘书监马怀素、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总其事,於丽正殿安置,为修书使。
至十二年,学士张说等宴於集仙殿,於是改殿名集贤,改修书使为集贤殿书院学
士。五品以上为学士,每以宰相为学士者知院事。初,燕国公张说为中书令知院
事,以右常侍徐坚副之。自尔常以近密官为副,兼判院。直学士,六品以下为之。
侍讲学士,开元初,褚无量、马怀素侍讲禁中为侍读,其後康子元等为侍讲学士。
修撰官、校理官司直学士。
    宋为集贤院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学士以给谏、卿监以上充,直学士不
常置,修撰以朝官充,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皆无常员。掌同昭文馆。凡昭
文、史馆、集贤,谓之三馆,皆以两省五品以上官一人判。
    ○史官
    史官,肇自黄帝有之,自後显者。夏太史终古,商太史高势。周则曰太史、
小史、内史、外史。而诸侯之国,亦置其官。又《春秋》、《国语》引《周志》
及《郑书》,似当时记事,各有其职。秦有太史令胡母敬。至汉武始置太史公,
以司马谈为之。卒,其子迁嗣。卒後,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其修撰
之职,以他官领之,於是太史之官唯知占候而己。自汉以前,职在太史(直《太
史局》);当王莽时,改置柱下五史,记疏言行,盖效古“动则左史书之,言则
右史书之”。自後汉以後至於有隋,中间唯魏明太和中史职隶中书,其馀悉多隶
秘书。唐武德初,因隋旧制,史官属秘书省著作局;至贞观三年间十二月,移史
馆於门下省北,宰相监修,自是著作局始罢史职。及大明宫初成,置史馆於门下
省之南,其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或卑品而有才者亦直焉。开元二十五年,宰臣
李林甫监史,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宜其附近。史馆谏议大夫尹焙遂奏移於中
书省北,其地本尚药局内药院。
    致堂胡氏曰:“古者史官,世掌其职,大臣不与,天子不观,故得直笔,取
信於後世。其次则如贞观之制,史官日随仗入,随事记之,犹为近古。自李义府、
许敬宗不许史官闻仗後事,以行其私,姚乃建令宰相撰时政记,意欲迷眩千古。
令韦执谊又奏令史官撰日历。日历云者,犹起草也,将加是正而润色焉耳。苟数
人者诚无私意,何用为是纷纷?以其请建之纷纷,则其诬上行私之心欲盖而益彰
矣。夫天下有公是非,不为言语文字可以变移白黑,淆乱忠邪,故义府、敬宗、
执谊之恶,至于今不泯。有志於垂名竹帛者,自修而已矣。”
    宋制,监修国史一人,以宰相为之。修撰、直馆、检讨无常员,修撰以朝官
充,直馆、检讨以京官以上充,掌修日历及典司图籍之事。凡国史,别置院於宣
徽北院之东以藏之,谓之编修院。《东京记》云编修俗呼为史院。天圣修《真宗
史》,欲重其任,降敕宰相为提举,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为修史,其同修史则以
殿阁学士以上为之,编修官以三馆、秘阁校理以上及京官,史毕即停(《续会要》)。
元丰改官制,日历隶国史案。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则别置国史、实录院,国史
院以首相提举,翰林学士以上为修国史,馀侍从官为同修国史,庶官为编修官。
实录院提举官如国史,从官为修撰,除官为检讨(《麟台故事》)。元复置国
史院,隶门下省,明年又置国史院修撰,兼知院事。绍圣复以国史院归秘书省
(《宰辅三馆题名》)。中兴即秘书省复建史馆,以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选
本省官兼检讨、校勘,以侍从官充修撰。绍兴五年,又移史馆於省之侧,别为一
所,以增重其事。至九年,修《徽宗实录》,乃即史馆开实录院;明年,以未修
正史,诏罢史馆,并为实录院(绍兴初,实录、国史皆寓史馆。後罢史馆,遇修
实录,即置实录院;遇修国史,即置修国史院)。著作局唯修纂日历(《中兴会
要》)。宰相监修,但提大纲。检讨官搜阅、校对。惟修撰实专史职,只据所送
到时政记(唐长寿中,姚请仗下所言,宰相撰录,号“时政记”,自始。五
代以来,中书、枢密院皆致时政记。枢密院,直学士编修。太平兴国八年,苏易
简为参政,自是中书皆参政编录,唯吕蒙正尝以宰相领其事。端拱以後,枢密院
事皆送中书,同修为一书;及王钦若、陈尧叟始乞别撰,不关中书,直送史馆)、
起居注(事见《左右史门》)铨次其事,排以日月,谓之日历(《圣朝职略》)。
绍兴十八年,诏置修国史院,修神、哲、徽宗《三朝正史》。又有提举修敕令,
天圣、庆历、嘉、熙宁编叙及元符敕令格式,各差宰臣提举,详定官以侍从之
通法令者充。史馆又有校勘、检阅、校正、编校等官,或以布衣之该洽者为之。
    玉牒所提举、监修,亦以宰相为之(见《宗正司》)。
    欧阳修《论史馆日历奏》:“臣伏以史者,国家之典法也。自君臣善恶功过
与其百事之废置,可以垂劝戒示後世者,皆得直书而不隐。故自前世有国者,莫
不以史职为重。伏见国朝之史,以宰相监修、学士修撰,又有两府之臣撰时政记。
选三馆之士当升擢者,乃命修起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